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者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  相似文献   

2.
“质疑问难”浅析许兰英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出。”可见,疑是学习进取的关键。有疑了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质疑问难“双边”活动,教...  相似文献   

3.
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中国宋代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造、发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4.
设疑的艺术     
王兆银 《现代语文》2004,(2):36-36,38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疑的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也曾明确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毫无异议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两位先贤都强调了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局限:经验感悟,微言大义,而缺乏详尽的推理和论证,更缺乏实证和操作之途径的探索。疑,即问题,困惑。而“问题”一词,“能指”十分丰富:有缺陷、毛病、弊端,我们可以说有“问题”;有困惑,不解之处可以说有“问题”;有麻烦、危险,亦可以说有“问题”。疑,应理解为认…  相似文献   

6.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国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造、发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学习总是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和问题的解决。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7.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电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就是通过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的提问水平的高低,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那么,在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巧用提问,激活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8.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古今中外的教育无不重视这一“疑”字。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在上个世纪末研究的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学教育中也指出“科学即为质疑、解释与证明。”而且把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判断一个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品质之一。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者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勤于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朱熹日:“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此语一语中的:问题是学习的动因,问题是学习的工具,问题是创新的源泉.毋庸置疑,问题化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推崇并付诸实践.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将问题化的毛坯(教材文本)转化为课堂问题化教学,  相似文献   

11.
王田库 《甘肃教育》2009,(11):29-29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相似文献   

12.
学生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让学生在质疑中建构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背景与理念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言:“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纵观科学史,每一次重大发现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的重要职责。南宋另一学者陆九渊则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仅把疑问作为进步的动力,还主张尽力拓展疑问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杨李方 《学周刊C版》2014,(12):158-159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由此可见,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常用方式.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质疑问难——有疑处质疑,无疑处生疑。如讲《“你们想错了”》时,文中对方志敏搜身的描写用了两个动词“摸”和“捏”。我问学生:句中的“摸”和“捏”能不能换成“搜”和“找”,为什么?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举手回答:“能。因为摸和捏、搜和找都有‘寻找’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俞进 《天津教育》2000,(4):38-38
质疑的能力是指善 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 题的能力。陆九渊曾经说 过:“学习无疑需有疑,有 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由 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 疑。”这种从无疑到有疑 再到释疑的过程,就是由 不知到获取知识的过 程。所以培养学生质疑的 能力是很重要的,是提高 学生素质的需要。 一、引导质疑,是培 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前提 我国明代理学家陈 宪章说:“小疑则小进,大 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 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因此,引导学生积极、主 动地质疑,是培养学生主 动求知的前提。例如,在 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这一节的例题:“和平…  相似文献   

17.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认为,“疑,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传统教学方法,注意“设疑──释疑”,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三疑法”教学,是在“释疑”之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在“有疑”中结束。其教学模式:“设疑──释疑──再设疑”。下面介绍我怎样用“三疑法”上好复习课。例1、分数应用题的基本题目和基本解法教师:教材中的分数应用题很多,形式也是千变万化。我们想一个什么办法才能达到以少胜多、以不变应万变呢?下面,解…  相似文献   

18.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端也。”朱熹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明人陈献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台湾学者南怀瑾亦和陈献章有同样见解。他认为:“大疑者大悟,小疑者小悟,不疑者不悟;没有怀疑,何来开悟。”  相似文献   

19.
“学贵有疑”。学习中重视质疑问难,勤于思考;善于与人讨论,甚至于争辩是一种很 可贵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朱子读书法》阐明朱熹的观点: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释,以至融 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 方是长进。”朱熹把“有疑──解疑──无疑”作为一个读书的理解过程,并且认为只有达 到这种境界才会有长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 …  相似文献   

20.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与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得。因而质疑是发现新知的钥匙。实践证明,质疑更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质疑的目的不明。2.质疑的心情太急。3.质疑的范围太小。4.释疑的方法太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