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趣的豆芽     
在组织“我爱吃的食物”这一主题活动时,为了让幼儿更加直观地认识一些蔬菜的特征,我特意带来了一些绿豆芽。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我见过大大的蚕豆芽。”“上次去外婆家,我看见了从泥土里刚刚钻出来的豆芽。”一向爱提问题的杨明一本正经地说:“连老师,豆芽是从什么地方长出来的,你能解释一下吗?”“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好吗?”我一边说,一边给孩子们每人发了几颗绿豆,“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豆子的什么地方可以长出芽儿来?”孩子们拿着豆子左看看,右瞧瞧,最后一致认为芽儿是从豆子的“肚脐眼”里长出来的。为此,我们决定做个发芽小实验。两天后的早上,韩愈阳在种植区大声喊道:“快来看,绿豆发芽了!”孩子们一拥而上。“哇!原来豆芽不是从‘肚脐眼’那儿发出来的。”“是从‘肚脐眼’旁边长出来的。”“不对,爸爸告诉我,豆子的胚芽能发出芽来。”哦,原来是这样,孩子们终于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2.
(一)“鲸”字妙解学习《鲸》这篇课文时(课前曾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我刚写上课题,孩子们就针对“鲸”的字形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一个孩子说:“老师,我认为‘鲸’实际上是一个错字,因为通过预习我们都知道鲸是一种哺乳动物,不是鱼,怎么能写成鱼字旁呢?”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想是因为以前科技不发达,人们对鲸有着错误认识,以为鲸是鱼,把‘鲸’写成了鱼字旁,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们知道了‘鲸’是哺乳动物,就应该把鱼字旁改写成反犬旁。”又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认为‘鲸’不是错字,不应该改。因为‘鲸’是形声字,右边的‘…  相似文献   

3.
一天,我在朋友家发现了一颗神奇的“魔豆”,豆瓣上有祝福的话语:“‘猪’你成功!”我非常好奇,想知道豆瓣上的字是怎么来的,就问朋友:“‘魔豆’上为什么能长出字来?”朋友说不知道。我更加好奇了,想探个究竟。  相似文献   

4.
一天下午,孩子们在教室里打打闹闹,吵得一塌糊涂,为了使大家安静下来,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想不想听?”我料想孩子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大喊“想听”,谁知李君等几个小朋友却说:“不听,不听,我要画画!”在一旁的周老师火了,她大声呵斥道:“老师让干啥就得干啥!都给我老老实实听故事,看谁敢再说‘不’!”我知道周老师这样做,是出于好心,为了使我不致在孩子们面前丢面子,但我觉得不必勉强孩子,让他们怀着满肚子的委屈听故事,于是我说:“那好,  相似文献   

5.
有一天,甲买了一包五香豆,一边走,一边吃。乙看见了,就向他要豆子吃。甲知道乙一向对古人古事很有研究,就对他说:“要吃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你的每一句话,必须和古人打交道,你说一个古人,我给你一颗豆子。”乙认为甲的主意不错,就点头答应,随即对甲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甲只好给他三颗豆子吃。乙接着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甲又给他八颗豆子。乙又说:“梁山泊(pō)一百零八条好汉。”甲只得把剩下的豆子全数给了乙。事后,乙对甲说:“要是你还有豆子,我还要说‘曹操八十万大军下江南’呢!”这是一则诙(huī)谐(xié)的语言笑…  相似文献   

6.
一天,我到朋友家玩,他的孩子问我:‘阿姨,你有几个罗?’我开始没听懂,便问:‘什么几个罗?’他解释说:‘手上都是圆圈的手指有几个?’我好奇地说:‘我不知道呀!’‘我帮你看看。’这孩子说着就认真、仔细地扳着我的手指看一个数一个。看后,他说:‘阿姨,你有五个罗,五罗骑白马,命还好的。我有八个罗,八罗磨刀枪,命不太好。’接着他还念了什么‘一罗穷、两罗富’等  相似文献   

