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郑燕 《新闻世界》2012,(10):53-54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作为视听新闻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类别,以其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记录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时代风貌。这类作品融叙事、记人、写景、状物、言情等于一体,有着自身的创作要点。本文从主题的提炼、叙事结构的把握、情感的表达、知识的传递四方面,对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要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正>风貌类新闻作品题材广泛,由于传播手段的不同,风貌类新闻作品在电视媒介中的传播比报纸中简单的文字消息或通讯传播效果更好,更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也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这类作品往往通过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反映整个社会环境,给观众以独特的视觉体验。本文以央视《东方时空》2005年推出的"岩松看台湾"为文本,从选题策划、采访对象和倾向态度三方面分析了风貌类作品的视听语言。"岩松看××"是央视在2005年起推出的一档反映不同  相似文献   

3.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以纪念某人、某事或某日为选题依据,该类作品以纪念为依托,通过作品使得某人、某事或某日所传达的精神得以传承与弘扬。意义是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传播的核心,因此,如何呈现、表达与传递意义从而使纪念类作品价值最大化成为创作关键。研究以央视"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以及《相聚中国节·春天的思念》为例,分析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在呈现、表达与传递意义三个方面的具体策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王文竹 《新闻世界》2013,(8):310-311
本文结合对CCTV《岩松看××》系列作品的分析,尝试探索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如何引领受众深度看世界。进而总结出有深度的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应尽力做到由点及面、由此及彼,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细致入微的视角与矛盾思辨的逻辑来实现其引导观众深度看世界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风貌类新闻作品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它记录着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色。然而,如何更好的运用自身特点摒弃此类节目千篇一律的呈现方式,《岩松看日本》系列报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范本。本文从新闻价值、叙事逻辑、镜头视角和深度挖掘的角度出发,以《岩松看日本》为例,对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述逻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邱星翔 《东南传播》2020,(12):127-128
人物专访类视听新闻作品是采访者和受访者在一定的空间内就某一具有新闻价值的主题进行交流讨论的视听语言作品。此类作品可分为访人、访事、访观点三类,但不管哪一类人物专访作品,都可将作品的语言表达分为镜头语言、采访者语言和受访者语言表达。通过这三种语言表达的融合,共同构成了人物专访类视听新闻作品,且能够进一步呈现和升华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情趣者,情调,趣味也。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情调和趣味也就不同、风貌通讯属于新闻体裁范畴,集新闻性和文学性于一体,它着重报道的是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或某项事业,工程发展变化的新面貌。这种新闻文体擅长描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常以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现某一地域的独特风貌,与其它通讯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独到的情趣。一、哲理情趣所谓哲理情趣,指风貌通讯在写事状物过程中阐发的哲理。这种哲理,可以大大提高风貌通讯的思想深度和理性色彩。把写景、抒情与议论结合起来,写景时注重挖掘哲理,抒情时注…  相似文献   

8.
魏佳 《传媒》2016,(18):69-71
传统视听作品中的混合空间是真实空间和幻想空间的混合.在数字时代,视听作品中空间呈现出异质混合的特质,包括四类空间:现实空间、增强现实空间、增强虚拟空间和虚拟现实空间.异质混合空间的构成迎合了数字时代的发展,丰富了视听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反过来影响了作品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媒体视听平台不断升级,涌现出大量新型视听类作品,视听作品的表现手段、制作方式、传播渠道等发生较大变化。“视听作品”这一概念在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首次被引入,取代了旧法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这一术语,并将其内部划分为两类作品,适用不同的著作权权属规则。然而,目前视听作品的内部区分较为模糊,缺乏明确定义,导致权属认定复杂,增加了著作权归属的确认难度。本文以全媒体传播体系下,视听产业技术迭代进程中潜在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司法实践案例,对视听作品版权归属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厘清视听作品和其他类型作品间的关系,为视听版权的确认提供明确可行的规则指引。  相似文献   

