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集邮悲喜录     
光阴流逝如水,与集邮结缘不觉已50年了。上个世纪40年代,在我初懂事时,常见父亲坐在房间内的写字台上整理他的邮票册,那本子上贴满小画片似的中外邮票,邮票画面上各国风情人物应有尽有,很吸引人。父亲将邮集视如珍宝,孩子们是只许看不可动手的。趁父亲不在房里,且抽箍忘了锁时,我就拉开抽箍拿出邮票册翻弄起来。不久,我也自己动手收集邮票了,向父亲讨一些他所丢弃了的破邮票,最初的集邮册是个日记本,里面乱七八糟地逐页贴满邮票,连家中店铺内发票上贴用的印花税票也当成邮票贴在上面。解放前夕,物价飞涨,父亲所开的店铺即将倒  相似文献   

2.
九问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集邮的?小时候,家父与外地亲友常有书信往来,每次来信我都去取。时间长了邮票图案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征得父亲的同意就把邮票从信封上揭下来,放到本子里。复品多了,再与同学交换。20世纪40年代中期,我就读于北平宣武门外的丞相胡同小学,班里喜欢邮票的同学较多,没多久本子装满了。  相似文献   

3.
九问     
1.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集邮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看到父亲时而把邮票泡下来贴在本册上,由此引起了兴趣。后来看到表姑那里有一个大集邮本,里面插满了花花绿绿的邮票。我觉得邮票好看,攒邮票好玩儿,于是,我开始找邮票了,  相似文献   

4.
父亲自上中学从爷爷手中接过一本邮册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集邮生涯。从首日封到新邮票、年册,几十年下来,我们家已是遍地邮票了。父亲将自己的心血点点滴滴地花在了邮票上,邮票也深情款款地承载着父亲半生的回忆。然而,在繁多的收藏中,罕见从台湾寄来的实寄封和邮票。在年近花甲之时,这件被压抑的愿望愈发突显出来,几乎要成为人生之憾。  相似文献   

5.
钟笑炉轶事     
我与钟师相识纯系偶然。1952年时我在上海念中学,邮龄五年,但已收集了不少华东区票及新中国邮票,苦于无邮票目录对照,无法整理归类。某日,获悉近代邮票社有日本宇宙邮票社出版的《中国人民邮票图鉴》出售,于是在曾是新光会员的父亲陪同下去浙江中路近代邮票社,通过昏暗陡峭的楼梯来到二楼那间居  相似文献   

6.
郭强 《集邮博览》2003,(4):55-55
我国于2003年1月25日发行了《杨柳青年画》邮票1套4枚。在我收集的扑克中就有一副由天津西青区文盛阁旅游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杨柳青年画》扑克,它收录了杨柳青年画独具代表性的年画54幅,与邮票相映成趣,又补充了邮票枚数不多的不足,从另一个角度充分展示了杨柳青年画的文化内涵,是编组开放类邮集的最佳素材。杨柳青年画是流行于我国北方民间的年画品种,发祥地为天津市西的千年古镇杨柳青,因而得名,它与苏州的“桃花坞”以及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年画并称中  相似文献   

7.
丁蘖 《上海集邮》2020,(5):13-14
1960年,我由市二中考上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若在古代,十年寒窗苦的读书人已经是秀才了,父亲很高兴,奖励我暑假去上海玩。其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但在火车上可以买到不用粮票的大众糕点,在上海可以买到高价糖果。先是去了大世界,照了哈哈镜,从特制的镜子里看到各不相同、已经变了形的自己,既惊愕又好奇,最后会高兴得放声大笑起来!数天后打算回苏州了,我吵着一定要买邮票,父亲说,那么就去谈佐麟的邮票社看看吧!还说:"生意还是给苏州人做吧!"  相似文献   

8.
玩邮拾趣     
正集邮是一项高雅的文化活动,人们可从绚丽多彩的邮票世界游入广阔丰富的知识海洋,从中交友、增识、逸情、益智和储财。这些认识和乐趣,我在数十年的集邮活动中逐渐得到体验和深化。写信初识邮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还是山乡小学的学生,那时学校仅有一份《新少年报》,老师也是偶收书信,邮票难见,何知集邮?记得当年放寒假,少先队辅导员号召我们队干部给毛主席写致敬信,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投稿给上海《新少年报》编者  相似文献   

9.
《集邮博览》2013,(6):6-8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集邮了,那是20世纪50年代。当时,我主要是收集盖销票,也没有多少集邮知识,甚至连邮票的分类也不知道。平时会攒一些零花钱,看到邮局里有漂亮的纪念邮票,就买一套收藏。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十周年》邮票,这套邮票表现了少先队员的生活,我认为设计特别好,毫不犹豫就买了下来。后来,因为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0.
徐益 《上海集邮》2007,(8):18-19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上海邮票公司工作,曾与阿罗同事过一年左右时间。1982年2月我离开邮票公司后,还与阿罗通过电话,写过信。记得他也曾到电视台来看过我,我还请他在电视台对面的“红甜心”吃过面。大约是1984年冬季,我有一次去邮票公司,问起阿罗,说他调走了,从此与阿罗失去联系。  相似文献   

