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义和团渊源问题,也是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中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最近李世瑜同志提出了一种新看法:“义和拳或义和团只是一种拳术的名称,后来则用以称练这种拳术的人所组织的武术团体,它是民间的一种秘密结社”。从而否定了义和拳起源于白莲教的传统看法。但是,读后尚觉意犹未尽,故再申述一点浅见于后。过去史学界的传统看法都认为,义和拳起源于白莲教。造成这种错觉有两个因素。第一,有关这方面的史料记载甚少,第二,清末吴桥知县劳乃宣曾经写过《义和拳教门源流考》,文中提出了义和拳起源于白莲教的结论。从此,陈陈相因,似成定论,其实这是不可信的。劳乃宣提出义和拳即白莲教看法的史料来源是嘉庆十三年(1808)清仁宗颙琰的上谕和  相似文献   

2.
一乾隆、嘉庆时代川楚白莲教的反清斗争失败以后,嘉庆十八年(1813年)华北地区又掀起了林清、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反清起义。这次起义就是在川楚白莲教起义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天理教即八卦教,为白莲教的一个支派。他们的活动地区主要是冀、晋、豫、鲁四省。这种教派中也有着许多用为宣传的经卷等物和用为信徒修持的一些仪节。如他们的一种经典是《三佛应劫统观通书》(一作《三佛应劫书》),凡二卷,据说这是一种用“红布包扎”的抄本,后来从林清家墙穴内  相似文献   

3.
针对学术界将19世纪中期安徽北部人民群众的反清斗争称之为“捻军运动”之说,提出商榷意见。认为,此称谓只是反映了1855年秋雉河集会盟以后这一农民反清斗争的特点,没有反映出在此之前这一农民秘密反清斗争的特点。作为一场伟大的农民阶级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运动,它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完整过程,不能以农民运动后期的特点,去取代前期农民运动的特点。应将皖北地区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农民反清斗争称之为“捻党运动”。“捻党运动”包括“捻党时期”和“捻军时期”。  相似文献   

4.
天理教新探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由林清、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起义是一次使清廷为之震慑的农民革命运动.起义刚一发生,嘉庆就惊呼:它“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起义失败后,嘉庆依然心有余悸,直至临终前还再三告诫他的群臣,要“永不忘十八年之变”.可见,这次起义的威力是多么巨大!由于这次起义自始至终都是以“天理教”的名义进行的.因此,有必要对天理教的源流和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天理教源流考有的教科书认为,“天理教又名八卦教,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有的辞书办说,天理教是“白莲教支派八卦教的别名”.这一成说看来值得商榷.众所周知,白莲教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很长的一个民间秘密宗教和结社的组织.经宋元明清,历久而不衰,曾多次成为农民起义的工具.明朝嘉靖、万历时,主要由于统治阶级的严厉禁止和残酷镇压,白莲教逐渐分散活动,形成了许多支派.红阳教就是其中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5.
清代有很多反清的秘密结社,道光十五年(1835年)黄爵滋在敬陈六事疏中曾提到一些他所知道的名号说:“以臣所闻,直隶、山东、山西之‘教匪’、河南之‘捻匪’、四川之‘嘓匪’、江北之‘盐枭’、江西福建之‘担匪’,‘刀匪’,及随地所有不著名目之‘棍匪’、‘窃匪’。”实际当不止此。在许多秘密结社中,主要的有白莲教、天地会和哥老会。这三个著名的秘密结社,目标虽都是反抗清朝的统治,但是,“教”与“会”之间的源流、组织和活动区域却各有不同。白莲教是在清朝以前就已经在中国社会上存在着的一个秘密结社。在十四世纪时,它已将摩尼教、弥勒教、佛教、道教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宗教杂揉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教义;并用这种教义把被压迫者团结和组织起来,向  相似文献   

6.
论捻军形成的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55年秋,捻党在亳州的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并制定明确的反清纲领和军事编制,同时颁布军事纪律。捻党有了统一的指挥,由秘密分散的群众组织转变成为公开的反清武装,原先所进行的经济斗争由此而转变成为政治斗争。雉河集会盟应成为捻党向捻军转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川、楚、陕三省边界的南巴老林是乾隆末年阶级矛盾最尖锐的地区。白莲教将川、楚、陕各省大部分劳动人民团结在自己周围 ,发起了嘉庆元年的大起义。白莲教在汉水流域的反清斗争 ,充分显示了宗教与农民革命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中,颇有争议,现择要评介如下: 一、义和团源流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源于白莲教。如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它是白莲教的一个派别。”另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与白莲教无关,是源自咸丰、同治年间直隶、山东交界的乡团,或与白莲教并立的民间宗教、秘密结社等。方诗铭在《社会科学辑刊》一九八○年第四期中甚至提出“义和拳(团)与白莲教是两个‘势同仇火’的组织。”我们认为,义和团实际是中国人民反帝力量的大汇总。它成份复杂,源流繁多,有来源于白莲教各支派的,也有来自乡团及一些秘密结社和拳会团体等。二、义和团起因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  相似文献   

