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真诚地评价历史其实比如何客观地记录历史更重要。上世纪80年代后,国内浓重的政治气氛开始逐渐消退,一批反思和批判过去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和文学作品开始涌现。与此同时,现在的年轻人也开始不再相信所谓"客观历史"了,人们愿意认为,"所有历史都是现代史",更愿意历史写作者是一个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诉说者,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我打开我的家庭档案,一眼就看见了一张红色的结婚证,它是一个家庭诞生的历史见证。我结婚在20世纪70年代,仔细端详着证书,封尘了三十多年的回忆,像一股绵长的细流,在心的深处缓缓流淌,它在我年轻时滋润着爱情,在中年时提醒我努力工作,担当起家庭的重任,在老年时,将见到我俩手牵手的夕阳红。想起结婚证上的"木供...  相似文献   

3.
与上海戏剧学院有关的日子,是我接触艺术和接受艺术教育的开始,那段生活自然就成了我人生道路中不能忘怀的经历.那也是上海戏剧学院院史上的一个特殊年代,从“文革”后期的1973年恢复艺术院校招生.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再到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我在这个天翻地覆的年代里,以小小的生命见证了它的始末。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部是渺小的,我们被历史巨澜推动着,不自觉地往前走着,我们成为历史之手的创造物,但我们也些微地改变着历史的某些模样。  相似文献   

4.
收藏是太平盛世的一种文化现象。当今收藏界藏品之多、种类之繁,可以说浩如烟海、五花八门、难以计全。在五彩缤纷的藏品中,我对地图收藏情有独钟。地图,它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地图的存世量是无法估计的。我的地图收藏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我在农村插队当知青,那个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能看的书籍了了无几,  相似文献   

5.
美国历史学界在50年代前后曾经有一个标志性的转折,也即从50年代开始,美国史学走向了现代史学的时代。而本文的中心问题是:这一转向是否对新闻史的研究有重大的影响?在分析美国史学转向基础上,以多元化趋势为现代史学基本特征,从研究范围和对象、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四个方面对美国50年代开始的史学转型做一个概括,也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这一转向对美国新闻史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50年代,日本的公共图书馆仅为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以及学生服务,通常只是一个自学场所。在60年代中期人们才对公共图书馆有了新的认识,它被描述成一种“维护人类求知权利”和“保证每位公民自由平等获取信息”的地方。本文简述了二战后日本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7.
提起嘉兴,人们很自然地想到那条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南湖红船,想到风云激荡的上世纪20年代从这里出发领导中国革命的一批共产党领袖。百多年后一个看似平常的江南小县,因为一段红色的历史,以及演绎这段历史的各种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题材剧创作的论争进行梳理,对1940年代、1960年代、1980年代形成的几次历史剧问题讨论的高潮进行考察,对论争涉及到的什么是历史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历史剧与现实、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等诸多历史剧创作的本质问题进行探讨,试图通过对历史的理性思考来反观现实。  相似文献   

9.
曹慧民 《军事记者》2006,(12):10-10
我们以当代军人的名义,刚刚完成一个声势浩大的纪念盛典。刊发在本报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特刊《文苑》上的13篇长篇纪实,用引人入胜的文学叙述,讲述了一个真实的长征,构成一幅色彩飞动、激情蒸腾的历史文化长卷,将长征的不朽精神以及70年来的长征文学脉络,嵌入读者的记忆之中。现在,画卷在我面前依次展开。我试图在上面找出规律和启人思索的东西。譬如,它以何种力量如何拨动了读者的心弦?我首先注意到,13篇纪实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在挖掘历史题材的文化底蕴上,显出一种“掘进”的力度。这在首篇推出的《长征,震撼心灵的历史细节——在长征诗…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不要懂点中国历史?按常识说,答案应当是明摆着的。我在少年时代就爱好文史,成年后,更在名牌大学专攻历史近九年,比抗日战争的时间还要长一些,当然熟悉中外圣贤强调历史重要性的经典言论。但是,那些教导,都不及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早春的夜晚,我在扬州听一位老前辈的一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底蕴丰富的国度.看待一个事物必定会追寻其历史.仿佛年代越久远便越值得信赖。最后再加以比较,缺乏历史的事物便会被当做“暴发户”.“势利的商人”来处理.其影响和声望与年代悠长,荣誉满身的“贵族”是没法比的。  相似文献   

