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语言”是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核心经验之一。基于学前儿童语言学习核心经验的新理念,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幼儿学习“文学语言”的价值,分析当前语言活动中对幼儿“文学语言”学习的指导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幼儿的“文学语言”欣赏与感受能力、理解与表达能力,鼓励幼儿运用“文学语言”进行创造性表述。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的文学语言观建立在杂文学观念的基础之上。刘勰认为文学语言起源于人的创造而具有社会性,“文”、“笔”之中的语言只要情志充实而可信、言辞巧妙而有文采就是文学语言;文学语言要求在内容传达上要有风骨、在运用形式上要有“三文”之美,是质和文、情和采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尽管文学语言不是逻辑语言,但是,文学语言所能产生的联想和思维具有一定的“形式”和“范围”,并且这些“形式”和“范围”并不完全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识,所以,就文学语言中的“文学性”而言,必然具有某些逻辑关联的因素或“背景”。从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符号学角度来看,这种“形式”与“范围”就是符号系统。而“逻辑关联”则是构造该符号系统的一个基本条件。从文学语言的产生方式、演变过程以及功能属性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文学语言的“逻辑背景”。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地方性”运用是描写地方色彩、地方思维、人物性格与背景的重要方式.在现代普通话写作基础语言模式与思维房中,文学语言的“地方性”能够突出作品的个性与本真性.文学语言的“地方性”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内容的表达方式,更是地域文化、思想、风俗人情表现的重要方法.本文就文学语言的“地方性”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诗文都属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究竟有没有音韵美?我们认为是有的。文学语言的音韵美,或称诗文声律,就是文学语言的音乐性。这不仅是汉文学语言的特点,而且是世界各种语言进入文学语言所共有的特点。 现在有些人对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持否定的态度。最明显的是所谓“现代派”,他们把音韵说成是诗歌的“枷锁”。在文学领域中,诗的音乐性,较诸其它文学形式更突出,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此,否定诗的语言的音乐性,也就等于否定了一切文学语言的音乐性。 有些人承认诗需要讲求音韵美,散文(prose)(这里指广义的散文,与韵文verse相对而言)则没有什么音乐性可言。因而对于散文的语言美中包含的音乐美,就不去注意。在研究工作和写作方面,都不大注意。其实,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既是文学语言的通性之一,散文就不能例外。这一点,在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散文诗中,就得到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张芳杰 《大学时代》2006,(10):73-74
“突出”论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平行与偏离是突出的两个重要手法。“文学性”是即“诗学语言”,是一种语言艺术,它是区分文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文学语言,作为审美规范的载体,显示出其独特的情感功能和审美功能。本文从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规范——“意境”和“神韵”的角度,透视出文学语言的表现规律。文学艺术对“意境”的追求,主要表现在意象组合的语言技巧上,从而达到线条美、虚实美,空灵美等艺术效果。“神韵”投摄到文学语言上,给语言形式染上浓郁的意会色彩,体现出多省略、多跳跃、多隐含,多模糊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语言变动涉及到文学命运、思想解放、社会解放等复杂问题,其走向是一个尖锐的问题。本文从“五四”的语言实验入手,将“新文学运动”视为“能指”的革命,即一场变化语言形式的实验运动。“五四”打破“文”与“言”的界限,倡导“文学语言”与“现实语言”的合一,在动机上着眼于大众的社会权利。然而,这场语言形式的大解放难以避免“走向”的现实困境,最终不断俗化,文学语言降低为现实语言,“意义”消解了语言形式。在对近百年语言理念的变化轮廓梳理了之后,本文最后部分分析了走出“俗化”的三次语言新实验,指出“新时期”以来面临着从“所指”向“能指”移动的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初的文学批评虽然重视文学语言的研究,但仍拘束于传统工具论语言观的视域中,将语言形式看作是思想内容的容器和工具。随着西方“语言论转向”的引进,文学批评开始以语言本体论为基础探索文学语言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使文学语言研究从观念到方法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一语言表达中的常规与变异,对立统一地存在着。“常规”应该研究,“变异”值得探讨。突破语言常规的变异语言,是文学语言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其内涵丰富,耐人玩味。文学语言对语言常规的变异,即是改变对象的形式,使对象偏离自然形成的或通常的标准。它主要通过语言符号的灵活构建来实现。西方不少文艺理论家、语言学家强调文学语言对常规的变异。西欧的布拉格语言学派认为,文学语言的特点是有美学目的地对标准语进行扭  相似文献   

11.
