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家庭和学校的沟通成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在我们国家,寄宿制学校的比例正逐年升高。如何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一直是困扰着寄宿制学校发展的一个难题。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利用网络平台、利用"致家长的一封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家校委员会""全员育人导师制"等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加强家校交流。  相似文献   

2.
家校合作已成为当今教育研究与学校改革的必然趋势。家校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提升家庭教育的思想及教育水平,推动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对家校合作的研究相对落后,尤其是农村地区,家校双方对家校合作认识欠缺,家校合作的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因此,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寻求农村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建构"以学校教育为导向,家庭教育相辅佐"的家校合作模式,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和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3.
家校合作是提高育人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国际教育背景下,更应该通过家校合作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认知与目标的统一,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本文基于对各国家校政策的研究,并结合学校国际部家校合作的实践,对国际教育背景下家校合作的策略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一育人目标,学校应积极引进家校合作模式,凸显学校、家庭双方的育人角色及地位,齐心协力地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创新和优化,进一步激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活力。文章分析家校合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现状,探讨家校合作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家校合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运用策略,以期提高家校合作模式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进而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江苏省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扎实开展家校融合育人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新时期家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从家校育人目标、沟通渠道、合作方式、资源共享等方面,着力探索构建三大平台、四大活动、五大策略的"三四五"家校融合育人机制,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方式,增进家校融合,创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家校育人新生态,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有效的家校合作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家校合作能力是家校合作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是形成育人合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家校合作胜任力存在认识不足、缺乏内生动力、角色错位、工具化与功利化、缺乏沟通策略等问题。基于萨提亚家庭模式,应从深化教师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并树立协同育人观念、坚定学生独特生命价值的积极信念、培养教师系统性思维、促进教师自身全面发展、加强教师沟通技术等五个方面提升教师家校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职学生的教育主要靠学校的传授与引导,也离不开家庭的密切合作与支持,家校合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建立优势互补、平等协作和目标明确的家校合作育人机制,通过互访、家校联系册、家长会、电话、家长学校和互联网资源等有效的超链接途径,为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的三维互动,以期提高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和家长之间常因沟通不畅而产生误会,这就要求学校和老师要及时有效地做好家校沟通工作,保持家校沟通渠道的畅通,创新家校沟通方式,促进家校双方的互相理解,以获取家长对学校育人工作的配合。作为教育督导部门也应正视一些看似不大的问题矛盾,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避免问题升级,酿成难以协调的家校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9.
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是家校合作成功开展的前提,但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家长常被排斥在教师的沟通网络之外.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研究发现:(1)在控制家长主动沟通和学校固定效应等因素后,教师与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家长沟通频率显著高于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家长,存在"差别化沟通"行为;(2)家庭背景对教师的关注、表扬、沟通等合作育人行为存在影响,并会强化弱势学生对不平等的感知;(3) KHB分析表明,家庭背景对教师行为的影响中,25-44%通过家长教育参与这一中介变量产生.据此,应引导教师平等地进行家校合作育人,加强对弱势家长教育参与的指导,减少家庭背景对学生不利的影响,促进微观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成长连着家庭和学校,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家校协同共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过去的家校共育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着家校合作共育意识淡薄、权责意识不强、社会资源推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实施新课改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家校共育意识,丰富家校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使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整合与优化现有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