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合作是团队有效的基础。传统研究往往侧重团队的外显合作,而忽视內隐合作对团队有效运行的重要性。知识型团队对内隐合作具有依赖性,从团队情境模型建立的视角出发探讨知识型团队内隐合作机制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团队内隐合作模型的运用以及有效性管理,以期促进团队内隐合作理论的研究与管理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钟静 《图书馆界》2010,(5):44-47
在对133名图书馆馆员进行预调查的基础上,选出51个有关合作心理品质特征的高频词编制成图书馆馆员合作心理品质内隐观调查问卷,并以612名图书馆馆员为正式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图书馆馆员认为合作心理品质应包括合作倾向、合作动机、合作策略和合作技能等4个因素,具备善良、诚恳等30个特征;不同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的图书馆馆员在合作心理品质内隐观念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现实生活的压力,让网络游戏成为了许多玩家进行人际交往、舒缓压力、形塑自我、达到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而网络游戏中无处不在的人际关系,成为了影响玩家自我认同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了解网络人际关系对玩家自我认同的影响,本文对玩家在游戏中如何塑造"自我"、玩家是如何进行人际互动达到自我认同、人际关系是如何影响玩家的自我认同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网络游戏玩家人际关系与自我认同的相关研究提供可借鉴和参考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张嵩  汤亚男  陈昊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4):109-118
[目的/意义] 通过社交媒介进行信息转发已成为慈善信息扩散的重要手段,对扩大筹款范围和提高筹款效率起着关键作用。旨在探讨影响慈善信息转发行为的关键前因要素及其作用机理。[方法/过程] 基于说服传播理论,从信息渠道、信息来源、信息接受者和信息内容4个层面厘清影响公众转发态度的前因要素;引入双重态度理论,揭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对转发行为的作用差异。通过SC-IAT实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相较于外显态度通过作用于转发意愿进而影响转发行为,内隐态度可以直接对转发行为进行预测;外显态度的形成受到社会联结强度、来源可信度和信息质量的影响,而内隐态度仅由来源可信度塑造。  相似文献   

5.
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中提出“把有机体看作消息”,①认为人通过知觉和语言让肉体的控制能力扩展到知觉和语言能达到的地方.无独有偶,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提出主客我符号互动的观点,认为“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客我’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他人态度.”②两者都采取了一种在承认物质性的同时把人作为信息体来看的视角.人的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信息传递.神经系统中传递的信息,是感觉器官感知到的关于实在的信息.经由生命体感官对实在世界进行信息复制,让生命体能够感知周围世界,能够在大脑中形成对客观情境的主观认知.  相似文献   

6.
赵乔 《现代传播》2023,(3):27-34
“注意力技术”的概念涵括克拉里对知觉问题的根本性看法,即技术与知觉相互作用,注意力技术对身体知觉进行隐形控制,它的发展演进不仅是技术本身的革命,同时也是主体性与知觉经验的裂变。克拉里将知觉问题历史化,在“现代”发生的共时层面上考古考察注意力技术装置、视知觉研究学科从属的变迁以及现代艺术作品。他的注意力技术思想以技术双面性观念为基础,一面是技术进步,另一面是控制升级。控制的持续和深化造就了“控制社会”,注意力技术引发知觉危机,人们对时空的知觉、对真实的知觉和对自我的知觉都发生了质变。简言之,克拉里的注意力技术思想包含控制溯源、反控制欲望和控制技术批判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7.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之间有差异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现象.早期研究者发现,因为自我差异长期存在,难以消除,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他们过于注重自我差异的消极效应,而忽略了自我差异的积极效应.网络的崛起,引发一些研究者开始研究网络情境中的自我情况,他们认为,人在网络中更易进行理想化的自我陈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当今网民热用的新媒体——微博,分析其使用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想自我”,研究发现,微博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建构理想我:通过印象管理策略来美化自我,将“理想我”投射于他人,虚拟想要成为的另一身份.  相似文献   

8.
蒋挺 《传媒》2018,(3):93-96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消费伦理研究开始全面展开.本文从个体情境的视角讨论了河北省中青年网络消费者的身份构建问题.研究发现:女性较男性易于在网络空间内建构自我身份;年龄越高,越易于在网络空间内找寻自我;文化资本和代码控制越强,对自我身份的敏感度越高.  相似文献   

