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高考分省命题已成气候。语科选材,可谓日趋“三贴近”:贴近生活、时代、人民。小到“表达简明、连贯、得体”题,更注重语境的作用。这是语高考的重点和难点,自1989年以来连续考到。或间接命题,跟其他题联系在一起,而更多的是直接命题,例如2006年安徽卷18题。  相似文献   

2.
2005年高考语科《考试大纲》取消了“学常识”考点前面的星号,将此正式列入2005年考试范围,今年高考语科《考试大纲》继续把“学常识”列入考试范围。现对2006年高考语试卷中的“学常识”题透视如下。  相似文献   

3.
纵观语教育史,对“”、“道”关系的认识,基本上有三种见解:1.以为主。语知识教学是语学科的基本任务。2.以道为主。语学科有强烈的思想性,主要任务是进行思想教育。3.道并重。语学科兼具思想性与工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末我国语教育大讨论中,中学语学科中的学教育始终是备受关注的一大热点。有论认为:“‘语’与‘学’之争是现实的,也是影响深远的,于今还远未‘到位’。”有的论却说:“语教学改革的先驱们以‘实事求是’的时代精神,在语学科滥觞之时,清醒而富有远见地界定了学与实用在语教学中的定位,使语教学真正具备现代的科学的学科意义。”“定”了“位”才谈得上“到位”。那么:学教育在语学科中究竟应占有什么位置呢?此前有没有定论呢?  相似文献   

5.
语感培养的“浅出”与“深入”宣州市阳镇小学陈小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较好的语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近1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概括为“语上浅出,感上深入”:一、“语”上浅出所谓“语”上浅出,就是教师用浅显易懂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理论提出至今,语教学改革始终以“三个面向”为指南,进行着语教学的构建与革新,包括:教育现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新颁布的《语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生成了语课程及其教学的新理念:①语  相似文献   

8.
李佑启 《初中生》2006,(1):60-62
翻翻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卷,我们不难发现,在“积累与运用”题型中,常出现一些“学科渗透题”,并且,还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所渭“学科渗透题”指的是考查内容是与数、理、化等非语科有关的综合性试题。这种试题可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9.
我们倘难解释“人”是什么,可指着活生生的人说:这就是“人”。用这种最现实、最具体的方式来解释“语文”,那么“语”即说出的话语;“文”即写就的文章;合起来取个名就叫做“语文”。语文是话语和文章的总和。这也许是文学、文章学都不能取代“语文”的原因,虽然以“文选”为教材的语文科向来都并无“语”,只有“文”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对语学科的定位是:“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定位是对沉陷旧教材理性说教泥潭中的语教师的真正解脱。以往,很多教师把语的“思想性”误解成了政治思想教育,教师生硬说教,强行灌输,把语课上成了“政治课”,使人性的真、善、美蒙上了“灰尘”,难以打动学生心灵,形成良好人格。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教育资源,优化语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教育体系。仅就“学科间融合”而言,现行语教材中已有充分体现。如果我们姑且把小学语教材中的语学科知识与能力叫做“正学”,那么教材中的非语知识就可称为“杂学”了。一些老师认为,现行小学语教材中融合了以下一些“杂学”。  相似文献   

12.
新颁布的《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对语的操作活动都用“教育”一词来表述,如:“语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总结我国语教育的成败得失,遵循语教育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于是”的运用与语篇的性质有一定的关系,具体地说,“于是”常用于叙述性语篇中,其语用功能是:保证语篇在时间顺序上的衔接,同时具有提示因果关系等逻辑顺序的作用,间接保证语篇在逻辑顺序上的连贯。  相似文献   

14.
“语”应是:由词构成,结构相对固定,形式比较短小,意义具有整体性或警示性的现成话。所以“语汇”应该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部分名人名言(格言)。词,自由短语,表示人名、地名、单位名称、科学术语的固定短语和修辞中的辞格不应是“语”。另外还要注意把成词语素构成的具有比喻义的词排除在“语”之外。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课本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中有一个句子:“设计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有一位年轻的语教师问我:“句子中的‘各各’是什么意思?换成‘个个’或‘各个’行不行?”问题问得好。  相似文献   

16.
“说白了”与“白说了”,中间的“说”和“白”前后位置关系的不同,使二者在语表、语里、语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本文即是从语表、语里、语用三个层面对“说白了”与“白说了”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语学科的性质问题,是语教学最基本的问题,似乎也是最说不清楚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是这样给语学科定性的:“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看上去讲得明明白白,似乎使“工具论”和“人论”的长期争论有了一个双方都满意(当然也可能是双方都不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是说“语”与“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对立而统一。多年来,我们对“语”与“文”不加区别,以为书面之“文”与口头之“语”完全一致,这是很大的误解。  相似文献   

19.
郭娟 《现代语文》2008,(6):94-96
话语标记语是言语交际中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英汉语言中都存在很多话语标记,它们发挥着不同的语用功能。本文比较了位于句首的英汉话语标记“so”与“那”,功能的异同:它们都可以作为推导标记、提示标记、延缓标记、话题标记;不同的是“so”可以单独使用,用作态度标示语。  相似文献   

20.
语教师以教“”而对学生育智、培德、启美,可谓任重道远。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要求语教师多写“下水作”,完成由“纯读”向“兼职作”的转变,将“教学语”推向“实践语”。叶圣陶先生对此曾有精辟论述:“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可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叶圣陶语教育论集》)[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