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卧虎·汉罐·汉文化——艺术气象间是种互相渗溶的关系。艺术史上,文化对艺术文学审美品格从内容到形式的渗透是种普遍的存在。作为“中国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之子”的贾平凹,卧虎·汉罐的苍莽旷达与简拙大度启悟着其散文创作对宇宙人生与“时代精神”的感应与追求,以及朴素自然,神、气、韵合谐的艺术表现境界的建构。特定生存环境传统·汉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乡下人”的气质心态,对世纪末中国文学虚浮媚俗的忧虑等因素,都在无形地熏染着贾平凹散文创作对卧虎·汉罐审美品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嫩江县因水而得名,古称墨尔根。从地理位置上看,墨尔根城地处我国北京东北的远端,属于边疆区域范畴。然而,墨尔根城在历史上却起到过边缘地域地理枢纽的作用。因此,抛弃“末梢”或“边缘”意识,树立“枢纽”或“中心”意识,是当代嫩江人的一种憧憬和梦想。为了这个梦想的实现,嫩江人选择了历史,选择了“墨尔根建城百年”这个难得的机遇,举办“墨尔根·嫩江流域历史与文化学术报告会”。深刻理解嫩江人所倡导的“开放、包容、诚实、创业”的精神,对于繁荣地域文化和地域经济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这也是嫩江县委县政府文化强县战略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地缘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化发展中逐渐形成地域性 ,国内外具有了研究文学与文化地缘性的丰富资料。马克思主义文艺地缘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它认为 ,文学艺术的地方特色实际是地缘文化特色 ,其成因一是地域的物质环境 ,这是以南方和北方为主导、包括东部与西部、山区和水乡多种自然、人文景观的复合因素 ;二是地域的社会结构 ,包括发展变化的时代生活和相对稳定的社会总体规律两层面。地缘文化特色表现为地缘文化精神 ,其表层结构是多有历史沿革的精神价值体系 ,深层结构是历史积淀而成的固定心态。文艺要揭示地缘文化精神 ,必须穿越表层 ,开掘地域文化深层的固定心态。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带有特定地域惯习的文化印记。形态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有不同的地域所属、民族所依,但作为各地区民族精神特质与心理结构的承载体,它们都兼具特定地域的民俗性、民间审美的艺术性与道德信仰的规约性。民俗性指向非遗的特定地域归属,艺术性规定了非遗的外现表达形式与特定地域的民族审美,规约性折射出特定地域民族浓郁的乡土文明。站在“文化复兴铸魂民族复兴”的历史高点,应推进各地“文化记忆”整理及数字化工程,强化地域民俗挖掘与保护;建构“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机制与非遗再生机制,推动非遗“文化力”向“市场力”的转变;建立传统村落归档机制,守护乡土规约、留住乡土文明。  相似文献   

5.
余三定是一位具有忧患意识和参与精神的“湘”味极浓的文学评论家。他一方面放眼新时期的中国文坛,另一方面把目光投注于湖南乃至岳阳的地域文学现象,形成新时期20年来中国文学批评领域的一道特殊风景。  相似文献   

6.
滦河作家群在滦河刚健自强文化精神核心的统摄下形成了明丽质朴、沉雄豪放的创作风格和刚柔相济、兼容并蓄的创作精神,既有燕赵慷慨悲凉之遗风,又有昂扬刚劲之新质。作品具有强烈地域色彩,还表现出浓烈的家园意识、鲜明的时代精神、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厚的历史内蕴和多样的创作手法等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学在一定意义上是地域文化的审美表达。淮河流域因长期的灾荒记忆而形成淮河文化“慢”的特质,全面而深刻影响到当代淮河流域文学书写的价值立场、叙事心态和审美形态,并使之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淮河文化相契合的“慢”的叙事特征。以安徽作家许辉的小说集《人种》为例,具体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吴钧 《西北师大学报》2007,44(6):101-104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有的价值概念,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对人间忧患的悲悯情怀。鲁迅是20世纪中华大地上最具有忧患意识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一,他的精神始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文化发展的方向。本文从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与翻译思想着手来论说鲁迅的忧患意识,进而分析其历史渊源及传统,以及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忧患意识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老子》的道论和辩证法入手,从忧患意识、辩证思维、审美追求三个方面论述了《老子》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衰世先觉者的龚自珍,其心态相当复杂。结合他的诗文从三方面把握其心灵律动的大致图像:一是忧患意识;二是狂;三是孤独和悲凉。  相似文献   

