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残月》是张承志1984年走回大西北之后的代表性小说作品,在小说中张承志以一个生活在西海固艰苦环境下,并经历回民哲合忍耶沧桑历史的杨三老汉为主人公,细致而深情地写出了他追寻信仰的道路。小说以"残月"为题,"月"是伊斯兰信仰的象征,而"残月"则显然包含了作者对于哲合忍耶的独特理解与另样情感。小说中写出了这"残月"之"残"。即在追寻信仰路途中的贫困的生活,信仰的不易和苦难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张承志的知青乡村小说经历了从"青春祭奠"、"成人仪式"到"清洁的精神"的情感心理旅程,把乡村歌颂、理想主义和浪漫抒情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颂歌",其文化、文学渊源与左翼文学、伊斯兰宗教文化息息相关.他特立独行的文化姿态在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中显得尤为突出,但放在那一代人的社会、文化、教育、心理背景中考察,则连接着那一代人共有的文化心结.其乡村叙事的独特思想内涵和审美形态折射出1980年代独特的文化环境和"知青"这一代人不同的文化心态.其雄浑的抒情风格为当代读书界所欣赏,折射出1980年代以来此类抒情传统的匮乏.  相似文献   

3.
赵坤 《邢台学院学报》2015,(2):116-118,122
迄今为止,研究者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了对张承志与"伤痕——反思"文学思潮关系的思考:研究张承志的"理想主义"给予主体反思的审美可能性,但对张承志在"顺时应势"中的"自我找寻"阐释得不够有力;研究张承志的"自然书写"带给主体反思的启示,但大都聚焦于"人的自然化",研究空间还尚需拓展深化;提炼张承志"知青反思"的审美独特性,探寻张承志对于文学思潮的超越性,但是研究的比较视野还不够自觉。  相似文献   

4.
张承志注重以深入的自我体验来回应时代与生活,反思“知青运动”及“知青”价值.在反思“知青运动”时,张承志对于“红卫兵”有着自觉的身份认同,以经验性的审美表达来肯定“知青运动”,注重“民粹主义”实践的价值生成.在反思“知青”价值时,张承志既能直面知青的苦难遭遇,又能侧重于揭示知青的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思想者,张承志对于现代文明的憎恶可谓是尽人皆知。尽管其激进主义的文化立场不乏傲慢与偏见,但他特立独行的思想锋芒和“以笔为旗”的斗士品格,却为柔靡颓废的当代文学注入了一股刚健之风。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充斥了精神洋奴的时代,张承志对于现代文明的深刻批判,不仅构筑起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脊梁,而且也在唯美浪漫的诗意抒情中,充分传达了有识之士的思想洞见。  相似文献   

6.
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前定"的呼唤中,他进入了大西北,回族的血性在追寻中被真主唤醒。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具有神秘主义特点。哲合忍耶精神与张承志的个性、审美原则、文学理想达成了一致。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后,伊斯兰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和文学精神指向。为了更好的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张承志后期的小说中出现了诗化的特点。随着宗教情感的升腾,为了表达的需要,张承志的创作从小说转向了散文,视野逐步开阔,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伊斯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前定"的呼唤中,他进入了大西北,回族的血性在追寻中被真主唤醒。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具有神秘主义特点。哲合忍耶精神与张承志的个性、审美原则、文学理想达成了一致。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后,伊斯兰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和文学精神指向。为了更好的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张承志后期的小说中出现了诗化的特点。随着宗教情感的升腾,为了表达的需要,张承志的创作从小说转向了散文,视野逐步开阔,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伊斯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语法"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法"思想贯穿了维特根斯坦所有写作,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语法"直接关系到如何理解他的"哲学"。围绕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学者们对许多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看法,如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的关系;维特根斯坦语法观点是否发生了改变;维特根斯坦语法观点是否建构了语言或者使用理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与语法的关系、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方法、对维特根斯坦"哲学语法"思想的应用等。限于篇幅,文章首先关注这两个问题: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是什么关系;维特根斯坦的语法观点是否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和谐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和谐的教育"理论是以哲学、社会学为理论依据,在生活教育和民主教育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他提出了"教育公平"的和谐教育思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目标,"推动中国普及教育"的和谐教育制度;主张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教学做合一;建立"民主平等、民主合理"的各种关系,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张承志的作品有着鲜明的象征色彩,不仅给人厚实、深刻的感觉,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点,在他的小说《北方的河》和《黑骏马》中体现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儒家教化思想的本质反映了道德性与政治性的契合,但对于先秦儒家而言,"道德的政治"即"政治道德化"才是其教化思想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依据,体现了自身内在的根本矛盾。它不仅反映了先秦儒家与后世儒家教化思想的共相,也体现了先秦儒家教化思想"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殊相,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由"道德的政治"过渡到"道德的政治"与"政治的道德"的张力性统一。  相似文献   

