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身皇族书法独树一帜赵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诗人、书画家,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赵孟頫的血统高贵,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赵孟頫自幼聪敏,过目成诵。自五岁起,学书作画,几乎没有间断过。他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其是楷书和行书,对后人学习书法影响巨大。他的书法风格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后人评价他:"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他被称为是王羲之二代。相传他一天能写楷书一万  相似文献   

2.
<正>楷书是在中国书道中最为普及、最具实用性的创作及表现形式。何谓楷书?翻看书史,楷书亦曾被称为"真书"正书",甚至"隶书",其表现形式除了我们今天熟悉的唐宋以来的正规楷书外,还包括  相似文献   

3.
正赵孟頫是元代书法第一人。他的书法,既有隋唐的严谨,又有魏晋的疏朗,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数楷书和行书。《行书十札卷》就是由赵孟頫的十封信件组合而成的行书墨宝。纵观此幅墨宝,笔法遒劲,姿态朗逸,或婉转,或流美,展现出书家一圆、二润、三熟的独特风格和赵体平整秀丽、典雅文儒的书法特点。又因为书卷来自赵孟頫与亲友间平时的通信,内容都是聊家常琐事,所以随手写来轻松  相似文献   

4.
艺海泛舟     
《中文自修》2012,(10):28
在中国美术史上,赵孟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他主张"画贵有古意",崇尚唐人。宋濂说:"赵魏公以艺文名天下,及用篆籀法施于绘事,凡山水,仕女、花竹、翎毛、木石、马牛之属,亦入妙品。"论者以为他乃元画第一人,为元代文人画开启先路,明人王世贞说:"文人画起自苏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他的楷书,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四大家",世称"赵体"。他的天才可与  相似文献   

5.
<正>颜真卿(709—784),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美誉。颜真卿可谓是勤奋苦学、终成大器的典范。他3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  相似文献   

6.
<正>行书,又称"行押书",是最生活化的书写字体,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说:"按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行书即正书之小讹("讹"一作"伪",有所变异之意)。勿从简易,相间  相似文献   

7.
颜、柳、欧、赵被称为楷书四大家,他们的书法可谓中国书法史上楷书的典范。颜指的是颜真卿,柳指的是柳公权,欧指的是欧阳询,这三位都是唐代的楷书大家;而赵指的是赵孟頫(fu),他是元代的书法大家。前面的两位大家本刊已作过介绍,这次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赵孟烦及其赵体楷书。  相似文献   

8.
田瑛 《初中生辅导》2011,(25):2+51-F0002,F0003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银青光禄人夫率更令。他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合称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自小聪明勤学,少年时就博览占今,精通《汉书》、《史记》和《东观汉记》三部史书,尤其喜好书法。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有“高谢爱其书,遗使请焉”的记载。可见他的书法当时在国外也是...  相似文献   

9.
"病笔"是书法教育与学习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书法正传》卷三中所载元代李溥光撰《永字八法》所提及"八病势",即为"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折木、柴旦",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楷书笔法中常见的病态笔画。罗列书法学习中易出现的弊病,研究并细化"八病",使其具体形象化,避免学书者反复出现的学习滞涩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兰亭十三跋》又称《定武兰亭跋》,是赵孟頫跋在定武本兰亭拓片之后的十三段跋文。该文包括了赵孟对《定武兰亭贴》的真伪审定、鉴赏感悟、研习体会,及由此而生发出的书学理论,为后世学者考证《定武兰亭帖》,研究赵孟頫的书学思想及元人的书法审美观都提供了重要的佐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兰亭十三跋》的内容加以梳理,大致综合为以下几个方面:宋元人对《定武兰亭帖》的高度重视;赵孟頫对《兰亭帖》拓本的审定;除却对真赝的辨别、对拓本的审定,《兰亭十三跋》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是赵孟頫提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等重要书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指导青少年写楷书,要选择一本较为理想的“蓝本”。而在我国古代众多的楷书名家中,究竟选择谁的作品为临本呢?我认为可从“楷书四大家”中考虑。我国“楷书四大家”通常是称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代赵孟頫。人们把他们所写的楷书,称为“欧体”、“颜体”、“柳体”、“赵体”  相似文献   