7.
(一)围绕“雨”这一活动主题,教师让幼儿谈一谈暴风雨中的情景。然而,幼儿的反应却让教师感到非常茫然:“幼儿根本说不出来,他们只知道说‘很可怕’‘很吓人’‘很恐怖’,师幼之间的交谈很难进行下去,我自己也觉得枯燥乏味。”这种情形常常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出现。教师试图用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幼儿的感受,可幼儿的反应却不能令人满意:孩子们只会用几个简单、抽象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幼儿的想像力不够丰富,还是幼儿的语言发展有限?我反问这位教师:“你觉得暴风雨会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她想了想说:“是蛮恐怖的,反正我很害怕。”“还有…  相似文献   

8.
<正>那天早晨一到校,小晨便气呼呼地跑到我身边说:"章老师,小睿偷了我的帽子!"我扭过头,看着他因生气而涨红的脸,平静地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偷的?这个‘偷’字很刺耳。"他抿了一下嘴唇,振振有词地说:"今天早上,我一进教室,他就一脸坏笑,问我帽子在哪里。我原本放在抽屉里的,结果现在不见了,一定是他拿的,可他不承认。"我笑了:"你分析得有道理,这会儿用了‘拿’字,说明开始冷静了。好,你去请小睿帮你找出帽子的下落。"  相似文献   

9.
笑话     
公剧∞筒f上坐着一位老妇八.一个小孩,走过米。“婆婆.您的牙还行蚂?”“已经不钳了.都摊了j”f还n、孩子拿蹦~·包功桃.说:“彷您努我拿…拿,拢去l力’球。”精辟韵论述 “爸爸,{}/厶nq’资本!。H么nq’劳动。?…‘是这样的:妯果我坟邻话家里借T loO卢布,找就有了‘资本’,如果他想从这儿讨回这笔钱,他就必须‘劳动’。”笑话  相似文献   

10.
蝉的话题     
夏天雨后的早晨,于洋一进门就举起纸盒大声喊:“你们猜这纸盒里有什么?”孩子们愉快地猜测着:“是一只蚂蚱。”“是一条大青虫。”“是一只蝴蝶。”于洋得意洋洋地打开纸盒说:“都不是,是一只知了!”孩子们顿时议论开了:“我知道,它叫‘蝉’。”“这是一个损害树木的坏蛋。”我问:“你们知道它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吗?”谁也说不出来。看到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我想:现在正是蝉多的季节,何不带他们去寻找幼蝉呢?  相似文献   

11.
身为“官人”虽很忙,孩子们却知我很有“闲心”。于是,一个星期天,连家里带邻居的三五个孩子,非缠着我出去玩儿不可。正值冬季,原野枯荒,五里之外的北山也沉默着,上哪儿玩儿去呢?看见山,忽然我联想到由山上冲下来绕过村边的一条小河,遂又想起了一句成语。我不动声色,问道:“你们知道‘探本溯源’这句成语吗?”孩子们齐声说:“知道”。“当啥讲呢?”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说了个大概,其他孩子们又作了补充。我  相似文献   

12.
又到了星期五,该给孩子们布置回家作业了。让孩子们干点什么呢?有了,我对孩子们说“:春天来了,双休日请爸爸妈妈带我们到田野上走一走,看一看……”我话还没说完,就有孩子接着我的话说“:然后写一篇日记,是不是?”我笑着说“:能写一篇日记那当然好!”讲台前的一个孩子笑着说“:要是写两篇的话,老师就要高兴死了!”我听了,随口说了一句“:你为什么要我‘死’呢?不说我高兴‘死’行吗?”孩子们都乐了,纷纷开口,有的说喜气洋洋,有的说兴高采烈,有的说喜笑颜开,有的说眉飞色舞……我灵机一动,说“:是呀!要表示高兴有很多词语可以说,用其他的词语…  相似文献   

