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同课异构"教学意义"同课异构"是教师观课、议课、磨课的良好平台,现在许多地区正推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广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切磋教学艺术,反思自身教学获得有益启示,从而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同课异构"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同课异构"是避免教学重复失误、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的有效途径。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师可  相似文献   

2.
<正>同课异构是就是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讲授。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启发,让学生能够产生学习兴趣,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在不同班级授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让教师可以进行前后对比和反思,从而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能力会不断提高,数学课堂会变得越来越活跃,学生会在这里进行快乐地探究,自主地学习。下面谈一下同课异构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同课异构能让我们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  相似文献   

4.
<正>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构建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同课异构能使教师在比较中反思,在反  相似文献   

5.
开栏语"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材内容,由不同教师设计、构思,运用不同方法和策略进行教学实践与研讨,是当前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然而,人们往往忽视的是教师个体的"同课异构",也就是教师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面对同一个课题,进行多次设计、实践,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效果,提高专业反思能力。本期刊出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在一次次改进中,逐渐接近教学知识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6.
温锁林 《天津教育》2012,(12):50-51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就是不同的教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课在课程的结构、风格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的处理,从而体现出教师授课风格、讲授方法、教学策略的独特性。这种新的教学尝试,实质就是要让听课的教师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通过他们的实际的教学实践及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并促进自己的教学,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随着"同课异构"教学交流的广泛开展,它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课堂结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的确产  相似文献   

7.
同课异构是近几年颇受欢迎的教研方式,通过同课异构式的教研活动,一方面可以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运用不同的资源,建构出侧重点不同的教学设计,呈现出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教师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共同提高,有助于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打开教师的思路,真正体现同伴互助,实现共同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且这种转变倡导多元的学习方式,因而,也需要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策略的多元化,这使得同课异构成为必要。同时,当前的语文教材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正同课异构指的是对于同一堂课设计不同的教学结构,以此探究如何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由于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故此学习散文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因此也就有了研究如何同课异构的必要性。在教授散文时可以从教师的角度思考如何教学生阅读散文,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捕捉学生的困惑点,还可以从散文文体本身的特点入手进行教授。这种同课异构的方法能把握住散文教学的根本性问题,因"文"  相似文献   

9.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同课异构”能让我们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理解教材、领悟教学.2009年12月19日,  相似文献   

10.
正同课异构是基于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从新知识生成和学生认知生成等角度进行原创性的建构,以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的活动.而个体"同课异构"研究以课例为载体,研究的是具体的一节课,优化了教师个体的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以《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为例,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展开研究.一、同课异构教学策略研究"异构"不仅表现在形式和教学主体上的,它更多的应该是体现  相似文献   

11.
引言“同课异构”就是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研究过程一般为:定课—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和资源—撰写教案或学习并观摩—会诊式研讨—写出反思材料。“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这种教研活动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不仅对教者,并且对教师群体、对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显著的作用。背景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不全然依靠自己,还应会向他人(如校外…  相似文献   

12.
“同课异构”的比较与反思——从“二分法”三节课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同课异构”能让我们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理解教材、领悟教学。下面以“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相似文献   

13.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和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教学策略讲授同一课题的一种教研活动.同课异构通常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在同一所学校的不同班级进行.由于执教者来自不同的学校,生源情况与教学风格不尽相同,因而同课异构常能折射出不同的教学理念,进而使观摩者可以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正因如此,  相似文献   

14.
<正>在湖南省2017年青年教师"生本课堂"同课异构优质课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有幸成为四位主讲教师之一。在执教过程中,我尽情地展示自己,和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心灵的触碰,营造了张弛有度、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的课堂气氛,使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和谐统一。这种苦尽甘来般的感受,这种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历练,非常美妙。同课异构指的是不同教师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随着各类教学竞赛、教研活动越来越多地采用或呈现同课异构这种形式,同课异构已成为越来越热的教研现象。面对这一"热"现象进行"冷"思考,发现有些同课异构存有误区,目的不明朗,我们有必要反思、明确,使同课异构有"的"而"构"。 一、走出"同课异构"的误区 误区一:只"构"不"研"。有些同课异构活动中,当课堂教学结束后,其着眼点只是梳理几节课中的异同,之后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最适合的,对这些课"同"或"异"所折射出的理念不再问津,这样只"构"不"研"的活动浮于表面,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16.
"同课异构"在《建筑施工组织》课程的实践,使我们看到了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教师通过上课反思、听课反思、剖课评课后反思,开阔了教学思路,丰富了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同课异构"是同一节课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理解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的不同,所备所上课的结构、风格以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笔者有幸在一次校际交流活动中观摩了来自两个学校的教师对《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的同课异构教学.对于同课异构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是笔者就这两节课对同课异构的几点反思.  相似文献   

18.
<正>体育"同课异构"课,即同一体育教学内容,由不同赛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有自己教学特色的体育课。"同课异构"的体育课又有不同于室内课的地方,所以体育"同课异构"课要比室内课更难上,如何才能上好一节体育"同课异构"课呢?根据自己的赛课经历,浅谈一下几个观点。1.了解学情、教情、场地器材。到达讲赛学校后,及时了解学校的场地、体育设施、体育器材,学生对体  相似文献   

19.
"同课异构"一直以来是教学中常用的教研方式,通过同课的内容展示教师对于教材、学生、教学理念等不同维度的理解,以体现师生的课堂教与学的现状。不久前,学校组织了4名教师对苏教版《数学》第二册的"统计"进行了"同课异构"课堂研讨活动。听课后感触颇多,积极反思以求同行共鸣。  相似文献   

20.
"同课异构"是当下为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语文教学"同课异构"的大多是阅读教学课.通常由一定区域(含学校教研组)内的教研活动组织者发起,确定教学的文本、班级、执教者;执教者独立设计教学方案;执教者上课,教师观课;集体评议(也有专家点评的).有的还要求执教者根据评议进行二次备课、上课,教师再次观课、评议,执教者撰写反思文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