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不同宽度煤柱相邻工作面上顺槽的围岩破坏变形特征分析,得到了煤柱宽度小于7米时,煤柱内破坏区贯通,而当煤柱为10-20m时,煤柱内出现未破坏区。1号工作面上顺槽和2号工作面采空区之间的煤柱宽度从3m变化到20m的过程中,1号工作面上顺槽的破坏场和位移场分布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直接影响了巷道的稳定性,下面将从巷道的破坏变形特征以及煤柱的稳定性等方面具体分析煤柱宽度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最终本着巷道变形小,破坏范围少的原则确定合理的煤柱宽度,避免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0,(3)
煤柱是保护巷道的重要手段,合理的煤柱宽度能保持工作面和巷道的稳定。本文以实际工程概况为依据,对M51煤层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开挖11513工作面和11511工作面之间预留小煤柱护巷。在模拟的过程中对不同宽度煤柱上测点的应力和位移进行监测,为研究区段煤柱预留合理宽度提供实验参数。通过模拟对比分析得知,6m和8m之间的位移和应力变化量最大,8m之后变化不大,所以煤柱宽度为8m时最稳定,在更经济的条件下能够较好的控制巷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沿空掘巷时在巷道与采空区之间留小煤柱(通常为1-3米),由于巷道基本上沿采空区边缘掘进,故这种方式亦属无煤柱护巷的范畴。各矿留小煤柱的目的和效果并不完全相同。究竟留小煤柱起什么作用?其宽度应如何确定才较合理?下面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针对深井高应力区域小煤柱沿空掘巷围岩赋存特征,分析出顶板下沉、底鼓及两帮变形破坏等围岩变形规律和小煤柱加固及煤柱宽度的确定方法,研究应用了"锚梁网索+喷注浆"联合支护形式,掌握了该条件下巷道围岩的变形规律。通过井顶板离层(浅部、深部)、锚杆、锚索的受力、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的观测结果表明,顶板离层控制在60mm、底鼓量最大,约500mm,"锚梁网索+喷注浆"联合支护较好的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也为类似条件巷道控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煤层开采破坏了岩体的原始应力场,使得采场围岩和采空区的应力发生变化并重新分布,从而引起围岩尤其是采空区上覆岩层发生变形、开裂及破坏。覆岩破坏的范围与程度将直接决定着水体下采煤的安全与否。因此,研究覆岩破坏规律是实现水体下安全采煤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就重复开采时覆岩破坏范围的最大高度规律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以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区段巷道的矿压显现一般仅为采动全过程变形量的1/3左右。巷道的围岩变形量除了取决于开采深度、巷道围岩性质、工作面顶板结构等,还与沿空护巷方式及保护煤柱宽度密切相关。不采用煤柱保护巷道时,为沿空保留巷道。底板巷道从开掘到报废,由于上部煤层的采动影响,引起围岩应力反复重新分布,围岩变形速度随之变化。围岩变形将经历掘巷期间明显变形然后趋向稳定,各时期围岩变形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护巷煤柱的宽度、巷道与上部开采空间的距离及围岩的性质。掘巷影响趋向稳定;跨采引起围岩变形急剧增加,跨采后围岩变形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地提高沿空留巷围岩的稳定性,必须对留巷煤帮的变形进行深入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巷道进行加强支护。首先建立力学模型,分析了巷道煤帮的应力分布状态、煤体破坏深度和破坏强度,以及极限平衡区的宽度,揭示了煤帮变形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分析弧形三角块的回转对沿空留巷巷帮煤体的破坏程度提供理论依据,并以此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位于淮南矿区的朱集西煤矿井深1000m,-962m水平巷道围岩变形就越来越明显,巷道变形机理复杂,对支护方式的选择带来极大的困难。矿井巷道围岩表现出的明显的大变形对安全生产效益带来挑战。从理论和实际经验来说,解决朱集西煤的技术难题及矿井建设的迫切问题就是解决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问题。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朱集西矿深部巷道为背景,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深部矿井巷道围岩的力学形态和变形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通过长期的巷道变形的观测,并利用大型有限差分数值计算软件FLAC3D建立了朱集西煤矿深部巷道的数值模型,计算分析深部矿井巷道围岩位移场、应力场,分析了深部矿井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特点。论文利用FLAC3D工程模拟软件,模拟巷道顶底板不同岩性情况的力学特征和变形机理,得出了巷道的破坏的原因,提出巷道的支护改进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柳巷煤矿位于陕西榆林市,主采煤层平均厚度达11m,面临着特厚煤层开采带来的采矿矿压、巷道支护和煤柱资源损失等难题。目前,综放沿空掘巷技术常应用于特厚煤层开采和巷道布置当中,但是沿空掘巷沿采空区边缘煤体布置,需要确定合理的沿空掘巷护巷煤柱宽度及相应的围岩控制技术,确保安全高效回采。  相似文献   

10.
