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全运会女足决赛队伍的调查分析表明,全运会女足整体竞技水平发展不均衡,竞技水平呈区域性非均衡发展特征;最高水平女足队伍的整体年龄尚合理,但优秀队员年龄普遍偏大,强队主力队员的平均年龄均已过竞技高峰年龄;女足科技服务存在着观念、认识上的偏差.而整体优势开始弱化;后备人才培养重视不够;教练员缺乏系统培训,综合素质和执教水平偏低;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等是全运会女足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运用问卷调查法等,对我国12省2市1区的68个体校、体工队的跆拳道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调查。主要结论:我国跆拳道青少年后备人才多,基础较好,17岁以下青少年是跆拳道后备人才主体;男女运动员人数不均衡,女运动员水平较高;教练员年龄趋于年轻化,结构合理;大部分地区开展了跆拳道项目;跆拳道竞技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我国女足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的女足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存在问题,后备人才数量萎缩。结合发达国家青少年运动员的校园体育培养模式,认为校园足球应该成为我国女足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最重要的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教育和体育部门联手发展校园足球活动,教育部门更应该成为主导单位;应准确找到体育和教育的结合点;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应该注意性别的平等;尽快完善各级校园足球联赛体系,重视其与专业体制的衔接。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国田径运动现状的分析,提出中国田径运动的发展要通过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坚决杜绝服用兴奋剂的现象;充分依靠体育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培养青少年田径兴趣,发展青少年田径人口;加强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坚持群众性田径运动与竞技田径协调发展,充分发展田径人口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刘巍 《冰雪运动》2008,30(2):47-50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调研方法,运用运动训练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汲取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及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认为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培养体制、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重训轻教”、“重体轻育”、教练员水平不高、保障体系薄弱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人才培养观念、发展多种培养模式、“训教结合”、科学训练、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和完善保障体系等对策,促进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决策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新疆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为研究对象,详细了解了新疆目前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的整体情况,认真剖析了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促进新疆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应该加强竞技武术套路的宣传力度;深化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改革;完善竞赛制度建设,加强竞赛制度实施;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综合素质水平;加强对民办武术馆校、武术俱乐部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7.
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使得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议题.虽然,我国成人田径运动比赛成绩不理想,但是已有文献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比赛水平与世界青少年运动员的比赛水平差距较小.中国田径青少年运动员优秀选手人才辈出与成人优秀选手较少的鲜明对比,也形成了中国田径运动发展中奇特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等方法分析、讨论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存在储备严重不足。人才培养体制落后,资金不足,培养效益差等问题。提出了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落实体教结合,优化后备人才培养方式以压对教练员实行竞争上岗,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等建议,以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青少年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培养的途径,教练员的情况以及场地设施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竞技体育成就、职业竞技联盟、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竞技体育的法律保障等方面分析了西班牙竞技体育的发展和现有体制,并总结出西班牙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呈现出的4个特点: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优势,注重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实行严格的教练员培养和考核制度,通过规模化的竞赛提升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