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明亮 《视听》2022,(2):84-88
影片《悬崖之上》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好故事",建构出一种"另类"的女性形象,并利用视觉奇观的打造给观众带来了新奇、轰动、冲击的观影快感.这是张艺谋导演对谍战片这一电影类型的首次涉猎,表达了他对那些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间谍英雄们最深沉的敬意.《悬崖之上》上映后取得了"叫好"又"叫座"的传播效果.整体上看,叙事理性的叙述实践...  相似文献   

2.
《疯狂的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播出以来,收视率常居美国各台榜首,在引入中国后也引起了巨大反响,受到诸多女性观众的热烈追捧。究其原因,该剧对于女性生活的描述对观众心灵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受众在获得视觉快感的  相似文献   

3.
郭家 《视听》2022,(4):109-111
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一经面世就获得大量关注,并圈揽了一大批非戏迷观众.该片打破了大众对戏曲以及戏曲电影的刻板印象,创新性地融入数字化技术,迎合观众追求大场面、视觉奇观的口味.同时,创作者致力于复原古典意境之美,用电影语言来追求水墨画的美学思想和"隔与不隔"的空间境界,且巧用空镜头来加深影片的诗情画意,最终完美地实现了...  相似文献   

4.
哥的传说     
电影《非常完美》的后半段里,范冰冰饰演的大明星一脸不屑道:你以为我哥真的会对你认真啊?他只是个卧底!惊得“苏菲”章子怡瞪大眼睛,一脸错愕,心里一定在想:天哪,原来哥不仅是个传说……  相似文献   

5.
余晨晨 《视听》2016,(6):71-72
昆丁一直崇尚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暴力,他的电影对于暴力的表达别有一番风味。2015年昆丁的新片《八恶人》依然延续着血腥暴力的个人化的风格,又给观众呈现了一台完美的暴力盛宴。本文从"暴力美学"的角度分析《八恶人》中独特的暴力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6.
《文汇读书周报》5月4日在“畅销书追踪”栏发表柴舟和俞吾金的文章,就《苏菲的世界》一书把哲学进行通俗化的尝试,作了截然不同的评论。柴舟肯定《苏菲的世界》所做的通俗化的努力。他认为,《苏菲的世界》所以畅销,在于它把最不可能通俗化的学术通俗化了。此书销售的世界性覆盖面,使得“知识一权力”这一颇具张力的问题再次声势浩大地浮出表面,  相似文献   

7.
杨予宁 《今传媒》2015,(4):81-82
《勇敢传说》带给观众更多的是动画赋予的欢乐与轻松,但它所传达的意义并非仅仅是带给人以欢乐.《勇敢传说》向观众传达“命运改变,看清事实;修补关系,摈弃傲慢”的信念.影片在镜头语言与视觉呈现上依托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故事叙述流畅的同时,精美绝伦的三维画面绝对是一场华丽而不失内涵的视觉盛业.  相似文献   

8.
冯小刚以《私人订制》重归喜剧类型,但他一贯擅长的喜剧却遭到了观众前所未有的批评。文章基于叙事学理论、接受美学理论,尝试从观众参与、观众批评以及意识形态的隔阂方面来分析影片遭遇批判的原因,着重讨论观众对电影的接受机制以及创作者和观众认识上的差异问题,证明了"理想观众"的虚幻性以及本片不被观众喜欢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其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但作为电影配乐而存在的音乐就要听命于电影这个主题,为其服务。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在画面上给观众直观的感受与冲击,更能运用音乐调动观众的感官,推动整个剧情,体现主人公的情感。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一首纯音乐的《琵琶语》贯穿整部电影,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电影主题、打动了无数观众。  相似文献   

10.
负重难进的女性——电影《红颜》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春园 《青年记者》2007,(18):60-61
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女性题材电影《红颜》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评委会奖,这是中国女性导演在国际上首次获此殊荣。但是,时至今日,这部电影已经被观众渐渐淡忘。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它进行解读分析,导出女性电影整体存在的隐忧。  相似文献   

11.
"小妞电影"的盛行,使得女性角色在媒介中的比重发生改变,电视剧《欢乐颂》的播出,更是引起观众热议,将社会问题清晰展现在人们面前,构建了新的女性价值观。本文主要从《欢乐颂》的人物构建和女性主义表达入手,分析当下影视剧中的女性主义潮流。  相似文献   

