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管鲍之交。春秋时,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二人,友谊深厚,互相了解,管仲噌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所以,后人称相知很深的朋友为“管鲍之交。”2、车笠交。源于《越谣歌》:“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歌词  相似文献   

2.
1945年,毛泽东重庆之行是冒着极大风险的。毛泽东自己也十分清楚:蒋介石想在重庆除掉他,易如反掌。建国后,毛泽东曾回忆说:“蒋介石请我到重庆谈判,说要和平,两党联合,和平建国。当时我向党中央作了交代,到重庆后,如果蒋介石把我杀了或关了,就由刘少奇同志来代替我。”根据后来披露的史料,以戴笠为首的国民党特务确有暗杀毛泽东的计划。  相似文献   

3.
"唐纵日记"中关于戴笠的记载颇多,其中有与戴笠的矛盾与冲突,也有对其为人、处事、性格进行的剖析,包括对戴笠的否定,同时也有赞赏与肯定之处。唐纵从与戴笠相识进入复兴社,到出访德国,再到由戴笠引荐进入侍从室蒋介石身边,最后于1946年3月17日戴笠坠机身亡后出任全国警察总署署长,兼内政部次长,权力达到顶峰。其间两人的关系有...  相似文献   

4.
妙写挽联     
曾昭安 《课外阅读》2009,(18):21-21
国民党大特务头子戴笠,因飞机失事丧身。蒋介石如丧考妣,扼腕长叹:“生也为国家,死也为国家。”并暗示在戴的追悼会上请各界名流题写挽联。  相似文献   

5.
《老年教育》2010,(6):14-15
沈醉曾说过:“这个人(指王亚樵)的确使蒋介石感到害怕。那时候连蒋介石、戴笠都怕的人,是值得写入历史的。”王亚樵一生的经历可谓“丰富多彩”:他参与沪上帮派间的争斗,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  相似文献   

6.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蒋介石由对日妥协转向抗日的原因蔡丽娟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由地区性急剧向全国性升级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由局部抗战向全国抗战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7.
提到唐诗中的送人、留别之作,会有许多佳句脱口而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等。可见离别诗之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而反映另一种社会生活现实的相逢诗,亦不乏流光溢彩、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在此笔者撷取几首相逢诗加以简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自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949年12月20日蒋介石撤离大陆,在这短短二十二年时光中,对台政策起了一系列的变化。但从整体上看,始终没有脱离“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之要旨。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从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到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完成了他从“左”派到右派直至反革命的转变。他的这几个反革命步骤既有他政治谋略的考虑,又是他阶级本质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夺取革命的最高领导权,在北伐的前夕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赶走了苏联顾问,共产党员被迫退出第一军,逼走了汪精卫。北伐军在江西战场取得胜利之后,蒋介石坚持“迁都”南昌同武汉国民政府抗衡。蒋介石推翻原定的北伐军事战略,实施东南战略打回江浙老家,在帝国主义和江浙买办资产阶级的支持下,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建立了反动国家政权。这也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当革命发展和他们的阶级利益发生冲突,对他们构成威胁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吃完晚饭,小朋友们玩了一会儿玩具,陆陆续续地被家长接走了,教室里只剩下我和小君。看到玩具柜旁边散落了一些玩具,我对小君说:“我们来把玩具送回家吧 !”小君走了过来,帮着收拾好玩具,我顺口夸奖他:“真能干 !玩具都在说‘谢谢小君’呢 !”   想不到,小君却向我伸出了手:“老师,小 红花呢 ?”   “小红花 ?”我有些不解。   他补充了一句:“我做了好事, 您该奖励我小红花呀 !”   我委婉地说:“现在这儿没有小红花,这样吧,我给你讲个故事作为奖励,好吗 ?”一听这话,小君不高兴了,小嘴嘟了起来。  正巧,小君…  相似文献   

