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又是一个产生“平民英雄”的年代。过去的2005年是中国“平民英雄”崛起的转折点,也是河南人最争面子的一年。从来没有如此多的河南人走进我们的视野,感动了中国。岁末年初,在媒体纷纷推出的年度人物评选中,有一个更大的群体备受瞩目,那就是河南人群体。2006年2月9日,“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10个感动中国的人,河南人占了两个,这就是在麦莎台风中、为救落水者三次跳入巨浪的打工青年魏青刚,和连续12年自强自立、带着妹妹上学的大学生洪战辉。此外,河南还有两位人物被列入候选名单,即为救人而英勇献身的…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楚天都市报尝试主流化转型探索,特别是把创新主题报道作为转型的一个重要思路和视角,不断加大典型宣传力度,接连推出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平民人物群像,感动全国。其中,“暴走妈妈”、“10·24”长江大学英雄救人群体入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信义兄弟”人选“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反映“10·24”长江大学英雄救人群体的系列报道《大学生结梯救人》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楚天都市报的探索被国内新闻界专家、学者誉为“楚天都市报现象”。  相似文献   

3.
湖南卫视《谁是英雄》是一档由著名笑星大兵领衔主持、火爆全国的大众娱乐擂台秀节目,荟萃中国奇人绝技绝活。网罗民间平民英雄.关切民间特色文化.成功地打造了平民英雄秀舞台。《谁是英雄》颠覆传统明星娱乐大众,开创大众娱乐大众理念。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的“平民意识”,就是指主持人摒弃因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带来的优越感,改变居高临下和俯视一切的思维方式,自觉地关注平民并和他们平等交流的意识。著名节目主持人向岩松在谈到媒体所处的时代前景时说,这不是英雄的时代,而是平民的时代。这不是一个喜欢表演的时代,而是喜欢自然的时代。的确,我们所处的时代,观众真正需要的是有平民意识的、平民化的主持人。  相似文献   

5.
陈明 《声屏世界》2005,(12):19-20
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经过几个时期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平民“娱乐时代”,以“超级女声”为代表,其特点是平民参与和评判过程的完全公开化.打出的口号是“平民参与、观众做主”,肯定了娱乐本身的平民性以及与大众进行亲密接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要有一种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总要有积极的主流。先进典型身上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反映着社会主流和共产党人“三个代表”的先进性。   从 60年代的焦裕禄、雷锋,到 80年代的张海迪,再到 90年代的孔繁森、李素丽以及世纪之交誉满神州的“白衣圣人”吴登云,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模范群体。这个英雄群体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力量,激荡、回响在中华大地,感染、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   作为这个英雄群体一分子的吴登云,是在新疆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先进典型。对吴登云的学习宣传,是我…  相似文献   

7.
在河北省定州市(当年为定县),有一个极普通的村庄。这个离定州城还有30多公里的村子.在中国乡村社会发展中却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有名的中国人”学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曾落户于此.并以此为发端领导了中国的乡村改造活动。以后.由“平教会”推动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曾声势颇大地走向全国.  相似文献   

8.
可贵的质疑     
晓方 《新闻前哨》2009,(12):83-83
长江大学“10·24”救人英雄群体的感人事迹传遍神州大地.一时间.媒体云集.面对这首初冬的长江英雄交响曲.我们的媒体以高度的职业精神.及时传播这曲动人的颂歌.挖掘英雄们的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9.
毫无疑问,2005年是“草根之星”的光辉年代。在这一年,被视为“全民选秀运动”的《超级女声》已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奇观性事件。2006年,电视湘军再次出击,这次勇挑大梁的除了《超级女声》外,湖南卫视的另一档王牌栏目《谁是英雄》浮出水面,其前身正是大名鼎鼎的《新青年》。  相似文献   

