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教世界》2011,(12):45-45
《被囚于巴比伦的犹太人》不翼而飞 1848年,法国著名的画家米勒创作了一幅名叫《被囚于巴比伦的犹太人》的油画。这幅油画以发生在公元前586年的“巴比伦之囚”事件为创作背景,反映了那段血与火写成的悲惨历史。之后,米勒又相继创作了《牧羊女》等名扬世界的画作。不过,由于当时的法国动荡不安,  相似文献   

2.
千年苦旅     
公元前 1 3世纪 ,相当于我国商朝中期 ,希伯来人进入巴勒斯坦。 2 0 0多年后 ,希伯来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公元前935年 ,希伯来王国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 ,《圣经》中的扫罗、大卫、所罗门就是犹太王国中几个有名的国王。巴勒斯坦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 ,历来都是强国的必争之地。公元前 56 8年新巴比伦国王尼不贾尼撒二世攻占耶路撒冷 ,大批犹太人被掠往巴比伦为奴 ,史称“巴比伦之囚”。半个世纪后伊朗高原上的波斯人建立起强大的波斯帝国攻占巴比伦 ,波斯国王居鲁士把 4 .2万犹太囚徒送回巴勒斯坦妥善安置 ,犹太人感激涕在…  相似文献   

3.
由上海市教材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教材《历史》(九年级第一学期)中,在第一章第一节“古代埃及与古代西亚”一文里,曾有一段文字专门叙述犹太人和犹太教,认为“犹太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并对犹太教作了进一步说明:“犹太教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当时,犹太王国被新巴比伦王国灭亡,大批犹太人沦为俘虏,被强制迁移到巴比伦城。苦难的犹太人祈求‘救世主’来临,引导他们摆脱异族的压迫,返回故土,由此产生了犹太教。犹太教的经典就是基督教《圣经》中的《旧约》。”①“犹太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这是目前大家公认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一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于1923年出版了一本通俗历史著作《漫话〈圣经〉》,开篇即写道:金字塔已经屹立千年。巴比伦和尼尼微已经成为广袤帝国的中心。尼罗河流域、广阔的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满是繁忙的人群;而一支在沙漠中飘泊的小小部落,自己决定背井离乡,沿着阿拉伯沙漠的荒漠北上,去寻找比较肥沃的田园。这群飘泊者就是日后的犹太人。  相似文献   

5.
青锋 《特区教育》2009,(4):30-33
古犹太人被称为希伯来人,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人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定居。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希伯来王国,后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领巴勒斯坦。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亡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居鲁士皇帝释放犹太"巴比伦之囚",由此拉开了波斯人和犹太人交往的帷幕,并且奠定了双方关系发展的良好基础.即使在漫长的犹太人流散时期,波斯统治者对其辖下犹太人也基本采取宽容政策.1948年以色列成立后,伊朗和以色列分别成为波斯人和犹太人占主体的唯一国家.巴列维国王时期伊以之间建立了较为默契的双边关系.但是随着1979年宗教色彩浓厚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伊以国家关系和波斯-犹太民族关系均陷入严重对峙,并一直持续至今.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都市上海曾经生活着两万多名犹太难民,他们为了摆脱纳粹的迫害从德国、波兰、苏联等国来到上海。作家石上玄一郎(1910-2009)战争末期为了逃离国内的言论统制,也来到了日本占领下的上海,供职于"中日文化协会"上海分会。石上在上海期间经常混迹于犹太人生活区,往来于犹太人经营的小酒馆。这一段经历促使石上在多年以后创作了思考犹太问题的作品《彷徨的犹太人》。本文将对石上的上海经历和作品《彷徨的犹太人》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公元前13世纪末从埃及迁居巴勒斯坦,曾创立了犹太教。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希伯来王国。公元前935年分裂成北部以色列国和南部的犹太国,后分别被巴比伦王朝和亚述王朝先后征服。公元前63年,罗马人入侵,大部分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此后的2000余年中,犹太人四处颠沛流离,散居欧、亚、美许多地方,多次受到所在国排犹、反犹活动的极不公正的对待。本文仅介绍欧洲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排犹、反犹、灭犹活动。一在逃离巴勒斯坦的过程中,许多犹太人来到了欧洲,散居欧洲各地,在欧洲形成众多的犹太人居住区。据考…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家园,散居世界各地,但犹太人的智慧却为世人所称道,古代犹太法典《塔木德经》(编撰于公元前300年至公元500年)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让人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10.
本以犹太化的两本经典巨《圣经》和《犹太律法》为基础,着重论述犹太人的信仰、犹太人对智慧和教育的尊崇、犹太人注重经典与思辩结合的教育方式、犹太人的学音乐造诣及素养、犹太人的法律意识、犹太人的家庭和社区意识、犹太人的经商意识七大传统化特色对犹太人素质的影响。作认为:良好的人素质、浓厚的法律意识和合理的经济意识不但可以帮助一个民族度过危难关头,还能有力地推动这个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以色列是流亡世界近2000年的犹太人于1948年建立的,他们向世人贡献了一部《圣经》,以占世界不到0.3%的人口,但获取了占世界30%的诺贝尔奖而震惊世界。犹太人自古就是高智商的代表,马克思、爱因斯坦、门德尔松、毕加索以及新闻通讯鼻祖路透等都是犹太人。以色列目前是中东地区经  相似文献   

