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校园软暴力属于校园欺凌的一种,是一种心理上的暴力,主要包括言语欺凌(恶意取笑、起侮辱性外号、辱骂、威胁等)和关系欺凌(恶意造谣中伤、挑拨、排挤、孤立等)。相较于殴打、冲撞等肢体欺凌,校园软暴力潜在的危害常常被忽视,给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自编高中校园欺凌调查问卷,结合调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校园软暴力频发的原因及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小学校园中的欺凌现象频频发生,女生间 的欺凌现象出现了快速的上升,校园欺凌现象应该受到广泛的 关注和遏制。校园欺凌会对被欺凌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特别会对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伤害;同时校园欺凌 也会对欺凌者造成潜在的危害,从而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不 利。本文探究了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概念、特点、原因及对策,以 期对遏制校园欺凌现象有所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侠  刘小炼 《四川教育》2023,(19):40-42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欺凌现象不仅屡禁不止,更有了新的演化和发展。学者研究指出,校园欺凌行为包括人身财产伤害、精神伤害与性侵害等主要形式,可分为言语性欺凌、肢体性欺凌、社交性欺凌等主要类别。大量研究揭示,普遍存在的校园欺凌可导致隐秘而严重的后果。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受欺凌者容易形成自卑、退缩的消极性格,造成长期的社会适应困难,欺凌者也容易形成具有攻击性、暴力倾向的非适应性人格特征,出现严重的社会化障碍;甚至在离开校园后,曾施加或遭受过欺凌的双方都将持续在建立健康、  相似文献   

4.
校园欺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特征。校园欺凌是一种人际暴力和社会冲突,其中的欺凌者往往热衷于寻求暴力对抗的成就感。在欺凌者的伤害因素以外,校园欺凌还包含旁观者的道德冷漠以及被欺凌者受到的侮辱等因素。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学校应开展反校园欺凌的教育活动。各级学校应优化教育内容、完善校园治理手段,重点培养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心理素质与方法,同时还要关注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做好预防与善后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律的方式从外部治理校园欺凌。第一,国家应完善现有的法律文件并严格司法;第二,立法机关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立法,通过立法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教育并建立校园欺凌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5.
陈清建 《成长》2020,(4):91-92
校园欺凌现象在如今社会屡见不鲜,并且学生的年龄愈加趋于低龄化。在小学阶段,这样的欺凌事件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的表现为语言恐吓、强索、肢体暴力与网络暴力等方面。而影响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因素包含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而作为学校,本人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教学实施,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预防及抑制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下文将就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道德与法治课与之对应的策略浅谈一些想法,以期待能改变这样的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在学校中经常出现学生之间比较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而这些校园的欺凌事件影响程度及发生次数都在不断的增加。并且,这些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在农村校园里面更加严重,农村校园暴力有着快速蔓延的趋势。下面本文对于一些校园欺凌的受害者进行详细的了解分析,因为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非常敏感的阶段,特别是包括那些自身感知、感觉和相关负面情绪的问题,因为受到了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比较容易产生校园欺凌欺凌人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希望对这些校园欺凌事件的研究能够帮助解决农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校园欺凌是儿童青少年中反复出现的、存心的、实力不均的一类特殊性攻击行为.在校园欺凌行为之下,大量校园受欺凌现象随之出现.校园受欺凌是指在校园场所内频繁受到某个或多个欺凌者有意的言语羞辱、敲诈勒索、殴打、谣言、诽谤等负面行为,感受到明显的伤害、不舒服等体验.儿童青少年校园受欺凌群体的身心健康遭到了严重损害,其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受到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对受欺凌群体的心理干预,可以降低干预对象的抑郁情绪和受影响程度,提高干预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儿童青少年校园受欺凌群体有显著的保护性作用.这对干预策略实效性的推广有着重要启示,能为学校开展儿童青少年受欺凌的早期预防和后期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不断出现且其形式愈加多样化,给中小学生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事件处理方式的不当是造成校园欺凌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处理的现存问题表现为: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失范行为存在误导性;教师的被迫性失职行为;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在问题发生时存在压制和推脱行为;司法机关配合不紧密,滞后校园欺凌问题治理;中小学校园欺凌判罚缺乏针对性。构建反校园欺凌共同体需从国家立法层面、社会舆情层面、家庭教育层面、学校教育规制层面、完善校园欺凌三方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疏导、保障中小学校园欺凌三方主体未来发展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校园欺凌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伤害。通过对校园欺凌进行概念界定、成因分析、现状研究发现,当前造成校园欺凌的因素复杂多样,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负相应责任,其中家庭养育方式、家庭教育功能和家庭教育内容对校园欺凌有重要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在家庭教育中植入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学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中学校园欺凌方式以言语欺凌和肢体暴力为主,网络欺凌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求助方式性别差异化显著;道德因素成为中学校园引发欺凌现象的重要成因之一。这一现象反映出我国中学校园反欺凌治理与道德素养培养的缺失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对中学生德育和监管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为了从根本上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家庭、学校、社会应尽快建立中学生德育培养体系,形成三方联动的德育模式,合力防治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校园欺凌与暴力问题逐渐引起我国最高决策层的重视。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概念认知正逐步深入和明晰,健全完善治理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多元社会化防控体系已经迫在眉睫。检察机关在校园欺凌与暴力社会化防控体系中,肩负着重要角色和使命。在诉讼环节,检察机关应秉承双向保护理念,适度加大惩治力度,建立未成年人专门检察机构(组织)和办案模式;在非诉讼环节,检察机关应促进反欺凌与暴力的法律法规完善,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做好反欺凌法治教育及技术防范,强化学校、教师及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大力加强普法宣传。  相似文献   