“以言破言”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言说方式之一,其源于对不可言说之物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中国文学解决言意矛盾的一种策略和智慧。现代西方文论、尤其是文本批评,则强调文学言说具有“能指优势”的特点,突出了文学语言的形式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以言破言”和“能指优势”两种理论的比较,阐明中西文学批评在语言意识上的差异和形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符号论美学视角“抒情诗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诗人正在抒发着自己瞬间的情感与思绪”,“现在时态”文学语言的语言形式运用;胡风在《给战斗者·后记》中,将其主客观化合论思想,从“诗”的创作论层面,提升为艺术本体认识的哲学美学原则。中国解放区著名剧作家、七月派诗人鲁煤文学语言的美学个性问题.可以参考上述美学理论开启相关的学术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老舍的文学创作与桐城派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桐城派所倡导的“义理、考据、辞章”文章要素在老舍的创作中都有所体现。老舍在继承并发扬了桐城派优秀传统的同时,还有意识地避免桐城派浮躁凌厉、机械僵化等毛病。在文学语言方面,老舍谙熟于桐城派的“质朴自然”、“格律声色”形式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学语言的生活化、口语化以及“清浅简练”、“音乐美”等主张。继承中有创造,这是老舍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文学语言的特点。文学语言“亦此亦彼”的模糊性形态。在文学语言构造的可能世界中,越是模糊朦胧之处越是可以发现美之所在。模糊不等于语言运用中的“含糊”、“混乱”。  相似文献   

15.
日常语言与生活形式同构,日常语言生成于生活形式之中,生活形式在日常语言中呈现。文学语言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秩序建构。汪曾祺的“写话”语言表达其对民间生活世界的秩序想象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6.
作为白话文运动理论倡导的先行者,胡适主要的文学语言观是“言文一致”。这一语言观的提倡将“言文分离”、封闭性太过的传统文言转型为经欧化过滤的语言新形式,从而形成文学形式与思维理念的双向更新。但二元对立思维下建立的“言文一致”的乌托邦思想,缺乏对文学语言本体性的深入思考,所带来的蒙蔽与损失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7.
胡适在汉族文学语言上的主观唯心论观点,是他的反动思想组成的重要部分之一。我们知道,所谓文学语言,不单是指文艺作品的语言,而且是应用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著作上以至报刊上的书面语言,是在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了的语言。在胡适的言论中,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文学语言”这一术语,但是他采用“文字”、“古文”、“白话”等等说法,实际上就是指“文学语言”而言。而他在这问题上,曾作出了种种荒谬的解说。我们在下文,从四个方面来批判胡适在汉族文学语言上的主观唯心论观点。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文学语言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具体论述了关于文学语言的“包容”说和“全语体性”说、“对立”说和“统一”说、“载体”说和“本体”说、“内指”说以及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等,试图比较全面地回答文学语言的诸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雀冯  雀寿 《文学教育(上)》2009,(19):122-123
在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的区别上,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观点是:非文学语言的特点是“真实、准确、规范、凝练”,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形象性、凝练性、情感性、音乐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也有研究者认为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是两套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新闻语言与诗艺语言最基本的差异在于它们属于不同的话语范畴。在各自的范畴领域内,各自既有自身不可僭越的游戏规则、表达方式,又承担各自不同的来自于受众的阅读期待的独特品质……前者的话语系统要求其语言以真实、准确、规范、凝练为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文学悖论语言可分为“奇异”和“反讽”两种形式。文学语言中,为追求语言的“超凡脱俗,”表达式的字典义和语境义常常出现偏离,偏离的极致便是对立,于是产生悖论。悖论是对立的语境在同一语言表达中的体现,理解悖论须从明确语境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