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及其对台海局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 ,苏联解体 ,制约美台关系的外部因素减少 ,由于受台湾内部因素及美国国内因素的影响 ,美国调整对台政策 ,大幅度提升美台关系 ,导致台海局势的紧张 ,对中美关系产生不利影响。为了维护美国根本利益 ,美国重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制约美台关系的外部因素减少,由于受台湾内部因素及美国国内因素的影响,美国调整对台政策,大幅度提升美台关系,导致台海局势的紧张,对中美关系样生不利影响。为了维护美国根本利益。美国重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结成同盟关系。苏联出于其国内国际政治需要,对中国提供低息贷款、援建重点工程、开办合资公司及开展双边贸易等大规模的经济援助。这些经济援助客观上帮助中国逐步建立了民族工业体系,也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布局也日趋合理。由于苏联的经济援助主要是出于政治因素考虑,两国政治关系出现裂痕势必影响经济关系,中苏同盟的基础实际上相当脆弱。  相似文献   

4.
美苏《雅尔塔秘密协定》满足了苏联在远东的利益要求,换得苏联出兵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可以说,苏军进入东北与美苏黑幕交易有直接关系。战后,因美国插手中国事务,美苏冷战已露端倪,苏联从东北撤军问题一波三折,这也与美国的态度和做法有关。美国的压力又是苏联最终实现撤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美、苏、中三大国的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海外收缩,其重要步骤是对苏联缓和、结束越南战争和打开对华关系大门;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则以缓和为手段,同美国展开争夺;中国为化解苏联在北部边境形成的威胁而准备打开对美关系大门。三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使冷战出现了缓和的特征。在越南问题上,美国采取了边打边谈的策略,并诱使中、苏对北越施加压力。中国坚持原则,力促美国早日撤军。苏联为与美国作交易,对越南施压。美、苏、中三国在冷战中的互动作用是越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冷战背景下国际权力斗争博弈的视角,着力剖析上世纪中叶中印关系由蜜月走向冲突的原因。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印度基于其安全利益及国家发展的考量,需发展对华友好关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出于美苏对抗的战略考量,着手改善印美关系。特别在1959年西藏叛乱之后,美国加大了对印度的援助,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偏袒印度,并进而挑动印度与中国对抗,印度在寻求和接受美国援助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美国人灌输的"中国是印度最大的潜在安全威胁"这一观念。与此同时,伴随中苏关系逐步恶化,苏联稳步发展同印度的关系,加大对印援助,并在中印边界冲突中以"中立"为幌子向印度提供军援。在美、苏的怂恿和偏坦下,印度有恃无恐地发动了对中印边界地区的武装挑衅,并进而升级为边界武装冲突。  相似文献   

7.
艾森豪威尔政府初期,美国试图将埃及纳入遏制苏联的战略轨道。然而,英埃苏伊士运河基地问题和埃及激进的民族主义政策阻碍了美国目标的实现。美国虽然促使英埃妥协,但在援埃上的推脱延宕反而促使埃及向苏联靠拢。苏埃武器交易和苏伊士运河危机使得美国政府将埃及视为苏联在中东扩张的马前卒。为了遏制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和苏联影响的扩大,美国出台了艾森豪威尔主义。但是这一政策成效有限,到1958年,美国在权衡利弊后,缓和了与纳赛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苏联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中、俄双方近年公布的文献档案材料,对中国解放战争期间苏联对华政策的矛盾性和变化作了新的分析,指出苏联对中国解放战争有过一定支援,但由于苏联领导人过高估计美国力量、过低估计中国人民力量,确首对中国革命有过限制和妨碍,中国革命是在冲破苏联领导人的限制之后取胜的。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在全球展开了激烈争夺。南亚地区也未能幸免。而印度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选择了与苏联结盟的外交战略,将发展与苏联的关系置于本国外交的首要位置,全方位地发展了与苏联的友好合作关系。印度与苏联所建立的这种特殊关系是以双方互为需求为基础的。冷战时期印度与苏联的这种关系至今对南亚的地缘政治和外交战略仍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38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解除了“西进”的侧翼威胁。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纳粹德国千方百计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暂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当时的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正在同英法两国进行谈判。但由于德国暗中与英国进行谈判,最终导致英、法、苏三国谈判不欢而散。在东方,日本帝国主义在苏联的国土上又不断地制造事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苏联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虽然为苏联赢得了一定的建设和备战的时间,但对苏联也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中 ,中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棋子 ,每个阶段都穿插着中美中苏关系。第一阶段 ( 2 0世纪 50年代中期~ 6 0年代初期 ) ,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美国敌视中国 ,遏制中国 ;苏联一方面谋求与美国平起平坐 ,美苏合作 ,共同主宰世界 ,一方面企图控制中国 ,造成中苏关系逐步恶化。 2 0世纪 6 0年代初 ,中苏之间原有的合作荡然无存。由于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出现“缓和”态势 ,因而中美、中苏关系都落入低谷。第二阶段 (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 70年代末 ) ,这一时期是苏联处于攻势 ,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苏联用“缓和”战略麻痹西方的同…  相似文献   