13.
孩子们特别爱做“和字宝宝交朋友”的游戏。这天,孩子们又“缠”着我:“老师,我们想和字宝宝交朋友。”“好吧,”我爽快地答应了,拿出一大叠字宝宝说,“今天,老师请来两个字宝宝,它们是谁呢?请你们猜一猜。”说着我用手捂住眼睛,做了个哭的样子。孩子们异口同声:“是‘哭’。”然后,我又“嘻嘻……”地笑,孩子们被我的表情逗笑了,纷纷说:“是‘笑’,是‘笑’!…‘哪个字是‘哭’,哪个字是‘笑’呢?”我故意卖起了关子。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父亲常在周末带我去山上,在漫步丛林的时候给我讲好多关于树林里动植物的新鲜事儿。其他孩子的父亲也带着他们的小孩去山里玩。当孩子们又聚在一起时,一个小朋友问我:“你看到那只鸟儿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我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他说:“那是只黑颈鸫呀!你爸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其实情况正相反。我爸是这样教我的———“看见那鸟儿了吗?”他说:“那是只斯氏鸣禽。”(我猜想他并不知道这鸟的学名。)他接着说,“意大利人叫它为‘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  相似文献   

15.
春风吹又生     
刘影 《山东教育》2004,(30):36-36
孩子们非常喜欢诗歌《草》,在前几天的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看到渐渐变绿的小草,忽然兴致盎然,开怀吟诵“离离原上草……”我想孩子们可能是触景生情,这不正是一次情境教育的好机会吗?于是,我指着攀缘墙下面的那一片草地说:“大家快看,春天已经来了,可是那里的小草为什么没有‘春风吹又生’呢?”孩子们观察后,顿时议论纷纷,有的说:“攀缘墙遮挡住了阳光”,有的说:“小草没有喝到水”,还有的说:“小朋友在爬攀缘墙的时候,把小草踩死了。”……各种各样的答案一下子被这群小家伙全都讲出来了。我借此为孩子开展了一次关于“草”的活动,对孩子…  相似文献   

16.
落叶     
我捡了几片硕大的泡桐树的落叶来到了教室。孩子们瞪大了明亮的眼睛:“快看,马老师拿来了树叶。”“马老师,你拿树叶干啥?”于是,孩子们七嘴八舌。我说:“这是秋天送给我们的礼物,是我请来的‘客人’。它要告诉我们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有许多许多,同学们看了落叶,你知道了什么?”“我知道,秋天天气凉了,树叶变黄了,从树上落下来。”“我知道,树叶离开了大树妈妈很伤心,大树妈妈安慰他:‘孩子不要难过,你会变成肥料,让我吸收,明年你会再生长出来’。”我又问大家:“树叶像什么?”“树叶像手掌、像扇子、像海星、像飞…  相似文献   

17.
心悟今天,是教师节的前一天,班里一位可爱的小男生偷偷地跑进办公室,腼腆地对我说:“老师,你的‘伊妹儿’地址是怎样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三年级的农村学生,竟然也知道“伊妹儿”。于是,我忍不住问了一句:“你知道老师的‘伊妹儿’想做什么?”他依旧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说:“老师,我想给你发电子贺卡。”震惊之余,我也忍不住感叹,孩子是多么出其不意,他们总是在突飞猛进地变化着。对于一位教师来说,这是多么幸福,有这样的孩子,有这样的心意。在飞白处寻思一幅意境幽远、空灵绝荡的中国画,画面上定会有许多“飞白”。它错落有致,…  相似文献   

18.
近日,读过一篇《我这一辈子》的小文章:“我12岁的时候,从母亲的钱包里拿了两毛钱买冰淇淋。母亲拿皮带要打我,爷爷袒护我说:‘别打他,他还是孩子,不懂事,长大了就知道了。’……”这是一些家庭“隔辈人袒护孩子”的形象写真,  相似文献   

19.
大班幼儿已不满足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孩子们经常会对我说:“老师,我想把自己画的电脑画贴在墙上!”“老师,我想把《西游记》光盘拿回家看!”“老师,我会玩一个新游戏,想跟大家分享!”……如何创设能满足孩子愿望的计算机环境呢? 我开始关注孩子们的活动,并设计了计算  相似文献   

20.
那天我正在看碟,老妈捧了本书进来,说道:“给我讲讲这几句话什么意思。”老妈:“这个‘I don't know’怎么翻译?”我说:“我不知道。”老妈:“送你上中学上了几年,你怎么都不知道!”我说:“不是!就是‘我不知道’嘛!”老妈:“还嘴硬!”一顿暴揍……老妈:“你再给我说说这个‘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