12.
正同学们,我们现在学习的书体称为"楷书",楷书的结构造型,一般接近于"正方形",在这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适度写"扁"或"长"一些。  相似文献   

13.
行书的学习建议从王羲之入手。在学习了《圣教序》的基础上,可以临习二王的尺牍。学习行书,可以学习王羲之的小草作品《十七帖》,以增加行书的变化和流动感。颜真卿楷书法度谨严,行书"有篆籀气",著名的有《祭侄稿》《湖州帖》等。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用笔圆润、含蓄、精到,多用侧锋,变化多端,结字自然生动,笔墨浑厚而爽朗有神,以气韵见胜。临帖的方法:对临;背临;意临。  相似文献   

14.
楷书四大家,通常是指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代的赵孟頫。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洲临湖(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官太子率更令,封渤海男。他初学王羲之等前贤书法,在长期的实践中,他将古隶的用笔运用到楷书中,自成一体。欧书  相似文献   

15.
赵孟頫(公元1 254—公元1322)书法绘画的造诣尤为突出,篆、隶、真、楷、草无所不工,如其写行书《心经册》《光福寺重建塔记》等有王羲之《圣教序》的笔意,书法纯熟俊美,笔健意浓,人称"赵体"与欧、颜、柳并列。绘画亦是一代宗师,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所不能。赵孟頫本是宋室后代,因他以宋室仕之,历史上非议颇多,被项缪讥为"骨气乃弱,酷似其人"、"孟頫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  相似文献   

16.
从宋本《玉篇》楷书到标准楷书,有一部分文字在构件和笔画两个层次存在形体差异,其中笔画有差异的文字数量更多。这些形体差异产生的原因有三个:以《说文》为代表的正统字形对世人的深刻影响;追求书写的快捷、方便;审美观念的影响。总的来说,两种楷书都是既有保持理据的一面,也有消解理据的一面。宋本《玉篇》楷书对构形理据的保留程度更高,楷书在演变过程中丧失了一些理据。楷书形体演变具有三个特点:形体相近的构件在一定条件下非均衡混同;一些构件的几种不同形体之间持续的竞争:部分文字的形体进一步记号化。  相似文献   

17.
赵孟頫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为全面的文艺大家。他不仅诗文“清邃奇逸”,书画更是“冠绝古今”。然而对于他的人品,绝大多数人却持否定态度,认为他身为赵宋的皇室宗亲却委身仕元,故贬斥其人少骨力。还有的人将赵孟頫的书法和他的人品联系在一起品评,认为他人软字亦软。通过对《元史》中有关赵孟頫的史料以及他的诗集《松雪斋集》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以说明:赵孟頫的人品是刚直敦厚、节操清正;其书法亦是棉中有针、字如曲铁。  相似文献   

18.
楷书艺术既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以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为例,从字形、结构、用笔以及重心、中心等方面梳理了楷书法帖的"阅读"步骤,对其中易被忽视的一些问题做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学子》2012,(8):F0003-F0003
王怀中,男,1962年4B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现主要任教小学语文。曾在学校做专职习字教师。中学时,爱上书法篆刻。书法早期学习柳公权楷书,颜真卿楷书与行书,如,临摹《玄秘塔碑》《麻姑仙坛记》《争座位稿》;再学习隶书、篆书,如,临摹《石门颂》《石鼓文》;后又学习《爨龙颜碑》《爨宝子碑》。学书法的同时学习篆刻、木刻。篆刻主...  相似文献   

20.
行书     
正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偏于楷书者,称为行楷;偏于草书者,称为行草。与楷书相比,行书写得快捷,书写效率高;与草书相比,行书容易辨认,具有很强的普及性。所以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王在《书议》中说:"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由于行书很实用,又便于书写,故它的起源很早,在秦代就已经萌发了基本结体形态,汉代初步形成行书字体,后经魏晋时期刘德升、钟繇、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