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旺琼 《广东教育》2003,(12):38-38
从“学习”到“体验性学习”是一种细化,进行体验性学习方法指导也需要细化,追求优化。如果说“学”是侧重于认知、接受,那么“习”就是侧重于反馈、践行。体验性学习的落脚点在于“习”上。经济行为的细分导致了“学习”的细分。尽管“学”的迫切性以十倍百倍的速度增长,但更重要的任务仍然是“习”,即在一种良好的认知品性、学习心理和习惯引领下的践行。因为现在社会一些事物的更新,已经到了来不及归纳为知识的程度。很多情况下,不是知识教人怎么做,而是做成功之后形成知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层面的概念,是语文课程的基本问题之一,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然而,对这样的基本问题,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没有作明确的、具体的阐述,在“前言”中也没有作概要的解说,  相似文献   

3.
人的发展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可见,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新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明确提出,现代社会除了要求公民“具备创新精神”外,还要具备“合作意识”,因为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培养学…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表述:“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各地区都蕴  相似文献   

5.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才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可见,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文结合《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和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试说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语文课程应是语言的“运用”而不是“应用”.  相似文献   

7.
开讲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引人注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现代语文课程史上第一次辟专节阐述语文课程资源问题,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开列了一张长长的资源“清单”。这些课程资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显性的和潜在的、文字的和非文字的、实物的和活动的、校内的和校外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等各个方面,表现了语文课程资源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拓展性。语文课程资源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8.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怎样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呢?在实践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将语文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韩月英 《新疆教育》2012,(13):120-12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戍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人文性的培养。究竟伺为人文性呢?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包含了美、爱、自由、智慧、情感、态度、兴趣、个性、尊严、教养、生存状态、道德情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文化品位等。它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正如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说的:“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母语的语文教学,它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它是一门植根于人和民族心性的精神之学,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传统的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其人文素养,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揭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属性 ,它源于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传承文化的工具。可见 ,“工具性”只是指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意义和价值 ,其内在意义和价值在纯工具论的领地里是没有位置的。然而 ,语文不是外在于人的一种存在 ,人的表达、人的交际、人的思维、人的社会历史文化 ,都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因此 ,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是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工具理性 ,还要培养人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张玉青 《现代语文》2011,(12):90-9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关怀对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思和在《语文教育是“人”的培养》一文中指出:“我们对今天中学生的培养,应该是着重培养在未来社会中敢于有所担当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培养现代人应有的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14.
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是语文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环境,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课程的理念、性质、目标决定了其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以上的纲领性文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健全人格的形成”、“人的全面发展”、“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观念已被提出,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个性张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必须利用语文课程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由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共同组成)的优势,精选优秀文化来濡化学生,形成完美人格。正如列宁曾说的那样,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应用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来造就。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口语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主要的语言交流形式,  相似文献   

17.
王静 《文教资料》2007,(3):130-131
从人文社会科学的大视野考察文章学的坐标,我们认定:文章学是典型的社会科学技术,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基础工具之一。然而,在大力倡导提高“语文素养”的今天,只重视“语言素养”和“文学素养”,不重视“文章素养”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显然是不符合人文科学的发展观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所创立的一个综合概念,其含义是指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学科方面的表现,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八项:热爱祖国…  相似文献   

18.
孙杰 《成才之路》2011,(4):29-2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方式作出了明示:自主、合作、探究,并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设计,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语文课外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信息通道。  相似文献   

19.
郑力盈 《宁夏教育》2003,(10):20-20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多方面的基本有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依据语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话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电影、电视、广播、网络还有戏剧表演则是课外学习资源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影视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搞好影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使学生形成有利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