11.
1954年,杜勒斯以“台湾地位未定”为由,制造“两个中国”。他面告蒋介石,美国把台湾同中国大陆之间的冲突看成是国际战争而不是内战。这一方案立刻遭到海峡两岸的猛烈抨击,双方都声明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蒋介石在台北的公众集会上强烈谴责“两个中国”的设想“荒谬”绝伦,斥责提出此主张的“民主国家”是“不守正义”、“不讲公理”、“乘人之危”、“落井下石”。1956年,章士钊带了一封中共中央给蒋介石的信前往香港。信中建议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12.
18 关于德育的“伦理底线”与“伦理高线”V 君:来函早悉。来函提到:偶然从 R 君那里看到我于6月15日致 R 君讨论有关“德育的伦理底线”问题的信。你表示有保留地赞成我的看法。“反复想了好久,才冒昧地提出保留意见”。这就令我不得不对你的保留意见予以答复。我也是“反复想了好久”,才冒昧回答你的质疑。  相似文献   

13.
刘霞 《历史学习》2001,(3):23-23
1945年8月,正当抗战取得胜利,国共两党关系紧张之际,蒋介石连发三电,相邀和谈。毛泽东当然不会忘记“鸿门宴”的典故,何况不久前蒋介石的发言人还在招待会上称共产党为“人民之公敌”。毛泽东深知蒋介石的底细,因此对于第一次来电极为冷淡,但毛泽东最终还是去了重庆。这从不去到去,当然经历了一个极其审慎而积极的思考和准备过程。归纳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东盟国家是我国友好近邻,与我国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东盟与中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往来。1991年,中国与东盟所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近些年来,中国一东盟友好合作关系发展迅速,呈现良性发展态势。(附:中国与东盟关系时间表)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反动集团进入1947年后,陷入经济、军事、政治的重重危机下,我党中央于2月郑重指出:“中国时局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人民大革命的阶段,”我党的任务是“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09页)。依据党中央的指示,各地白区党主动出击,开展以经济斗争为基础,以学生运动为重点的人民革命斗争,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震撼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相似文献   

16.
(《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3期《影响21世纪中国职业教育走向的五大理念》)文章中所论述的五大理念的许多观点我都很赞同,很有启示。我认为,是否还可以加一条“以人为本”?因为这也是对中国职教走向会有很大影响的一个理念。其实,这个理念在所述五个理念中都涉及了,只是埋在其中,没有单独论述。“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涉及职教,也涉及整个教育;不仅涉及教育,也涉及整个社会经济和政治。发达国家也有个“以君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过程,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这更重要。因为我们从封建社会至今受传统观念束缚太深,包袱…  相似文献   

17.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后,蒋介石便采取各种手段大力加强专制独裁统治,基重要措施之一便是建立和加强特务组织。“中统”是国民党两个最大的特务组织之一,为CC系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1928年蒋介石授意陈果夫、陈立夫把“浙江革命同志会”扩大改组为“中央俱乐部”,从而形成以二陈为中心的CC系集团。1929年国民党三全大会后,陈立夫控制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设立了“党务调查科”,1935年又扩充为“党务调查处”,派遣所谓的“肃反专员”深入到各省市党部和基层组织,从事侦破中共地下组织的特务活动。  相似文献   

18.
王玉英 《历史学习》2001,(11):18-19
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趁中国内战之机,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一政策为什么提出?其实质、影响和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蒋介石对敌强我弱的基本国情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持久消耗战略”的抗日总方针以及“外交友,少树敌”的外交战略等三个方面对蒋介石复杂的抗战思想进行了简单的评介,既肯定了蒋介石的抗战思想对中国抗战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同时又指出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20.
教学《琵琶行》,细致品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诗,我们会发现,这里“相逢”的表层义是说诗人与琵琶女偶然相遇,但同时还含有精神“相逢”,即两个心灵积极主动地相融的深层意味。而且,既然“相逢何必曾相识”,那么,相识未必就是“相逢”,因为“相逢”是彼此心灵的相通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