11.
由沂蒙红嫂引伸出来的“红嫂精神”是沂蒙精神的象征性标志之一。从内在脉络上说,“红嫂精神”的生成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作为一种主体精神它呈现出一种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渐进的规律。“红嫂精神”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和女性文化特征。这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民性格是有着割不断的血缘联系的。  相似文献   

12.
六朝文化是以六朝京都建康为中心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它与六朝所处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六朝是政治动荡时代,门阀政治由形成、鼎盛而走向衰落,阶级关系呈现出多层次多结构的特点,世家大族仍占据显著地位.经济上则是广大南方得到开发和发展,北方大批人口的南迁和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时南北政权既有对峙,又有交流.这一切造成了这一时代思想活跃、文化多元、具有开放性和融合性的特点.六朝文化的形成,既基于时代的因素,又具有地域、人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和盛唐边塞诗的代表岑参,作为唐代亲临西域的边塞诗人,用他们的具体创作展示了唐人的民族观、地域观之变化和发展,昭示了整个唐代中华民族文化与心态的变化轨迹。文章试从创作的选材和审美角度入手,分析二人边塞诗深远的文化意义,以此更好地了解唐代边塞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大基本研究路径:一者可以称为“审美诗学”,一者可以称为“文化诗学”.前者以个体性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释文学文本的基本构成、风格特征、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以及文学的创作与接受过程的心理机制、文学的审美价值等,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以审美经验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整体关联性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包括文本构成、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在内的各种文学现象在形成过程中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联系,回答“为什么”和“意味着或表征着什么”的问题.就西方而言,审美诗学属于“现代性”范畴,是所谓“审美现代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诗学”则与“后现代性”相关联,是一种饱含反思性与颠覆性的文学理论研究路向.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则“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渊源与理论特性.近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和西方学界相比呈现出一种错位,对于这种“错位”现象不能仅仅从学术影响的“时间差”角度来解释,根本上乃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使然.今日中国的文化诗学正在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学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方面,即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上看,“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北朝文风除了质朴这一特征外,还有悲凉的一面。所谓悲凉,是指在悲伤感叹之中有壮健刚硬的成分,即悲壮苍凉。钟嵘谓曹操的诗“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陈祚明也说曹操的诗“跌宕悲凉”(《采菽堂古诗选》卷五)。此处的悲凉大约可看作是刘勰论建安文学的注脚。刘勰说建安文学是“雅好慷慨”,“梗概而多气”(《文心雕龙·时序》),在很大程度上悲凉就含有悲壮刚健的成分。北朝文风的悲凉感自然与建安文风有区别,如果从区域上看,建安文风所包括的范围最多指中原一带,更确切地说是指曹魏邺下汉族文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意象”入手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意象”在《哈姆莱特》中的特点与表现 ,认为莎士比亚剧中的“意象”是一种丰富而又类化的主导意象 ,具有冷静、含蓄、生动、形象的特点 ,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想象 ,在体现“莎剧”的独特魅力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近三十多的学术研究经历了革命文化视野、地缘文化视野和全球化视野三个阶段.地缘文化体现的是民族文化,革命文化体现的是现代社会进程,全球化体现的是西方文化,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地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关系表现为革命文化对地域文化负面因素的批判,对优秀地域文化传统的激活,以及两者负面因素的共谋等;地缘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而形成的一体化,一方面表现为地域文化的顽强抗拒而形成的多极性,尤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语境下重建自己的地域和民族文化;革命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一是革命文化产生于全球化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二是应当从新世纪全球化视角反思革命文化,使其健康发展.三种文化是一个充满对话的焦虑、而且必须不断整合的历史话题.  相似文献   

19.
地域文化诸因素通过不同途径渗透到作品中,影响创作者的创作心态、接受者的审美心态,进而带来地域文学此地特有、彼地所无的特色。贵州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贵州山地文化、世俗文化、通道文化以及边缘文化特征的分析,深入探讨贵州地域文化对民性的濡染,成为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重要的沟通中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北水土滋生的显著不同的地域特征,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在现代小说中,构成小说文本的首要差异是语言差异:北齐南繁、北粗南细。其次,是主题选择取向上的差异:北方地域小说关注民生和政治,注重揭示人的生存困境,具有现实性;南方地域小说关心人的文化心理,注重心理表现和人性呼唤,精神内涵稍强。第三是艺术审美的差异:北方朴实厚重、严肃正直而南方则阴柔冷峻、超脱清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