9.
老人跌倒不扶、见死不救、地沟油上餐桌、过度医疗等问题,在一次次让人震惊之余,也使社会道德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集体冷漠和不安全感,使人们质疑如今的社会是否已“道德沦丧”.人们对道德的热议和重视,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美德仍然心向往之.“善”被一些人丢了,但人们普遍的“向善”之心并没有丢.“人,不管被认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的人性中显然还有一些原理,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幸福必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正>认知管理1.社会认知认知(Cognition)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又称社会知觉,指主体对社会情境中有关他人(团体)特性的及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讨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关系,表明知识是两者的连续统一体,并且是价值的渗透。由此分析了价值在文献分类中的基本作用,结合现代西方的三种文献分类理论具体分析了这种作用,直观地揭示出两种知识的关系对文献分类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了"镜中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即"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库利将它的出现分为三个阶段:对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印象的知觉;对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的知觉;以及对他们的评价的感觉.一句话,我们是在人际传播中通过别人的反映(反馈)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信息交流,犹如一面镜子,能帮助自我概念的形成.[1]  相似文献   

13.
邓芷君  朱秀凌 《新闻知识》2023,(2):45-52+94-95
随着社交网络成为大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网络医疗众筹行为也日益普遍。本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以39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大学生在社交网络新情境中社交网络使用对其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的影响,并揭示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这三个维度的社会资本在影响机制中发挥的效应。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对其社会资本和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对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也存在显著正向作用;同时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在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和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虚拟性是媒介现实的根本属性,虚拟现实是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个人可通过媒介在虚拟平台中获得“现场感”,故通常将网络空间视为自我呈现和构建的真实“情境”。虚拟现实中自我呈现具有倾向性、选择性、观众隔离式三大类型,个人以此选择合适的类型进行呈现,并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参照获得自我重构再认同。但在虚拟环境中的自我呈现日益弥散出社会性的幻像、主体及客体之间的相互伪装,从而引起个人的社交危机、社交焦虑、社交恐惧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新华 《新闻前哨》2011,(12):89-90
电视媒体、节目与栏目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播音员、主持人的个性魅力。电视传媒应积极营造播音员、主持人的魅力"气场"。这种职业"气场"包含的诸多要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亲和力。播音员、主持人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担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丰富生活阅历,积淀情感体验,从培养健全的人性品格、提升自我的人文关怀、增强语言的驾驭能力等方面着手,营造自身的魅力"气场",塑造独特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6.
岳改玲 《东南传播》2012,(10):108-109
参与式文化视域中的受众参与主要是那些具有较高互动程度、共同目标或兴趣的社会行动。这种参与行为的参与者具有加入某一社群的明确行动,同时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生产媒介文本。然而,新媒介时代的受众参与可能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固有且内隐的,受到电脑、软件和网络的引导。在新媒介时代,受众参与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实践,受众的参与实践是异质的,同时也是许多话语和权力关系的交叉点。  相似文献   

17.
张华 《当代传播》2011,(1):121-123
世博志愿者是世博会期间引人瞩目的群体,他们有明确的亚文化群体特征,同时也受到主流文化体系的价值影响.他们以服务他人和提升自我并举的想法参加到志愿者团队中;通过服务他人,志愿者感受幸福,通过与亚文化群体内部之间的人际交流获得自我认同和快乐;通过世博服务期间的"去网络化"生存,重新认识到人际交流和团队生活的魅力.但对志愿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在网络空间协同治理的背景下,社交媒体用户参与虚假信息治理的实践方式日趋多元,然而其效果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揭示作为命令性社会规范的用户评论如何影响虚假信息纠正效果,为社交媒体虚假信息协同治理及用户评论管理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以HPV疫苗相关的虚假信息及其辟谣信息为例,采用网络情境实验法开展2*2*2三因素组间控制实验(N=307),揭示用户评论特征(立场、信息增量及不文明性)对辟谣效果(感知辟谣信息可信度及虚假信息信念)的影响。[结果/结论]支持辟谣的评论显著增强辟谣信息可信度并使参与者对疫苗的态度更积极,表明支持性评论具有协同纠正效应,且这一协同纠正效应不受评论信息增量与不文明性的调节;评论信息增量与不文明性共同对辟谣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自己意图行动的知识与我们对他人的行动的知识在本质上有区别吗?一个直观的答案是在本质上不同,行动者对于自己意图行动的把握是一件内部的事情,与外部事件不同。当然会有另一种答案:意图知识与其他类型的知识没有不同。这两个答案不可能同时为真,但无疑都揭示出了某种关于意图行动知识的关键要素。安斯康姆在其《意图》中所提出的非观察性自我知识概念为我们提供了值得深入思考的一种路径。同时,我们需要区分这种非观察性的自我知识与主导我们认识世界的知觉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在"移动优先"理念的驱动下,"互联网 +"为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融合转型提供了创新模式,本文以央视《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为例,分析"时政新闻+Vlog"的外显表达特征和内隐基因缺陷,探寻Vlog对电视时政新闻的赋能与启示,以期能充分利用Vlog的创新传播形式实现时政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