9.
长江下游江浙水手行帮中的罗教水手行帮是青帮的前身,青帮真正形成是在漕运解体,江浙罗教水手行帮与长江下游势力膨胀的盐枭集团结合以后,盐枭在青帮形成中起了载体和媒介的作用。光绪后长江下游青帮势力发展迅速,大致分为江南、江北两大势力中心。继承了罗教水手行帮和盐枭集团活动方式和组织体系的青帮,适应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而形成了具有开放性的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定远县,清朝时隶属于安徽省凤阳府。凤阳府地处淮北,定远县在凤阳府东南部。1853年三月,定远县捻党首领陆适龄在他的家乡,定远县城西南七十里处的荒陂(沛)桥旗杆村(现属长丰县沛河乡)举起反清大旗,率领捻众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曾发展到二万人,势力影响到凤阳、颍州二府,给清朝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1853年,由于中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捻党开始脱离地下状态,而采取以武装起义为抗清斗争的主要形式,捻党向捻军转化。陆遐龄起义正处于这一转化时期,是这一时期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捻军起义。这次起义无疑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大规模捻军起义时代的到来。这次起义刚刚失败,著名捻军领袖张乐行等就很快摆脱清政府的节制,走上了坚定的反清道路,无疑也受到这次起义的  相似文献   

11.
清朝统治末年各种弊端暴露,全国各地受压迫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苏天福经常与捻军领袖接触,最终于1852年结捻,正式加入农民反清起义的斗争中,成为捻军中重要领袖,使得捻军阵营不断壮大,农民起义军的力量不断增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清朝政权的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2.
清代民国时期,广西私盐活动频繁,从事私盐贩运的社会成员包括官员、盐商、军人、贫民、船户和盐枭等,他们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式涉足私盐的贩运。这在清代民国时期广西的社会经济造成一些消极影响的同时,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文章对清代民国广西私盐情况进行了概括,对贩私社会成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革命是在十九世纪中叶(1850——1864),由我国近代一位最早的“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1〕的洪秀全所领导的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农民革命之一。它是代表中国农民反清、反封建、反外国侵略的意志和要求。从历史发展上看,它是一个空前的,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运动。它对当时清朝贵族腐朽的封建统治给予致命的  相似文献   

14.
所谓东北会党即为明清以来活跃在东北地区的胡匪、马贼以及部分由白莲教衍化、派生而来的黄天教、金丹教等下层群众秘密集合体。东北会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辛亥革命期间,东北会党积极响应同盟会号召,策应革命,充当了北方起义的先导;护国反袁革命期间,东北会党成为中华革命党在东北组建军队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15.
直东交界一带民间的汉教信仰由来已久,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洋教传入并不断制造与汉教信众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以反洋教为主旨的义和团运动爆发.同时此地受白莲教、八卦教影响较大,这在义和团众的信仰和行为上也有明显烙印;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小说、戏曲、评书中的人物也被义和团众奉为神道.这些信仰对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发展、壮大等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不可否认由于小农的阶级和时代局限,这些信仰的某些部分也有迷信落后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中叶,在震撼全国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风暴影响下,云南各族人民也燃起了反清大起义的熊熊烈火。其中,杜文秀为首的大理革命政权坚持反清斗争达十八年之久,给清王朝在云南的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在云南各族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关于怎样评价大理改权领袖杜文秀,史学界是有争议的。问题集中于两点:  相似文献   

17.
清乾嘉之际白莲教“当阳教团”中一些胥吏成为起义首领。胥吏与城乡各阶层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亦为他们传播与扩散白莲教的宗教网络。业缘关系、衙役的差派体系以及血缘、地缘关系等,是胥吏群体内部习教以及在城乡社会中传播与扩散的重要途径;通过上下级衙门公务往来而形成的胥吏关系网络,白莲教得以打破地域界限进行长距离的扩散。这些都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晰白莲教的扩散方式与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8.
新化籍辛亥革命志士戴哲文联络新化、邵阳、武冈等地会党,开展反清革命活动;1907年与黄兴、蔡锷等在广西发动武装起义,因积劳成疾,28岁即英年早逝。  相似文献   

19.
天门会是华北地区具有宗教色彩的农民结社组织,1923年成立以后,一直以劝善看病为名,发展会众、扩大组织,处于秘密状态.1926年天门会公然亮相,树旗招众,问鼎于政治社会,使世人为之瞩目.为什么天门会要在这一年发韧呢?  相似文献   

20.
张乐行评传     
<正>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北方淮北平原上,出现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反清起义队伍,那就是捻军。他们以涡蒙亳为根据地,转战于河南、江苏、山东、湖北、陕西等十余省,斗争持续十八年之久。虽然起义最后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张乐行就是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少史学家研究捻军及捻军史,研究张乐行。笔者采撷史料,兼用若干民间传说以充实之,撰写成评传,以昭揭张乐行生平之行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