12.
张钰 《文教资料》2014,(31):57-58
张承志是一位具有理想主义气质的作家,从1978年开始写作到之后创作出《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等著名作品,无论从其个人经历还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经历了多次的徘徊与找寻,有缺失时的不安,有找到时的欣喜,也有认清那并非真正皈依的彷徨,及再次踏上找寻之路的坚忍。张承志从未放弃,一直带着崇高的理想、秉着清洁的精神,在为他的思想、为他的心灵,找寻一个栖身之所,找寻一个灵魂家园。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古希腊哲学的发源,米利都学派的本原思想实际上是在为思维寻求逻辑的开端,它以确定性和无限性为两大原则。通过假设、证明的方式将逻辑引入思想,为其后的本体论作了最初的铺垫,但运动始终是一个难题,正是在克服这个难题的过程中,思想得到提升并呈现为逻辑。中国古代的"五行"思想,以《洪范》篇和邹衍的思想为代表,"五行"主要不是指作为本原的"始基"和物质元素,而是事物在运动中呈现的德行,"五行"结成的关系之境替代了本体,并通过象征为万物编码,这种思想没有建立在始基之上,是对确定性的否定。  相似文献   

14.
在梁启超的一生中贡献最大的是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是其史学思想集中表述,对历史学界、思想文化界影响甚巨。他批判"旧史学",首倡"新史学",他提出的史之改造方法为今日史学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与传承性。  相似文献   

15.
蒋梦麟在探索中国教育改良的过程中,视教育为培养"活泼泼的"人的过程。他要求抛开传统教育目的中的"主人翁"思想,塑造"活泼泼的个人";强调教育过程"多育并举",造就"健全的个人";要求以人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的教育方法指导教育实践,以期实现"强民""强国"之理想。这些教育观念对当今教育实践具有可贵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墨子"非儒"与孟子"辟墨"是先秦思想史上重要的学术公案。学者大多注意到了儒墨相互否定与排拒的一面,但对在批评中接受对方的另一面则关注较少。事实上,墨子学于儒家,所以"非儒"才能切中要害。墨子若学儒不深,则其非儒则无力,影响也难以超越儒家。孟子的"辟墨"更是如此。他要首先深入墨家思想,然后才能作出深刻的批判。他接受了墨家的天的至善性,把天与人贯通起来,否定了其外在的宗教意义;他批评墨子的兼爱是"无父",指出其实质是把亲人当路人,击中了墨家兼爱思想的要害,大大丰富了仁爱思想的内涵;他在对抗墨子的"非乐"思想中,大力倡导"与民同乐",使"乐"成为君民共享的社会财富;他在批判墨子"非命"思想的同时,以"浩然之气"的大丈夫风范,积极倡行儒家学说,并以"与时俱变"的姿态超越了墨子。孟子的辟墨表现出否定和接受、排拒和融合、对抗和超越相统一的特征。结果,墨学精华尽入于儒;此后,墨家再无反击之力。  相似文献   

17.
张承志的文学审美,明显的有一个文化历史情结,即对回族的寻根与认同,对哲合忍耶宗教的倾心;张承志创作的基调和母题,是寻找苦难,探寻生命意识并企望自我的超越;张承志受儒家文化思想的浸润,他的中后期创作,有一种形而上的思辩,有强烈的理性成分。  相似文献   

18.
张承志是一位著名作家,更是一位思想斗士。同他对中国文坛和社会现状的道德批判、对人文精神的张扬和卫护相比,面对在东西方文明冲突中中国文坛的世俗化倾向和知识分子的怯懦软弱,张承志在90年代初问世的作品中,极其鲜明地表现了他那种紧迫的危机感、执著的民族文化归属心理和强烈的人格尊严,虽不免偏激,但却极其深刻  相似文献   

19.
杰克·伦敦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但他不是一位真正的无产阶级作家,因为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和尼采的"超人"哲学。世界观的矛盾和思想的撞击充分体现在他的两部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牙》中。  相似文献   

20.
批判颓靡的“末世”心态,追求宗教式的信仰激情,是《心灵史》的两大主题。张承志为抵抗形而下的俗世而坚持自己形而上的信仰,为使自己的信仰具有超常的力度而选择了崇拜。本文认为张承志在身心处于“边缘”而奋力呐喊的同时,担当了追求某种理想的悲剧角色,绝非令人一笑可以了之的“喜剧角色”。但张承志认为只有具备宗教信仰的激情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人道、真正的人生,这就导致他对哲合忍耶作了全盘肯定与最后总结,并主要从感性角度出发,对异质文化作了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