12.
即将过去的20世纪,无疑是上海走向世界级城市的重要时刻。细说起来,在这100年里,上海至少有过两个辉煌的时段:一是20世纪的20—30年代,那时上海逐渐跃为远东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而为世界所瞩目;二是90年代,随着浦东的开发,上海的经济、城市建设和社会文化都有了一个飞速的惊异的变化,从而再次为世界所惊叹。同样,上海的历史,即这个城市所走过的轨迹,她的轮廓变化,她的文化特征,她的名号老店,她的方言习俗,等等,也成为人们感兴趣的研究对象。从80年代初陈旭麓先生提倡研究上海史时起,到80年代中期刘惠吾教授主编的《上海近代史》的问世,再到稍后…  相似文献   

13.
档案是什么?是一个民族赖以留存的历史记忆,是一个国家获得前行可供借鉴历史经验的资源宝库。这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感悟和认识。我从事机关工作多年.原来在县经委,后来是工业局、乡镇企业局、发改局,然后在政协.又到政府,分管全县档案工作。在政协工作时,我分管科教文卫,  相似文献   

14.
感受文化     
春天,是一个灵动的季节。我有幸随《天津档案》编辑部一行。和一些文人学者一起游览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说有幸乃三:或曰我这个没有文化的人和文人学者竟“爨”在了一起;或曰有缘结识了“爨”字,我的菲薄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爨”在了一起;或曰把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的感受“爨”在了一起。总之没有枉走一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访贫问苦     
高巍 《档案天地》2011,(4):12-13,37
访贫问苦.访问贫苦的老百姓。郭寿《迷路记》:“平地春雷响,来了共产党,访贫问苦下了乡,介梅见太阳。” “访贫问苦”.是中共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解放初期曾提倡的一个行动口号和工作方法。它对我们取得过胜利立过“大功”!刚开始接触这个名词时.感觉它也不过是代表了一段特殊的历史而已。可是经过我的查询.“访贫问苦”这一名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出现过.  相似文献   

16.
口述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引进这种方法.分析凤凰卫视<口述历史>,研究它的传播特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功能,了解它使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历史的真实、形象、生动、深刻的再现.<口述历史>在丰富电视的表现形态,补充完善中国当代史,以及传承历史知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浦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较具代表性的有反映近代上海城市工业文明发展历史的老工业资源,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近代高等教育资源以及位于五角场地区、建于20世纪30年代、宏伟的“大上海计划”中的优秀历史建筑。它们是杨浦拥有百年工业文明、百年大学文明和百年市政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延续历史文脉、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城区功能、优化人文环境的生动、有效的载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霍布斯鲍姆在其《断裂的年代》序言里开宗明义地指出,这是关于一个逝去的社会和一个失去了方向的历史时代的一本书:那个“资产阶级社会”与1914年的那一代人一起,已经永远消逝在历史中,  相似文献   

19.
唐正培 《大观周刊》2010,(41):81-81
我在乡镇中学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已有9个年头.这些年的教育教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一名历史教师的艰辛.鞭策着我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思维。尤其是在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怎样上好一堂历史课,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教学想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代,国门洞开,西学涌进,尤其是西方哲学著作,譬如尼采,譬如康德,成为这个年代学子不同专业的共同“自修课”。也因此,在那个年代,国内的哲学家是受人尊敬的,而哲学这门专业,也如同现今所谓的“国际金融”等热门专业一样,很是热了一阵,热到学历史专业的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