12.
围墙内是一个神秘的城市,一个自古应许的和平之地,数千年来人们为了争夺它而大动干戈。数个世纪以来,这道墙染满了耶布斯人、犹太人、巴比伦人和波斯人的血,还有阿拉伯、十字军、奥托曼土耳其以及大英帝国  相似文献   

13.
“70后”的成年礼——论《少年巴比伦》的启蒙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将路内的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放置于世界文学成长小说的语境中进行解读,对身体与启蒙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试图以此为例对"70后"的审美特征及局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孩子稍稍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几滴蜂蜜,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意思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爱书如命。  相似文献   

15.
典故三则     
死灰复燃【原典】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西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释义延伸】韩安国,字长孺,汉景帝时曾任御史大夫。韩安国因轻罪被囚于山东蒙城监狱,狱吏田甲以为他肯定永无翻身之日,常常加以谩骂凌辱。  相似文献   

16.
学习了五首外国诗歌,我发现有三首是批判社会的 (《浮云》、《豹》和《我们都是被囚的动物》 )。一个社会无论多好,它总有自己不理想的地方,就是光辉灿烂的太阳,它里面也有黑子呢。所以,我觉得,对社会中黑暗不公现实的批判是必要的。该赞美时赞美,该诅咒时还得诅咒。   相比之下,《浮云》和《我们都是被囚的动物》要好懂得多,它们主要想表达什么,一目了然。《豹》的主题就隐藏得很深,读第一遍,我眼前好像只有一只豹在铁笼中有气无力地走,我不敢说自己“把握”了这首诗歌。多读两遍后,我感到这诗还不赖,让人想多咀嚼它几回…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介绍:塞万提斯(1547—1616),西班牙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家之一。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生活穷困,只上过九年学。他当过兵,参加过抗击土耳其的海战,后被海盗所劫,被囚于阿尔及利亚。服苦役五年后,于1580年由亲属筹钱赎身回国。此后,开始文学创作。1605年出版《堂吉诃德》第一部。  相似文献   

18.
新闻     
《2007年的十大考古发现》《考古学》评出了2007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这十大考古发现包括:秘鲁的古代太阳观测台。巴比伦的撒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介绍:塞万提斯(1547-1616)西班牙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家之一。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生活穷困,只上过九年学。他当过兵,参加过抗击土耳其的海战,后被海盗所劫,被囚于阿尔及利亚。服苦役五年后,于1580年由亲属筹钱赎身回国。此后,开始文学创作。1605年出版《堂吉诃德》第一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庭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古代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因为“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象征生命有结束的时刻,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犹太人不焚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