10.
风貌通讯     
风貌通讯,有侧重于写自然风貌的,有侧重于写社会风貌的,更多的是把自然风貌和社会风貌结合在一起写。它在报纸,广播、电视中,被广泛用来反映一个地区或单位在发展变化中的新面貌,帮助读者、听众和观众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激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风貌通讯所反映的风情状貌,大多是概略的,轮廓画式的。其中不少作品,是作者旅途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于是往往也称之为旅途通讯。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日益发展,各地区、各单位都有日新月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风貌者,风采容貌之谓也,引伸为事物的面貌和格调。风貌通讯是报道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建设工程的新成就、新面貌、新风尚的通讯,也称概貌通讯。风貌通讯题材广泛,表现手法比较自由,在写人、写事、写物、写景上比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更具综合性,是新闻媒体经常使用的一种报道形式。像人民日报今年8、9、10三个月相继推出的《草原牧区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巡礼、《追寻地球上的红飘带——纪念红军  相似文献   

12.
风貌通讯在种属上归于新闻体裁之列,这是已经没有争论的事实,但是很多风貌通讯作品的内容无论是从新闻定义还是从新闻价值上来衡量,却又找不到其属于新闻体裁的理由,特别是从风貌通讯的历时性演变来看,这一问题体现得更  相似文献   

13.
广播地理风貌通讯,在以往的教科书以及专业杂志中,鲜有提及。在李岩的《广播学导论》中,有这么一句:“通讯由于其描写手法的多样化,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几乎不受客体限制,因此,根据通讯的内容还可分出地理风貌通讯、工作通讯等”。但至于地理风貌通讯这种体裁的作品如何操作,由于不象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那样被普遍使用,一直尚未见到有关作的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4.
陈菁瑶 《东南传播》2013,(7):129-130
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的杰出和重要人物通过真实的新闻作品表现出来,理性与情感相汇,历史与人物交融,兼具审美价值与文献价值。本文从作品选题、叙事结构、情感表达、细节处理及审美追求五个方面对这类新闻作品要素进行简要的梳理和解析,以发掘其创作的内在特点和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15.
杨建民 《新闻知识》2002,(10):21-22
通讯类作品是好年新闻奖评选的双头戏,几乎占总参评作品的三分之—。通讯类作品的质量,在整个参评作品中有一定代表性。对通讯类作品的评析,既有助于提高评选质量,更有助于促进通讯类作品的写作。本文拟就2001年参评陕曲新闻奖通讯类获奖作品作一浅析,共商对通讯写作的改进和加强。  相似文献   

16.
如何增强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可视性、说服力、新闻性,精当、精彩地选取"意象"则成为了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环节。本文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从画面意象,视觉效果意象,音响意象三个方面探讨了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的意象选取。  相似文献   

17.
旅游通讯或风貌通讯,是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之一,也是记者经常遇到的重要任务。旅游通讯是山水诗、风情画,风貌通讯以旅途见闻“窥一斑而见全豹”,为读者勾画某一地区、某项事业的新风貌,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过去有些作者认为。由于上述两种通讯的特点,一定要辞藻华美、苦心雕琢,否则便写不成“山水诗、风情画”,有的在写作中故弄玄虚、咬文嚼字,以至弄巧成拙,引起读者反感。其实这些人恰恰走进了一个误区。要想写好旅游或风貌通讯,除了“破万卷书,行千里路”,作者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及深入实际艰苦采访外,在写作手法上一般多用白描手法,语言要清新朴素,于朴素自然中见美,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美,一种能给读者以美的启迪、美学享受的美。  相似文献   

18.
贺涛 《编辑之友》2021,(1):81-86
视听作品有两种不同的著作权立法模式,即视听作品一分模式和视听作品+录像制品二分模式.作为作者权体系国家,我国著作权法从一开始即采用二分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随着视听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著作权法中电影作品和录像制品的概念与规则已不适应实践需要,急需修改和完善.我国著作权法应坚持视听作品与录像制品的二分立法模式,并通过重构视听作品独创性标准解决视听作品与录像制品的认定难题.  相似文献   

19.
《视听界》2010,(3):5-5
4月7日在贵阳召开的2009年度全国广电期刊评奖及业务交流会上,《视听界》的主打栏目“本期(封面)话题”以最高票数被评为首次中国广播电视期刊优秀栏目一等奖。《视听界》报选的其他作品,还分别获得了评论一、三等奖,通讯二等奖。  相似文献   

20.
2021年度江苏省好新闻(媒体融合)评选,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一次明确,经省级验收合格的64家县级融媒体中心每家可以申报1件作品参评。分析2021年度江苏省好新闻(媒体融合)中获奖的县级融媒体作品在题材选择、作品形态、采编制作、技术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对于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掌握媒体融合类作品的生产规律、创作更多优秀作品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