12.
校园欺凌频发已成为社会和政府广泛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已经展开,但是对于校园欺凌的基本概念尚未形成共识,这对于有效防治、深入研究校园欺凌不利。清晰厘定校园欺凌概念是有效防治该现象的必要前提。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是不同的概念,长期将二者混为一谈,对于治理该现象不利。校园欺凌概念应该从狭义上界定,它不应该包括校外入侵,也不包括教师作为受害人的现象。狭义校园欺凌产生的法律责任可以分为三类:学生作为欺凌者的责任,教师作为欺凌者的责任,对校园欺凌行为管理不力者的责任。这些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完善法律并对这些责任进行相关规定,才能够有效依靠法律手段防治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13.
据统计,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欺凌事件不断增加,让家长们触目惊心,校园暴力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此类事件的频发会削弱学校的教育效果。因此,有效地处理和预防校园欺凌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从校园欺凌的现状、产生原因等入手,研究如何有效预防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14.
校园欺凌的频发和凸显有其深刻的发生机制:主智主义的盛行致使家庭德育功能弱化;社会化、资本与身份对欺凌行为有多重影响;被规训和惩罚的学校生活对欺凌行为的诱导。然而,当前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学校文化、管教方式三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职、失范,这不仅不利于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还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欺凌行为。有效治理校园欺凌现象,必须切实重塑学校文化职能、教育职能及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5.
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校园欺凌对欺凌者与受欺凌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了解校园欺凌现状成为当务之急。以某小学作为个案研究为例,通过对该学校三至六年级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该校校园欺凌现状,发现学校存在处理欺凌行为机制不完善、家长对待欺凌行为态度消极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视角提出防控校园欺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顽疾。校园欺凌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在其内心留下永久的阴影,给社会敲响了警钟。通过对校园欺凌事件的调查研究,发现根源来自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反之,能科学、合理、有效利用这些因素也将成为预防校园欺凌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长期以来, 校园欺凌现象一直存在于校园环境之中. 近年,随着手机的普及,网络的发展,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快捷,校园欺凌增加了新的形式——网络欺凌, 并更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2016年6月,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校园暴力案件的调研报告》,对2013-2015年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发现校园暴力犯罪主要为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致被害人重伤的案件中,93.75%的人被判处刑罚处罚.致被害人死亡的案件中, 74.29%的人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1].可见,校园欺凌产生的后果,不仅危害到被欺凌人的人身安全,还给欺凌者造成了不良后果.2016年底,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北京中关村二小一位孩子的母亲在网上发文,称孩子在学校遭到同学的"霸凌",导致失眠、恐惧等急性应激心理障碍症状.其发文后,引发社会争议:有人称其"夸大事实,借题发挥";有人表示理解,希望事情能很好地解决 [2].  相似文献   

18.
佐治亚州是美国第一个颁布反校园欺凌法案的州.该法案经历了多次修正,对欺凌的定义不断细化和完善,从可见的身体伤害到隐性的精神伤害,再到网络欺凌.法案明确规定了各相关主体在反校园欺凌中的具体责任,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指导责任,学校的预防与惩治责任,家庭的预防与教育责任,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校园欺凌干预体系.该法案在默里县学区泰勒自杀案中得到应用,法院以默里县学区及学校严格遵守了佐治亚州反欺凌法案的相关规定,免除了学区及学校的责任,明确了学校在反校园欺凌中的责任边界.法院的判决对学校制定反校园欺凌的政策和程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校园欺凌在不同国家或文化中的定义可能存在差异,其治理对策也不尽相同。法国将校园欺凌定义为"校园骚扰",此现象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法国基础教育学校之中,其长期性、隐蔽性、社会性也是法国校园欺凌治理所面临的主要挑战。2011年以来,法国政府充分利用线上及线下调查工具,将校园欺凌纳入全国校园暴力的调查内容。2013年以来,法国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应对校园欺凌,其治理体现出循证决策、依法治理、齐抓共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威胁校园安全的事件频繁发生,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一度成为热门词。随着研究的推进发现,大量学者在文章中将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相互替换、混淆使用。而实际上,"欺凌""暴力"并非同一概念。本文中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联系表现在:目的性、伤害性和研究空间的一致性;其区别有:本质、类型、行为主体和年龄划分方面。本文从暴力、欺凌的词源入手,证明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不是一个概念,并找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