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滁州学院学报》2016,(6):107-111
晚清时期,日本在"中国保全论"对华外交政策推动下,利用吴汝纶赴日考察之机,对华输出其德育;其方式既有日本德育的介绍,也有对晚清政府德育的建议。日本德育对华输出,尽管对中国德育近代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其真实意图是谋求日本在华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1979年末以来,日本一直是最大的对华ODA提供国。在历年日本ODA的受援国顺序上,中国始终占据第一、第二位。日本的对华ODA已构成中日关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日本的对华ODA政策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到2003年度降到了第三位,这势必对中日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日本对华ODA开始、变化及原因与其中的中日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日本对华ODA是中日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给中日双方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推动中日关系友好发展.但冷战结束以后,日本对华ODA的作用却发生了变化,成为一柄既促进两国交往与合作,又防范与限制中国发展的"双刃剑".  相似文献   

4.
一战期间日本趁美英列强无暇东顾而趁火打劫,企图攫取在华优势地位。战时,日本在对华政治和经济上都采取了武力扩张战略,战后初期日本对华经济扩张亦延续了战时传统,但在美英压力下不得不着手调整。战后美英卷土重来,大大挤压了日本对华经济扩张的战略空间,日本只能进行大幅度的战略收缩。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对华经济扩张战略明确转向,从武力扩张转为温和扩张,从显性渗透转为隐性渗透,在华盛顿体制的制约下推行协调中的扩张政策。  相似文献   

5.
日本对华贷款开始于1979年,结束于2007年,在2000年时曾到达顶峰,此后逐年递减,最终走向终结。日本终止对华日元贷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日元贷款作为日本"经援外交"的一项最传统、最重要的措施,其终结从根本上体现了日本对华政策的重大调整。同时,贷款的终结对于中日两国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奥巴马政府执政之初,对华外交展表现出合作、谦恭的姿态.但一年以后,美国在人民币汇率、南海、互联网自由等问题上对中国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外向性进攻态势.这其中既有对中国发展的惶恐,又表明意识形态在美国对华外交政策中的传统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珍珠港事件之后中美两国结盟,固然是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所致,但美国院外援华集团在其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在美有意推动院外游说以争取美国援助.国民政府的"院外游说"与美国社会内部同情中国、反对日本侵略的社会运动结合,形成了最初的美国"院外援华集团".院外援华集团的活动,推动了美国对华援助由言论到行动,从经济援助发展到军事援助.但院外援华集团在美国对华援助决策上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其作用是辅助性的.  相似文献   

8.
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蓄谋已久的结果,法西斯主义在日本的体制化却是这一行径的启动力.因此,了解日本法西斯体制的形成过程,有助于认识日本侵略者是怎样阴谋侵占中国、又怎样将侵略锋芒指向中国并逐步扩展的.在有关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研究中,一般都认为日本法西斯主义体制化的一个重要支柱是日本陆军体系.笔者认为,大正和昭和初期陆军内各派系力量的冲突与调整正是日本法西斯体制化形成的重要内容,随着各派系力量的消长与调整,日本对华入侵的步伐就不断地升级.  相似文献   

9.
甲午海战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场倾其全力的侵略战争.这个向来对中国倍加敬仰的弹丸小国居然有如此大的动作,让从来不将其放在眼里的清王朝深感困惑和忧虑.古代中国国力强盛,科技文化领先世界.长久以来东亚文明以中国为中心向周边国家传播发展.无论是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经济模式还是科技文化都在日本民众心中烙下了深深的"中国印".但近代日本民众对华态度从畏惧推崇到蔑视甚至侵略中国,让人始料未及.日本民众对华态度的转变原因是多方面的,更是深层次的.  相似文献   