12.
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美国虽然介入但却未扩大事态,这与它的全球战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欧洲第一”的战略方针要求他们竭力维持东西两线的军事均衡;另方面盟国尤其是英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美国的对朝政策;再方面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必然会影响美国在全球战争中战胜苏联的力量。美国在对朝战争中的临阵易将与和平谈判则是其全球战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1973年美国爆发石油危机,为此福特政府计划购买苏联石油缓解危机。谈判期间,由于美国国内因素掣肘,美国谈判代表团被迫提前与苏联完成粮食贸易谈判,导致无法低价购买苏联石油。但是美苏粮食与石油贸易的实现,依然缓解了美国石油危机,保证了苏联粮食供应,缓和了两国关系。从中反映出,崛起国苏联与霸权国美国之间虽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但是只要探索出利益交汇点并促成合作,亦能缓解矛盾,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曾试图在建国后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发展贸易往来,但却被美国人拒之门外。三十年后,美国却主动与中国修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苏联的日益强大,扩张,使美国不得不利用中国灰牵制苏联。  相似文献   

15.
1941年延安处境艰难,但党报《解放日报》对美国极为关注。对该现象的解读可以发掘这一阶段对中共与美国关系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事关美国的消息社论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共对美政策变化及策略的形成与运用,苏联影响、领袖的政治远见和解放区被边缘化的焦虑是关注美国动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发现法教学     
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朝野震惊,担心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于苏联。他们认为,美国之所以在发射卫星上落后于苏联,主要是美国的教育存在问题,未能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为了与苏联抗衡,他们决心改革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17.
蒙疆政权是日本在中国树立的一个亲日政权,其首要目的是准备对苏作战.蒙疆政权虽然肇始于内蒙古自治运动,属于中国内政,但是,由于日军的介入而演化成国际问题.日本远交近攻,与德国签订同盟条约是对苏联远东战线的牵制.日军以蒙疆为基地向西继续扩展,谋求打开进入中亚的天门,与德国会合.由此,蒙疆地区便成为日军建立从远东连接中亚,甚至到达欧洲的“防共回廊”的基地.日军将其势力扩展到内蒙西部地区,这就必然引起苏联的关注,苏军进入外蒙以示对抗并要求中共开展在内蒙的活动,这都是对于日军的一种牵制,特别是苏联还由此改善与中国国民政府的关系,签订不侵犯条约,支持中国对日抗战.  相似文献   

18.
日内瓦会议是朝鲜战争后国际关系的一次大的调整,这次会议不但对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中国与主要盟友苏联、越南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内瓦会议于1954年5月8日起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中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虽属同一阵营,但在很多问题上存在着差异,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  相似文献   

19.
1969年中苏边界的冲突使两国濒临战争的边缘,中苏关系的全面恶化客观上为中美关系的缓和带来了契机。伴随着对中苏边界,中突认识的不断深入,美国调整了其对华政策并逐步加大力度。与此同时。苏联的重兵压境和中苏边界冲突的升级也改变了中国对安全形势的判断,认为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比美国要大。中国决策层经过长期的观察、慎重的思考研究后,最终决定调整对美战略。中关关系缓和的条件基本具备,两国最终实现了历史性的和解。  相似文献   

20.
岳天翔 《考试周刊》2009,(7):152-153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是影响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揭示这些心理特点与获得优异成绩的内在关系,本文对于田径教练员训练及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高校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特征、成因及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以帮助运动员改善不良心态,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