12.
《让子弹飞》的公映,打破了国内传统商业片的模式,也轻松打破了多个票房记录。这部电影的风格远不同于姜文以往的几部影片,但不变的’是标新立异的新奇感。这部影片独特的风格被观众和评论界冠以“快感电影”之名。而这种“快感”则来源于其独特的视听节奏,以及多种表现技巧的综合运用。影片风格类似昆汀·塔伦蒂诺的黑色荒诞剧,又不乏马丁+斯科塞斯的厚重诗意。文章将对《让子弹飞》的视听表现手法加以详细地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大片产出不断,累计票房增长迅猛.在大片盛行的同时,也不乏有《冈仁波齐》《喜马拉雅天梯》等"黑马"出现,这样一批小众电影在被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成功逆袭,口碑、票房双丰收.广受好评的小众文艺电影《冈仁波齐》,它的类型明确、故事情节引发观众共鸣、"遇见"观众式宣发策略,这些成功因素对小众电影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何越洋 《东南传播》2020,(10):66-67
电影《白日焰火》中的女性形象是被物化、罪化了的"维纳斯女神",作为欲望客体承受着男主人公与观众的双重欲望透射;而电影中的男性角色更显现出是一种被"阉割"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受到"阉割"的男性们通过吴志贞这一女性的伤害来疏解、重建自己的男性尊严。电影通过将女性"罪化",女性所携带的威胁引发焦虑,获得放逐,从而消解女性的双重角色功能的内在矛盾,内在地强化了男权结构。  相似文献   

15.
电影《地久天长》在柏林电影节上好评颇丰,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却处于被规训的他者地位。该影片以符号化的视觉形象,男性凝视下的创作视角展示的是男权话语下作为附属品存在的女性人物。这些女性人物没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恪守传统伦理道德,她们对于丈夫、孩子、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持有一种温柔、平和、贤良的态度。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影中塑造两性关系的在线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行女性主义批评,表现电影业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对女性形象的剥夺。  相似文献   

16.
张秋 《编辑学刊》2012,(4):51-55
中国的电影刊物,大约可以分为两个时代:一个是《大众电影》时代,另一个是《看电影》时代。《看电影》将"迷影"的能量转换为"迷刊"。它给读者制造的阅读狂欢,和观众坐在影院里的观影感受互为呼应。"《看电影》模式"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两个字:激情。  相似文献   

17.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05,(35):80-80
苏菲·玛索亮相北京9月15日,法国影星苏菲·玛索和法国政府文化部长雷诺·多纳迪约在北京出席影片《逃之夭夭》的首映式,这是苏菲·玛索第三次来中国,除参加中法文化年的闭幕活动,她还带来自己的三部电影。其中,《逃之夭夭》和《今天晚上见》出自两位新锐导演,而另一部则是苏菲自己的导演处女作。  相似文献   

18.
陈砚颖 《今传媒》2011,(11):54-55
《三枪拍案惊奇》作为张艺谋奥运归来的首部作品,在受到全国观众瞩目的同时,也遭到了种种非议,然而2.6亿的票房成绩还是给导演和制片人交了一张满意的答卷。整合营销策略的巧妙运用,在《三枪拍案惊奇》的前期宣传和后期推广中都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可以说这不仅是张艺谋对于类型影片的又一次颠覆,同时也是全新的电影营销策略的体验和尝试,"低口碑"不再是制约电影营销的瓶颈,而是可以成为"高票房"成功典范。本文分析了《三枪拍案惊奇》中的各种营销策略,启发我们对于电影营销思路的创新思考和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9.
1905年,中国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简陋的露天摄影棚内开始了它的历史进程,第一部影片拍摄的是谭鑫培主演的京剧武戏《定军山》,其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打斗场面似乎成了后来的中国武侠片的先河.其后1906-1909年,丰泰照相馆还拍摄了京剧演员俞菊经、朱文英、许镕义及俞振庭演出的京剧《青石山》、《艳阳楼》、《收关胜》、《白水滩》、《金钱豹》等中的武打场面,使中国本土电影发展一开始就与武侠片结缘,也使武侠片一直伴随着中国电影的成长进程,并始终处于电影发展的核心地位上.如果武侠片主角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其扮相俊美、武艺超群,观众就会对她加倍倾慕,将她视为美貌与正义的化身.  相似文献   

20.
刘昕荣 《新闻世界》2014,(4):236-238
近年来,国产“小妞电影”以它特殊的电影类型在电影市场上吸金不断,成为“票房黑马”,以《非常完美》、《北京遇上西雅图》、《失恋33天》等为代表的8部电影包揽票房超26亿,如此成绩令业界人士瞠目结舌。“小妞电影”的异军突起已经成为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为何国产“小妞电影”如此走俏?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