10.
在央视近日揭晓的2009年法制人物评选中,2009年10月在湖北荆州救人的长江大学生英雄群体名列其中。3名大学生陈及时、何东旭、方招英勇献身,这一英雄壮举震撼人心,成为感动中国的华彩篇章,彰显出“90后”一代人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是高尚道德品质的展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人梯精神”表现的无私、无我、利他 、人的精神,构筑了民族的脊梁和灵魂。围绕这一突发事件面展开的英雄群体事迹报道,注定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先进人物的报道,形成具有社会影响的典型,这是我国新闻报道的重要传统。典型人物报道曾孕育出一个“平民英雄”谱系,李素丽、徐虎、许振超、王顺友、周国知、郑琦……从这些普通人身上,人们感受到了一种信念、一种坚守、一种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12.
董强 《军事记者》2012,(3):54-55
第21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解放军报》推荐的通讯《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获二等奖。这篇不足3000字的通讯,刊登在2010年11月16日一版头条位置.以“英雄树”为喻,精选感人故事,采用细节与白描相结合的手法.再现“生命禁区”钢铁工兵的军人风骨.以独特的哲理传达和美文化表述.讴歌这个英雄群体特有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3.
“英雄”、“我最威风”成了湖南卫视2006年的一大特色。这种“英雄化”效应经过《谁是英雄》系列节目的一路推广.终于在2006年的“吉列威锋英雄会”上达到了一个高潮。《谁是英雄》缘何能异军突起,制造出新一轮的草根狂欢?笔者试从机构.文本与受众三个方面来进行剖析.力图阐释该电视文本流行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句佳话,在中国的历史和民间流传中,成百上千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千百年不朽,并通过小说、电影、绘画等各种表现形式反映英雄人物形像和英雄事迹。我国五六十年代的文艺作品成功地利用“英雄文化”哺育了一两代人的成长,有...  相似文献   

15.
2007年是《人民海军》报典型宣传的一个丰收之年,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3月,由《人民海军》报率先在全国隆重推出重大典型“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方永刚;8月,又坚决落实军委、总政和海军首长的指示精神,在全国率先对诞生于上世纪末的全国重大典型“衡阳抢险英雄群体”成员进行跟踪宣传,使这一英雄群体再次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6.
2009年,被冠以“中国纯爷们”称号的“抡车男”郭小亮走红报纸、电视与网络。温州商报作为第一个报道的媒体,对发现与挖掘这位平民英雄功不可没。但客观地讲,这组报道之所以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视频和网络。由此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传统报业的单一表现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对新媒介技术的借鉴和融合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亚马迹:中国网络英雄的 美国老师?  贝索斯这个精明的商人,使得来自亚马逊的传奇成为了一个神话,Internet神话。据说目前只有8%左右的网民通过网络购买商品,但在未来一两年后,通过网络订购文字出版物的网民将达到40%左右。如此“英明神武”的美国榜样,如此令人鼓舞的消费预期,激励着中国“网络英雄”挥舞着电子商务的大旗冲向互联网前沿。 2000年年初,北大方正建立了中国寻书网(www.foundbook.com)。3月,因《学习的革命》一战成名的科利华开通全国购书网(www.goshoo.com)…  相似文献   

18.
电视悬疑语态在央视科教频道的运用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红波 《视听界》2007,(6):89-90
一,电视悬疑语态的形成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电视语态大体可分为三种,依次是“新华语态”、“平民语态”和“悬疑语态”。“新华语态”是中国电视在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形态前,宣传报道多以新华通讯社的报道配以画面播报,这是一种上传下达、传播者高高在上的支配性语态。“平民语态”是从1993年《东方时空》开始的,力求平实、亲切,贴近百姓生活,这是一种传播者和受众平等交流的语态。  相似文献   

19.
在地方电视台中.广东电视台的电视剧制作一直受到同行们的关注。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到90年代末.以《商界》,《外来妹》、《公关小姐》、《情满珠江》、《农民的儿子》、《英雄无悔》、《和平年代》为代表的电视剧,一直在中国电视行业中为人称道.也获得了足够的荣耀:1987年《公关小姐》在广东台播出时,其收视率竟然达到90.99%,同时还获“飞天奖”和大众电视“金鹰奖”;1994年制作的《情满珠江》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立即轰动全国,获“飞天奖”,“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金鹰奖”等三大全国级奖项的一等奖;  相似文献   

20.
徐华 《新闻传播》2008,(5):17-20
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37岁农妇李传梅的名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迅速从《深圳特区报》传向全国、从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的普通村妇成为感动中国大江南北的平民英雄。 这位被人称为“当代孝媳”、“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农妇”一时间成了全国闻名的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