黄辉 《科技风》2014,(13):48-48
随着矿井开采逐渐趋于煤柱化,煤柱内运输大巷受骑跨采动影响,应力重新分布,导致巷道变形;顾其围岩稳定性支护的难题,通过科学合理的矿压监控手段来准确评价受采动影响运输大巷的围岩加固是否合理,并及时完善支护以保证巷道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1.
文金萍 《中国科技信息》2011,(8):36+38-36,38
针对新集一矿150603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提出了三种条带开采方案,并利用FLAC5.0数值模拟软件对这三种开采方案的覆岩下沉量、条带煤柱弹性区宽度、煤柱应力集中程度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方案1,即采宽50m,沿采空区侧预留135m的条带煤柱,地表下沉量较小,地表不出现非均匀波浪形下沉盆地,煤柱中弹性区宽度越大,应力集中程度越小,煤柱越稳定。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煤矿开采逐渐对个体业主开放。由于个体企业管理的无序,致使采煤巷道的分布缺少必要的记录,采煤巷道可能诱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给煤矿采空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因而,这次勘查工作,确立了高密度电法作为寻找采煤巷道的地球物理方法。本文利用在采空区高密度电法实测资料,依据其视电阻率分布特征,圈定了该区煤矿巷道位置、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地面调查资料、钻孔验证和岩土力学参数特性,对该采空区的稳定性作出了评价,并针对采空区的防治、土地的利用情况及工程建设给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20,(1)
充分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煤矿围岩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针对煤矿巷道的围岩变形特征以及应力的具体分布状况进行了探讨。针对综合支付方案进行深入研究,以顶板以及底板变形控制和应力分布状态进行分析,对综合支护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从而为整个煤矿巷道的支护加固提出了具有技术性的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4.
基于张庄矿西三采区运输上山的地质条件,采用Flac3D模拟了巷道围岩位移及破坏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的3条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具有对称性,两侧巷道围岩塑性区范围大于中间巷道围岩塑性区范围,巷道顶板围岩塑性区范围大于巷道顶板围岩塑性区范围,巷道两帮围岩塑性区范围基本一致,且两帮围岩塑性区呈对称分布;巷道围岩破坏形式以剪切破坏为主,顶板围岩局部为剪切拉伸复合破坏;围岩位移变形具有对称性,顶底板位移量大于两帮位移量,底板位移量明显大于顶板下沉量。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1,(25)
保持防水煤柱是在靠近储层的煤层开采中最有效的防水方法,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确定防水煤柱的合理宽度一直是采矿学者的普遍问题。在常家沟矿区张家沟水库附近开采4-2煤层的情况下,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材料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对上覆地层开采破坏特征和地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就抗水性而言,煤柱可分为矿山压力影响区,有效防水区。此外,通过模型分析确定防水煤柱的宽度与实践结果一致,随后,根据防止储层边坡失稳破坏和采空区突水事故的要求,提出了确定防水煤柱临界宽度所需的判断条件,防水煤柱的最大宽度被认为是临界宽度。这些结果为确定靠近储层的煤层防水煤柱的宽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和技术上分析了综采工作面沿空掘巷的合理位置,提出留小煤柱沿空掘巷是最佳选择.通过对综采面采空区侧向应力场和邻近采空区的煤体、顶板赋存状态的分析,提出综采面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机理.采用锚杆、锚索支护系统成功地维护了综采沿空掘巷,保证了综采面顺利回采.通过对锚网带组合支护沿空掘巷巷道矿压监测数据分析及其力学机制探讨,论证了锚网带组合支护应用于沿空掘巷,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深井高地压沿空巷道的围岩变形机理,并以潘三煤矿两条沿空巷道典型试验为背景,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确定了深井沿空巷道需留设的合理煤柱宽度为7~8m,进而提出了深井沿空巷道顶板及两帮应遵循的支护原则。现场工程试验结果表明,顶板以锚索桁架支护为主、锚杆支护为辅,两帮使用加长高强锚杆可以较好的解决深部矿井沿空巷道围岩大变形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8.
深部开采矿井回采巷道围岩控制及支护技术研究的核心内容,分析深部高地应力巷道围岩变形与破坏特征,围岩塑性区和破坏区范围增大,本文研究对于深部开采矿压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大冶铁矿龙洞负六十二米、负七十四米水平采矿巷道开挖后的巷道变形机制和二次应力分布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模拟和实际数据对比可知,不同的围岩条件其采矿巷道的二次应力分布所影响的范围也同样有所不同,围岩主应力总体上来说,是从巷道边墙中下部位的集中带压应力逐步过渡到拱顶以及底板一定范围内的集中带拉应力。  相似文献   

20.
分析高地应力大断面煤巷变形特征及难控制的原因,通过模拟无支护状态下巷道围岩变形情况,结合现场巷道变形破坏情况,合理运用锚杆、锚索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提出及时抗、滞后让、重点在顶的控制原理,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分析巷道在无支护条件下变形破坏特征,有针对性提出合理有效的支护工艺。通过现场实测验证出支护结构的对高地应力大断面煤巷围岩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