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 50年代中期至 60年代初期,周恩来根据中共中央的精神,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促使对台工作方针重点发生了转变.在当时提出"和平解放"的概念,在政治上是恰当的,有利于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合法政府的地位和台湾问题的内政性质,有力地反击了"台湾地位未定论"和"两个中国"的论调;"一纲四目"是这一思想的精辟概括,为后来"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有利于缓和台海局势,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创造了条件,进而为维护太平洋地区和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上,有相当一部分本土作家与"台独"政治势力遥相呼应.这股"泛绿"文坛势力主要由<台湾文艺>、<文学界>、<文学台湾>、<笠>杂志以及台湾笔会所组成.其发展过程和特点为:由隐蔽走向明朗,由海外走向岛内,由言论走向行动,由社会走向政坛.  相似文献   

3.
2010年,是台湾岛内政局与两岸关系均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台湾"五都"选举与两岸大交流格局的形成都将对台湾政局及两岸关系产生相当的影响.2011年,两岸关系既有良性互动、继续发展的一面,又存在发展放缓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台湾民进党当局执政7年多来不"拼经济"反"拼军事",从改造军队抓兵权、对外军事关系联盟化、大批军购扩武库三个维度加强军事实力,与"台独"分裂活动遥相呼应.台湾民进党当局不顾一切"拼军事"是与祖国大陆武力对决的姿态,表明其"台独"意志在增强,"台独"的危险性在上升.  相似文献   

5.
台湾女作家聂华苓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是一曲背负了家国命运的流浪者悲歌.作家以女性的视角塑造了桑青/桃红这一乱世之中漂泊无依的女性逃亡者形象,表现出半个世纪以来女性身体迁徙以及精神流亡的现实图景,重在揭示时代动荡中的女性"困陷"与"逃亡"的人类生存命题,为解读特定历史背景下女性的人生命运与心灵诉求提供了历史样貌.  相似文献   

6.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同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妄图割断台湾人民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良臣民",将台湾变成他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60年的今天,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步日本殖民者的后尘,大搞"台独"的"去中国化"活动,以实现他们搞"两国论"的迷梦.历史将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7.
台湾女作家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大陆女作家计文君的《天河》《剔红》等,都在社会变迁之际对传统和古典做出了回望,并从女性视角切入社会与历史、人性与心灵的变迁.她们的创作着重表现了女性在"无父"时代借由男性恋人和"她者"镜像的双重参照建构自我的跋涉之旅.但不同的是,二人笔下的闺秀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条路,一个在受伤后回到传统的怀抱,一个在挣扎中向着现代泊岸.女性是否真正建构了自我,也留给读者辨析与思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闽台高职教育交流合作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闽台高职教育交流合作的可能性,如深厚的"五缘"为闽台高职教育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度发达的台湾技职教育是福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路标,福建高职教育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为台湾技职教育西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岸关系向好趋势,为闽台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认为可以"校校企"合作项目为切入点,深化两岸高职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和教材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积极吸纳台湾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和成功经验,共同打造海峡西岸高职教育品牌,为两岸产业对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海峡两岸汉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分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已埋下伏笔,并随着国共对峙局面的产生,在国统区和解放区分别形成了两种汉语变体,即汉语的初步分化.后来国民党败退至台湾,与大陆形成对峙,使海峡两岸交流中断,加之语言政策的不同,以致两岸的汉语在没有来往的情况下各自发展,从而使差异扩大.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陆和台湾对语言政策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其中台湾的调整幅度较大.尤其是"台独"势力掌权后,在语言文字领域极力推行"乡土语言政策"、"通用拼音方案"等"去中国化"措施,使差异进一步扩大.而且,"台独"势力正竭力夸大这种差异.海峡两岸汉语差异固然存在,但决不是两种语言的差异,而只是一种语言的两种变体.我们应该坚决揭露"台独"势力妄图通过夸大两岸汉语差异来实现"文化台独"、否定中国文化从而分裂中国的政治目的,以警醒世人更多地关注海峡两岸的汉语差异.  相似文献   

10.
陈水扁在8年任期内,为实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和谋取私利,不断变换手法,疯狂推进各种"台独"分裂活动.虽然"法理台独"阴谋最终没有得逞,但"渐进式台独"取得了部分进展."台独"分裂活动对台湾社会、两岸关系、地区稳定、美台关系产生了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台独分子试图为台湾法理独立铺平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所谓“理论”,文章从国际法角度对这些理论进行了驳斥,说明了台湾法理独立的非法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主管台湾民政的地方官,理“番”是台湾道台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工作。清前期各任台湾道台采取了各种措施来解决“番民”问题,如抚绥“番民”、革除杂派、解决番地流失问题、推进“番民”教育等,这些措施对推进“番民”的汉化进程、缓和汉“番”之间的矛盾、维护台湾的稳定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基督教新教与天主教伴着枪炮传到了台湾。现今学术界对台湾基督教新教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却忽视了同时来台的天主教的研究,特别对两教在台关系基本没有涉及。文章通过对比日据时期两者发展及相互竞争的状况,寻找矛盾冲突的深厚根源。  相似文献   

14.
明郑至日据前期,随着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移民的增加,台湾在文教事业获得一定的发展,发展历程上大体经历了“开创-发展-转变”三个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发展背景下台湾统治当局的教育举措及闽人移民知识分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论述了乾隆帝出兵平定台湾林爽起义的战略及其转变。乾隆帝在战争前期实行的对台攻势战略没有达到其战略目的,造成了战场上清军损兵折将被动挨打的局面;战争后期,乾隆帝适时调整战略,作出了首先进攻诸罗的战略决策,扭转了战局,使清军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从而保证了战争后期平定台湾林爽起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本以长老会为中心分阶段考察了日据时期台湾基督教合的政治态度,认为教会在日据初期就认同了日本人的统治,并且在日据50年中一直置身于中国人民抗日活动之外。同时章进一步指出,教会的这种立场与教会在清代的经验、教会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以及教会“本土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郑和下西洋是否到达我国的台湾岛,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从郑和船队出洋的目的和使命、郑和下西洋时遗留下的《郑和航海图》以及记载郑和下西洋诸多史料中的疑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郑和及其主船队没有到达台湾岛。  相似文献   

18.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及两岸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下,台湾开放大陆学生到台就学政策,并于2011年正式向大陆招生。以质性研究法,对30名在台攻读学位的大陆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通过大陆学生的真实经验与想法,了解、分析大陆学生到台就学的动机,并提出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政治诗、政治小说,以反政府、反体制著称,它们是被压迫者的心声,是弱势阶层的代言人,具有强烈的在野的反叛性格。台语文学不仅有学术层面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族群和国家的认同。一些分离主义者,在“多语言文学”的遮掩下,把原本属于汉语方言的台语膨胀为独立的“民族语言”,有意制造北京话与台语的对立,企图利用语言的分裂为推行台独服务,这是不得人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