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陈亮  杨娟 《高校教育管理》2021,15(4):13-25,53
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我们需要在诠释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内涵的基础上,通过价值逻辑、目标逻辑和实践逻辑明确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然而,目前高校教师立德树人陷入了育人环节与评价功利化矛盾交织、教师育人模式与学生诉求摩擦对立、口号式宣传与形式主义作风双重裹挟等困境,这阻滞了高等教育育人价值的有效释放.基于此,我国应将以德育德、以规立德和以文化德的"三位一体"协同模式作为破解这一困境的良策,从而助推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使命的达成.  相似文献   

2.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人力资源现状及素质提高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实现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正确理解和处理好立德与树人的关系。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主题,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成为必然。以立德树人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具有价值意义,即立德树人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遵循、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以立德树人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具有生成逻辑,即立德树人反映职业教育时代诉求的根本趋势,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立德树人彰显社会发展为基础的实践指归。文章从理念路径、目标路径和实践路径提出了以立德树人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4.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和目标准则。高校教师唯有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理念,自觉承担立德树人重任,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天职;牢固树立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注重发挥自身榜样的作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方能更好地践行好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5.
立德树人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规律的高度概括,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实施主体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者,高校教师提高自身教书育人能力极其重要,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成效,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能否成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针对当前高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书育人投入不足、感召力不强、创新能力不够、教学学术水平不高等问题,该文提出高校教师应自觉强化教书育人使命意识、自觉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自觉投身教育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自觉提升教育创新能力、自觉增强教书育人自省自律,从而不断提升自身教书育人能力,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立德树人共同体包含三个特征,即对立德树人拥有共同的想象、共享的空间和共通的情感。从一般角度出发,立德树人强调协同;从共同体角度出发,立德树人强调建立想象共同体、空间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强调对立德树人价值内涵的坚守、对立德树人共同体边界和身份的追求、对共同体内部安全感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要深刻把握立德树人基本内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现实困境,通过建立健全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协同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效衔接立德树人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立德以树人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根本所在,无德不足以为师.现象学认为,世界是由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所构成的,每个人的行为又有着背后所隐藏的意义,这些意义的存在影响了个人对周遭环境的感触、判断与抉择,从而生发了独特的人之自我活动.教师只有在教育之时把自身的德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为他外在的教育活动行为所服务时,才是真正的立德以树人.教师的立德意味着把真实为学生着想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付诸于行动,树人意味着把教育行为规束于以学生为本的自我素养之中,立德树人意味着内在的对教育的真挚情感与外在的教育行为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9.
开放高等教育作为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教育形式,在新时代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要求,是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命题。为充分释放开放高等教育的育人空间与活力,针对开放高等教育对立德树人特殊性认识不够充分、立德树人理念落实不够彻底、立德树人制度体系不够健全、立德树人推进过程不够协同及立德树人保障支撑不够到位5大现实困境,强调开放高等教育立德树人需要厘清包括总体目标、内在原则、丰富内涵及方式方法在内的多维系统,进而搭建开放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可行性实践路径:1)入脑入心,铸牢思想根基;2)推引结合,搭建制度体系;3)全程贯彻,打造育人氛围;4)科学把控,抓牢质量成效;5)切实敦促,落实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高校要完成向社会传输人才的任务,就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标准。教师作为高校关键主体之一,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任。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关键主体,其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情况上仍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落实立德树人意识不足待加强、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断需延续、落实立德树人渠道单一待拓宽等。文章结合以上具体问题,为推动高校教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西顺 《教育研究》2022,43(1):72-80
教师专业道德是师道与师德的内在统一,是专业价值与主体价值的内在统一,表征为基于德福一致原则的自监督机制,帮助教师在不断变化着的教育情境之中,于内心建构深层稳定的价值根性,促使外在的师德规范获得内在的价值依据。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强调致内在德性、立内在心性,不仅可为洞见教师专业道德之深层价值根性提供恰切的分析工具,而且可以帮助探明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路径:在专业承诺层面立其志;通过事事磨砺的知行合一之师德实践,逐步澄清、确证、珍视专业的内在价值;以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作为伦理支撑及价值引领。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既是利他奉献的,同时内蕴着对教师自身幸福的价值关切,应避免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伦理不对称性。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是圆融共生的,以美善育美善,教师专业的内在之善、教师自身的幸福及学生的幸福皆涵蕴其间,共同形成建构教师专业道德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高校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必须对大学生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实践,必须牢牢把握突出政治引领与具体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潮媒体元素、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小我与大我、本土院校文化特色与塑造自我个性等六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审视过去十余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党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还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不充分和割裂等问题。必须深入探究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论渊源,明晰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涵与高职特点,厘清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系,进而系统构建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体系,重点从通识课程体系构建、课堂体系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工匠精神培育等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师德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由于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少数高校教师放松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出现种种师德失范的现象,引发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这对高校师生关系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严峻挑战。在分析师德失范对高校师生关系造成不良影响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使高尚的师德成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力。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学习获得感是"获得感"的下位概念,特指大学生群体在校学习生活中的获得感,具有普遍性与差别性相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生成性与终结性相统一的特征,与幸福感、学习满意度等概念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大学生学习获得感的要素主要包括资源拥有感、个人成长感、成就达成感。大学生学习获得感的研究拓展了"人民获得感"的外延,反映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更有助于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教学的改革;其生成建立在个体期待的基础上,是大学生通过个人付出,利用各方资源和条件,努力实现预期目标,对客观回报、目标达成度等进行再评价进而产生获得感,最终形成身份认同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从根本上说,课程思政建设是一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改革,终极目标指向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应紧扣课程思政导向推动课程体系革新,围绕课程思政要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立足课程思政施行需要补齐课程建设的制度短板,使课程全面反映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新内涵和新要求;在深化课程认知与优化教学过程中、在遵循课程教学规律和坚守质量底线基础上、在发挥教师主体的能动作用中提升教学质量,对关于课程教学质量的质疑声作出正面回应,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与推进课程思政和课程教学的耦合共进。  相似文献   

17.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动因是国家发展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教育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现实转型中,一直存在转型进度缓慢、成效不足等问题。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从行动者"文化-认知"的视角来看,家长和学生对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教育缺乏文化认同,教师对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教育缺乏身份认同,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文化自觉,高校管理者对传统本科教育存在观念及制度上的双重路径依赖。这些因素导致现存政策遭受合法性质疑,同时也掣肘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转型困境的突围既需要政府与师生、家长、企业等行动者之间进行"观念"和"话语"的持续互动,以消解其在"文化-认知"上的分歧与冲突,形成良性的制度环境,也需要学校组织管理者突破"路径依赖"陷入的"锁定"困境,摆脱原有的观念、规则、程序或惯例的束缚,创活转型动力。  相似文献   

18.
构建高师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新型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因缺乏必要观念支持和整体设计,以及以学科教学法为主要依托的较为单一的训练模式,致使高师生职业素质普通欠缺的现状,试图构建“明确目标-系统指导-示范引路-实践锻炼-考核评价”新的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9.
“师者 ,人之楷模也”,在市场经济社会 ,高校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关系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献身中华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通过分析高等学校存在的主要师德问题及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