10.
对华反倾销已成为我国外贸面临的一只难以驯服的"拦路虎".欧盟是历史上最早、也是迄今对华反倾销案件最多的国家和地区.随着我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我国近年来也成了欧盟反倾销指控的主要对象.这不利于双边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本文在介绍欧盟对华反倾销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比较充实的史料分析和论证了美国在鸦片战争后到“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前这一历史时期的对华外交政策 ,这是一种不同于英国的以和平伪装起来的外交政策 ,其目的是使美国获得更多的在华利益和特权 ,并使美国在中国清政府眼中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1901年8至10月,日本陆军少将福岛安正访华,行踪遍及中国南方大部。他对华的基本态度是维护日本在华利益的前提下"保全中国",这符合当时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在这一基础上,福岛安正为日本军方提供了派遣上海驻屯军的决定性建议,并视其为保证日本在华利益、阻缓俄国扩张的手段之一。同时,他积极劝诱清朝师日变革,其直接效果在各地派员参观日本军演一事上得到体现;因清末新政的需要,福岛安正的游说与南方督抚的愿望很相近。福岛安正在考察中采取的举措,促进了日本军方乃至政府在对华问题上与列国、清朝的关系调整,是日本在新的条约框架下扩大在华势力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美日同盟对二战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与美国亚太地区安全战略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战后日本安全防卫的根本保证。美日同盟关系的调整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由于国内外局势的重大变化,盛极而衰的英国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调整后的外交政策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并对当时的国际政治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这一调整终究未能改变其世界霸权地位走向衰败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作为西方殖民主义集团中后起之秀的日本,也参与了对华中地区一切扩张活动.为了实现日本国家长远的战略目标,东亚同文会站在日本对华扩张的最前沿.该组织所从事的调查活动、收集的资料直接地作为日本国家对华再认知的理论依据,在日本政府制定对华政策和行动方针等方面起到了急先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清政府统治晚期,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外交政策发生了多次变化。由李鸿章等朝廷重臣主导下的晚清政府,最初采取的是"联东制西"的外交政策。但是,随着日本的崛起,侵华野心很快暴露出来,李鸿章便放弃了"联日"的想法,改为"联俄制日"的策略。清政府允许俄国"借地"修筑中东铁路,俄国侵略势力趁机渗透中国东北。由于俄国为首的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高层人士终于从"联俄"梦中清醒过来。直至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清政府的决策层认为美国才是值得信赖的国家,于是采取了对后来产生极大影响的"联美英制俄日"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7.
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俄面对内忧外患的处境,采取了积极的对华外交政策。苏俄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个由联合吴佩孚到联合孙中山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使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成为加强苏俄同孙中山联盟的决定环节。经过多方努力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建立,然而由于苏俄对中国革命的实情不了解,过分重视国民党而轻视共产党,因而注定了国共合作破裂的结局。通过分析苏俄对华政策的转变,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18.
薛瑞汉 《历史教学》2003,40(2):41-46
从十月革命到1924年5月31日《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订,苏俄早期的外交政策,自始至终以维护其国家利益(包括沙俄在华权益)为出发点,视国际局势的演变与其自身力量的消长,奉行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分析苏俄两次对华宣言及中国的反应;从北京政府转向孙中山;加拉罕使华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订.  相似文献   

19.
清朝前期,在对外关系上,继续秉承"厚往薄来"的传统,实行以友好往来为宗旨的较为平等的外交政策,东亚、东南亚及周边诸国慕风向化,纷纷遣使入华朝贡。苏禄是较早恢复朝贡关系的国家之一。雍正年间,苏禄遣使入华朝贡,从而确立了对华朝贡关系。乾隆年间,苏禄频繁遣使入华,中国与苏禄的友好关系更为密切,成为当时中国与南洋诸国关系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西欧掀起了"欧洲联合运动".各国政府根据本国利益与所处国际环境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英国由于对其岛国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民族发展主要源于欧洲大陆的事实,形成了英国社会对欧陆的离心心态.而英国"日不落"帝国的神话般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形成了英国对欧陆长期奉行"均势"政策的传统,尊重宪法传统的英国不愿意放弃曾经的辉煌,英国工党在外交政策上过于依赖"英美特殊关系",不愿放弃部分国家主权.正是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英国的外交政策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长期处于调整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