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大学开放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知识,知识自我组织和自我裂变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观是促使大学开放的内部动力;其二是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促进了大学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它是大学开放的外部动力。大学开放就是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知识转型与大学功能的历史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大学功能在本质上应该是开放的,但当前对大学功能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大学满足社会需求与大学活动的对象两个角度展开的,未能考虑到知识的性质与知识分子地位在大学功能的历史转变中的意义。大学功能的发展从传统形态过滤到现代形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知识的转型与知识分子地位的变迁的过程,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中所展现的功能景象应不再是一元、孤立、封闭的状态,而是多元、开放与融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开放是大学发展的特征,开放大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开放大学是大学主动适应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广泛需求的结果,也是满足知识分化和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需要的结果。开放大学最基本的定位首先是大学,要具有大学的本质属性,她的特色是开放。开放大学的创建要深入大学的基本要素,要以知识的核心和学科文化的为基础;要注重教师人才资源的建设;要兼顾规模,注重质量,实现持续发展。崇尚学术,是开放大学的“根”,适应社会是开放大学的“茎”,只有实现发展知识和服务社会的协调,开放大学才能健康发展,开放大学才将更加彰显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学发展的历史即其向社会开放的历史。社会发展、进步仰赖科学文化知识的生产、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生产及其世俗化是大学的生存基础和成长动力。由于一定社会政治、宗教等强势权力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生产、传播的干预,故大学开放的进程、样式往往取决于其所处时代、所居社会的文明发育状态。  相似文献   

5.
在多元化社会中,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学术型教育,也包括惠及大众的大众化教育,以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求。开放大学应当是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为基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大学,是以提供扩展知识、提升素质为目标的大众化教育的普适性大学。对于开放大学来说,应用性和普适性是重点,学术性是根。开放大学要有学术性,要进行学科建设,这是它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开放大学应该是一个系统,适应其教与学的无边界属性。国家开放大学与地方开放大学应该共同构成一体化的开放大学体系,各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建设有特色的学科,在整个体系中实现共享。  相似文献   

6.
朱璋龙 《教学研究(河北)》2003,26(3):194-196,206
加入WTO以后,中国大学精神应主要强调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和开放精神。创新精神是大学创造知识、科学发明的最本质要求,是大学精神的灵魂;独立精神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大学自立于世界的最基本要求,是大学精神的内核;开放精神是创新的动力,是大学精神的支柱。  相似文献   

7.
组建国家开放大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国家开放大学应当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没有围墙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应成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所新型大学和世界开放大学体系中的一流巨型开放大学。组建国家开放大学是中国在大国崛起过程中对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需要,是教育公平的需要,是人民群众学习主体多元化、学习需求多样化的需要。国家开放大学的组建应当采取国家购买服务的方式,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长远、兼顾现实、平稳有序、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向成人开放:情况述评杜作润高等教育开放是一个恒久的话题。西方产生于中世纪的大学,我国古代的许多高等教育机构,都曾有过开放并取得成功的业绩。开放带来的新思想、新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高等教育向社会开放,使大学走出了象牙之塔,以其高深的知识直接为社会...  相似文献   

9.
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是客观存在的,它来源于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而不是应研究资助者的需求才产生的。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与学术责任是辩证统一的,包括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责任,特别是传播社会核心价值的责任;探索真理、创造知识而不是创造政策的责任;应用知识、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责任。作为社会责任的履行者,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学术操守、社会批判的精神和开放的心态。  相似文献   

10.
抓住机遇创建新型开放大学上海电视大学赵克林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知识、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和紧迫的,从而对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前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成员约翰·凯勒不久前在吉隆坡举行的太平洋地区经济理事会会议上发表了题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知识管理对高校日益重要,推进知识整合成为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主题。知识整合的有效性决定了高校能否把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资源整合为有组织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高校的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的水平。建立高校知识整合有效性DEA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对某校12家二级学院的知识整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证实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可以对高校知识整合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2.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动力具有阶段性、不均衡性和失效性等特点,科研管理者要遵循科学研究规律、学校科研目标与教师主导需要相统一、面向全体和区别对待、内部主动力与外部动力相互促进等原则,从内部主动力,外部压力、牵引力、助推力和阻力这五个不同方向的力量调控入手,兼顾各类教师的科研期望和需求,构建五力合并、一致向前的动力机制,即以培育主动力为核心,充分发挥政策等牵引力的激励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增强助推力,把科研压力转化为动力,加强条件建设和人本管理以化解科研阻力,推动科研工作规范高效地运行,不断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从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到普及化阶段,研究型大学的治理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特征是从学者治理发展为学校治理再发展到学术治理。治理变迁与研究型大学的内外部动力机制变化密切相关:单一外部机制和静态内部机制造就学者治理,多重外部机制和稳态内部机制要求学校治理,多重外部机制和动态内部机制催生学术治理。当前研究型大学的治理普遍面临内部自由探索与外部问责张力加强、全球规范机制与本国实践矛盾加深这两大时代挑战,中国研究型大学要回应好普及化时代的挑战,先要涵育理性、自主的现代品质。  相似文献   

14.
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变迁是各个利益主体经过多次博弈达到均衡的产物,其实质是制度创新,是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的核心.制度环境的变革是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变迁的外在动力;而民办高校自身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是董事会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高校资产配置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外部形势及内部环境入手分析解决途径。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阐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行制度建设及体系构建。基于公房配置进行实物资产管理,基于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进行设备资产配置,促进高校资产开放共享。  相似文献   

16.
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内部结构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工会肩负着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维护高校教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高校工会要在落实教代会制度、推进校务公开、制定大学章程等方面发挥宣传教育、组织推进、参与监督作用,促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着"目标知性化"、"内容抽象化"、"动机外在化"的局限,这必然导致大学生知德与行德的分离,高校德育必须反思并超越其局限.为此,在教育目标上,要实现认知积累转向综合体验;在教育内容上,要实现抽象原则转向具体实践;在教育方式上,要实现外在诱导转向内在激发.  相似文献   

18.
中外合作大学课程国际化的状况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素养具有重要影响。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国际品性方面,其课程能够立足中国,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开放性;在国际知识方面,其课程既能够与国际接轨又能够结合中国观点;在国际能力方面,其课程对国际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因此,要进一步促进课程国际化,还需要增加中国文化类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国际性通识性课程的建设,增进国内外师生的课堂内外交流。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作为传承人类文化和传播知识信息的服务中心,其内外环境、馆藏图书都蕴含着人性美,是当代大学生接受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20.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scheme proposed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namely, the Quality Assessmen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QAUE) scheme. This article aims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the QAUE on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that intended effects have or have not been generated in the evaluated universities by conducting case studies of three Chinese universities with different statuses. The empirical studies show the effects on the various dimensions of quality provisions at different universities were not the same. It was found that the impact of the QAUE was not a linear consequence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but the result of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scheme and the evaluated universities. Quality assessment is regarded to be an external force to cause universities to change. This empirical study of the QAUE shows that changes will only take place when the external force is integrated with the evaluated universities’ internal motivation and capa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