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苔丝》被世界公认为哈代所有作品中最伟大、最具艺术魅力的小说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然意象的成功运用。哈代所选用的自然意象,多具有悲剧色彩,这无疑增强了该小说的悲剧氛围,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更深刻的含义。在这部小说中,哈代运用象征的手法,把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与情感和大自然联系起来,以自然为背景衬托人物命运,成为该作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这样一个新的视角来诠释这部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苔丝》被世界公认为哈代所有作品中最伟大、最具艺术魅力的小说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然意象的成功运用。哈代所选用的自然意象,多具有悲剧色彩,这无疑增强了该小说的悲剧氛围,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更深刻的含义。在这部小说中,哈代运用象征的手法,把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与情感和大自然联系起来,以自然为背景衬托人物命运,成为该作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这样一个新的视角来诠释这部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苔丝是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本文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缺陷,着重指出苔丝的悲剧是由女性传统的依附性的经济地位和从属性的社会地位造成的,从而是不可避免的.小说情节结构的安排上也反映了哈代的宿命论观点,更渲染了主人公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李红梅  史平  胡方慧 《今日科苑》2009,(13):201-201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主人公苔丝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两个男性的摧残,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转变成世俗偏见的受害者,并最终沦为一名杀人犯走上刑场。许多评论家认为命运是导致苔丝悲剧的根本原因,的确,命运在一定程度上酿成了苔丝的悲剧。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直接或间接造成了这场悲剧。因此本文的主旨在于进一步分析究竟是什么"谋害"了苔丝。  相似文献   

5.
聂杉杉 《科教文汇》2013,(13):100-101
哈代以自己的方式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主客观综合因素之下的动人悲剧人物苔丝。本文主要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探讨苔丝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杨澜  吴玲 《科教文汇》2008,(1):144-145
本文通过分析《无名的裘德》作为悲刷小说的意义,探讨了托马斯哈代的悲剧小说总体创作的观念;并通过与古典悲剧作品的比较,指出哈代悲剧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更加紧扣时代及人物性格,不再是单纯地对命运之神的崇敬。  相似文献   

7.
洪源 《科教文汇》2008,(15):172-173
哈代小说的最高成就首推他的六部“性格与环境小说”。在这些小说中,哈代在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描绘方面的深厚功力已毋庸置疑,可他对人物性格“入木三分”的刻画同样不容忽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其笔下鲜活的女性群像。这组形象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笔下的妇女较为复杂的性格,更归功于哈代以其独特崭新的视角观察女性,本文将讨论哈代笔下三种较为典型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王璐 《今日科苑》2014,(7):72-73
海明威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从1961年以来,对海明威的研究一直都没有中断过,出版他的遗作,再版他的作品,甚至还把他搬上了荧幕。海明威的小说以他传奇的经历为背景刻画出了一个个悲剧主人公。本文从"悲剧"这一美学角度为切入点,阐述其"悲剧性"的世界观及其悲剧作品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还乡》作为哈代的代表作品,体现出了哈代的悲剧描写特色。论文通过对《还乡》三个悲剧主人公分析,揭示了他们的悲剧都是由于自身的偏激性格所导致,从而理解作家对主动适应环境并善于协调自身以避免悲剧发生的呼唤。  相似文献   

10.
冯小妮 《科教文汇》2009,(9):224-224
《还乡》作为哈代的代表作品,体现出了哈代的悲剧描写特色。论文通过对《还乡》三个悲剧主人公分析,揭示了他们的悲剧都是由于自身的偏激性格所导致,从而理解作家对主动适应环境并善于协调自身以避免悲剧发生的呼唤。  相似文献   

11.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维多利亚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其所处的时代正经历新旧社会的交替,社会结构的巨大调整以及基督教信仰的重塑使其小说创作充斥着浓重的悲观主义.《德伯家的苔丝》作为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综合体现了他的悲观主义及其小说创作思想中的悲剧性,从故事情节及人物着手,可较好地探索托马斯?哈代的悲观主义在《苔丝》创作中的悲剧性体现.  相似文献   

12.
刘秀娟 《科教文汇》2008,(29):246-246
哈代对维多利亚时代中期那种表面繁荣和歌舞升平的现象始终抱着一种审视和批判的态度。透过粉饰的外表,他目睹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他不愿读者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于是揭示出一桩桩黑幕,让人惊讶、让人震颇、让人悲伤。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悲观情调和反社会倾向。尤其是对英国婚姻制度的抨击更是哈代作品的一大倾向。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传统人文思想中,死亡作为生存的对立面,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许多杰出的人文作家都借助作品中的死亡叙事进行对个体的生命关怀。在哈代的悲剧小说中,人物常常笼罩在一种悲观、颓废、绝望的现代意识之中,自我受到约束,只有死亡才能帮助他们摆脱束缚、实现自我、获取自由。哈代运用保护性死亡的叙述,让人们在感受死亡的同时,也感受到生命价值和人性尊严的可贵。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悲剧小说。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含蓄地暗示了主要人物的品格和命运,试探究书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所被赋予的象征含义。  相似文献   

15.
杨晓慧 《科教文汇》2014,(14):54-54
《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悲剧作品。小说的女主角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姑娘。她一生经历了被奸污,被丈夫抛弃,最后被处以死刑的悲惨命运。前人曾经把苔丝的悲惨命运归结于她自身,而本文试图从苔丝的性格———纯洁性、反抗性和保守性出发,去探索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6.
刘蕊 《科教文汇》2008,(17):161-161
鲁迅站在启蒙主义立场上,对国民性进行批判的同时,更深刻地审视着中国广大妇女的命运。他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塑造了经典的女性形象,对她们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刻的同情,并从多方面分析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鲁迅意在揭出她们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希望妇女们能自省自爱,走上彻底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鲁迅站在启蒙主义立场上,对国民性进行批判的同时,更深刻地审视着中国广大妇女的命运。他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塑造了经典的女性形象,对她们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刻的同情,并从多方面分析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鲁迅意在揭出她们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希望妇女们能自省自爱,走上彻底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王佑琴 《科教文汇》2013,(23):69-70
老舍的《骆驼祥子》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一生几起几落最终沉沦的故事,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小说还刻画了许多祥子一样的小人物形象,他们虽际遇各不相同,然而悲剧的命运却是共同的。他们的遭际和悲剧是个人更是整个时代和社会的悲剧。要想彻底改变这悲剧,必须所有民众联合起来,推翻这吃人的社会与制度。  相似文献   

19.
楚苹 《科教文汇》2010,(2):44-45
在西方传统人文思想中,死亡作为生存的对立面,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许多杰出的人文作家都借助作品中的死亡叙事进行对个体的生命关怀。在哈代的悲剧小说中,人物常常笼罩在一种悲观、颓废、绝望的现代意识之中,自我受到约束,只有死亡才能帮助他们摆脱束缚、实现自我、获取自由。哈代运用"保护性死亡"的叙述,让人们在感受死亡的同时,也感受到生命价值和人性尊严的可贵。  相似文献   

20.
《废都》中主人公庄之蝶的形象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小说记叙了他在20世纪末时代变革中精神和生活的迷惘、挣扎、奋斗,和最终的失败与堕落。他的悲剧性的一生概括了那个时代的一部分文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着重从庄之蝶病态精神产生的社会、个人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