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社会转型与文化多元的背景下,羌族中学生的文化认同体系受到挑战,本民族文化认同与文化行为适应呈现不均衡发展特点。469名羌族中学生在羌文化符号认同、羌文化价值认同、文化认同总分和文化适应总分上呈现显著差异,高中生在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各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初中生。羌文化认同与本民族活动参与、汉文化活动参与、文化适应总分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羌族中学生的文化认同态度能有效预测其文化适应倾向。帮助羌族中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体系,是当前羌族青少年教育中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生命延续的精神价值基础,文化认同的实质是对该民族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核心是一个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思想上达成共识,是产生认同的基础和前提。离开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没有根基的浮萍。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的"血液"中,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下引导正确的文化观念,培育理性的文化思维方式,营造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文化的基本价值、文化符号、文化符号的意义促使人们消除差异和隔阂,能够共享文化和有效沟通,进而促成合作,逐步产生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才能真正从行动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道德文化认同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所形成的对道德价值观的充分肯定,是道德主体将道德文化内化为价值取向并以此来规范自身道德行为实践的过程。依据道德文化认同的主体、客体和程度三个维度,可以将道德文化认同划分为不同类型。新时代,构建道德文化认同,不仅要增加道德文化"三自",还应加强道德文化自身建设和道德文化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民族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是文化变迁和融合中的必然现象.在考察民族文化认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测量和社会认知理论,探讨民族文化认同的内在属性、基本内容与结构,旨在为民族文化认同的计量研究夯实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而准确把握民族文化认同及其相关变量间的确切关系,寻求民族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延续、社会促进与和谐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革命文化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是革命时期伟大实践中孕育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一种珍贵的传承性财富。为了解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情况,在大连多所高校中对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革命文化认同方面存在认知较全面但浅表、情感认同存在冲突、行为意愿较强但主动性较低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了增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感的改进路径。一是强化大学生民族历史与文化精神教育,提升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精神内涵的深度理解;二是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在充分发掘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增进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情感认同;三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革命文化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践行革命文化的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加强中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地理基因是培养学生乡土情怀、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推动中学生民族文化观的正向发展,唤醒中学生民族文化情绪与情感体验,通过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体验活动、特色民族产业的地理基因,整合西江千户苗寨少数民族文化研学旅行资源,设计具有研究性和旅行性体验相结合的研学课程,从而达成实践内化、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的研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探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障碍对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危害,分析产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障碍的原因;挖掘传统文化中民族特性、惯性以及传播的特殊性,找寻通过传统文化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可行性。通过对产生原因和可行性的分析,提出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和谐文化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共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要在建设和谐文化的实践过程中,努力探索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时代价值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与深入,一些错误思潮的涌动始终干扰着国民文化认同的建构,也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挑战。首先从文化自信的价值意涵与认知维度出发,指出文化认同建构与文化自信实现之间的辩证关系;然后,从主流文化导向、主体意识激发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自信导向的国民文化认同培育路径,以期为社会公共文化治理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部分,深含着文化的信念与价值,肩负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的年轻一代,维护国家、民族认同与归属的使命,并坚守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构建与延续文化认同是通识教育的精神与动力,也是其生长、发展的根基。当前,我国通识教育必须转变"横向移植"的形式化取向,强调中国的文化认同;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建立自己的通识教育,担负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民族社会化、民族认同、文化取向与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的关系路径,采用民族社会化经历问卷、民族认同量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量表(中文版)和多元幸福感问卷对960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民族认同、文化取向在民族社会化不同维度与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之间具有不同作用机制,其中介关系与文化取向的集体主义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密切关联。民族社会化对幸福感的影响,除促使不信任为负向,文化社会化、促进和睦、偏见准备和接触他族均为正向。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认同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是文化自信的实现基础。文化认同的主体是"人",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必然是"人"在文化交融的文化生态系统中,积极主动探寻和权衡价值差异并选择性投入精力、情感和时间,形成个体文化内在价值"自觉",从而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赓续民族文化符号,坚守民族身份,牢固民族凝聚力,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文化认同,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任欣伟 《江苏教育》2008,(17):13-13
教育家文化品位的核心是一种价值取向和追求,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多元文化的容纳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文化影响力。教育家如一棵大树,他的文化品位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1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育必须以生成文化自信为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驱力。基于培育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形式与本质的理论阐述,文章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三个实践路径:让学生感知到民族文化的历史性;让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让学生意识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生命基因,是其独特存在方式与价值认同的集中体现,是国际竞争、国家交往、民心相通的重要依托载体。分析中国文化话语权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对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它为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精神凝聚、心理认同、价值取向、生存理念和创造动力。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必然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漂泊者,等待她的将是被其他民族同化的命运;而一个民族即使失去了物质的家园,只要她的文化火种尚在,这个民族就不会灭亡。  相似文献   

17.
多元文化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仅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客观要求,更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呈现出非全面性、不平衡性和不一致性等特点,须从注重教育引导,增强情感体验,加强实践养成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南地区在数千年的发展变革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包括民族聚居与多元文化、民族迁徙与包容文化、经济文化类型与民族融合文化、语言系属与语言文化,其主要价值取向为重义轻利的处世哲学、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文化交际、生态取向的文化实践、吃苦耐劳的精神支柱、整体协同的文化互动、神本精神的价值认可、中华文化的沿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认同和主观幸福感是近年来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较多的一个课题,尤其是在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民族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本研究以379名藏族、裕固族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藏族、裕固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建设边疆地区各民族富有生机活力的和谐社会是构建全国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大局的重要因素,而边疆地区主要缺少的就是文化认同。其中最大阻碍就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方面出现危机,要打破这种阻碍,进而实现文化认同,就要对农村教育现状进行充分反思,从而实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文章对边疆地区各民族农村教育体系构建与文化认同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