11.
说到胶水纸,年轻一点的集邮者可能闻所未闻。胶水纸是一种半透明薄纸,单面刷胶,宽约lOmm,长约15—20mm,使用时在其长边约三分之一处折拢,胶而向外,短的一侧贴在邮票背面的上部,折缝在上,长的一侧贴在邮票簿上。笔者年少时常随父亲去南京东路上海邮票公司,那里有袋装的胶水纸出售。家父是新光邮票会会员,他贴票时使用的就是胶水纸。耳濡日染之下,我在青少年时期也用这种办法保存邮票。  相似文献   

12.
集邮九问     
耿守忠 《集邮博览》2010,(10):10-12
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我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集邮,当时我父亲在河北邯郸陶瓷厂工作,长期驻外,经常给家里写信,信封上贴有好看的邮票。我把这些邮票收集起来,由此便爱上了集邮。这时我就读在邯郸市第二中学,我的同学屠幼生,他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给他收集了不少邮票。我们经常互相观赏和交换邮票,更增加了集邮的乐趣。  相似文献   

13.
李毅民 《收藏》2009,(10):11-12
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在红旗下长大的。小学二年级时,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开始集邮,从收集信销票、盖销票起步,还自己动手制作集邮册.星期天常去西安钟楼旁市集邮公司门市部,买新邮票并与邮友交换邮票。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邮票大部分是由北京邮票厂印制的,所以,喜欢收集带厂铭邮票的集邮者,收集到最多的就是“北京邮票厂”厂铭。有的人以为新中国邮票上的厂铭比较单调,收集和欣赏的意义不大,我却并不这样看。我素来钟情于厂铭邮票的收集,在整理与欣赏的时候,常常感到看似十分单一的“北京邮票厂”厂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信息。比如,几十年来它的字体变化就很有意思,其变化的原因、背景等,就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相似文献   

15.
虽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就喜欢上了邮票,但上学时受经济制约,工作后又因环境闭塞,一直只在收集信销票,直到1984年才从千里之外的天津,开始预订新票。  相似文献   

16.
一不留神,步入集邮的殿堂也有20余年了。20年来,集邮给我带来有儿时欣赏邮票的童趣;有寻长到一枚高面值信销票时的欣喜;当然也会有看着邮册中越来越多邮票被贬值、打折时的迷茫和沮丧;但更多的是在集邮中增长知识和分享知识的愉悦,所以对集邮——我才会一如既往和痴心不改。记得还是上小学时,星期天便经常和同学,还有邻居家的孩子们聚在一块儿,玩“放电影”的游戏;就是用  相似文献   

17.
少年时,我曾经迷恋过一阵蝴蝶邮票,因为它们委实漂亮。50年代末60年代初,不知什么原因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发行蝴蝶图案的邮票,尤其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似乎在不约而同地发行蝴蝶邮票,而且各具特色。我记得大约是1959年,匈牙利首先发行了7枚蝴蝶邮票,色彩极其鲜丽,票幅也大,盖销票一套才3角多钱,我在东华门集邮公司门市部里买下它,平时欣赏它时,常为它的美丽所感叹。随后,罗马尼亚1960年发行了6枚蝴蝶邮票。其中有2枚是三角形的,1枚是正菱形的,也颇有过人之处,1961年捷克斯洛伐克发行9枚蝴蝶邮票,也给我留下极深印象。  相似文献   

18.
渔人的习惯     
安基强  昕东图 《垂钓》2011,(2):64-64
上世纪60年代初,我不到十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去松花江钓鱼。虽然一年之中父亲带我钓鱼的次数很有限,我还是发现了一个规律:父亲钓到小鲤鱼、小鲇鱼,都会放回水里。充满好奇心的我自然要问为什么。于是我明白了,鱼是有大小、种类之分的,吃掉可以长成大鱼的小鱼儿是暴殄天物,是为传统习俗所排斥、被人们所诟病的。  相似文献   

19.
影子 《体育博览》2008,(9):76-77
扑克玩出新花样,贴纸条画鬼脸脱衣服,私下里聚会不少人玩过。但是去参加公开的脱衣扑克比赛,你有胆吗?扑克牌诞生百年以来,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风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玩法,在西方,档扑克遇上愚人节,就成了"脱衣扑克"的代言词。某年某月某日,帕迪·鲍尔,这名爱尔兰赌注经纪  相似文献   

20.
水原明窗先生逝世已届十周年,《上海集邮》拟辟专栏以志纪念,我是水原先生生前挚友;张乐民先生望我写些水原先生事迹,从而激起我对水原先生的怀念。 1957年,水原先生以日本集邮家代表身份来上海访问,当时接待的是马任全先生、钟笑炉先生和我,陪同谈邮事。水原先生此次带来了一册《新中国邮票图鉴》,除纪特邮票之外,也有解放区邮票,这是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