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描述了美国华裔家庭中的母女关系以及两代人之间由于交流障碍导致的"失语"现象,引起极大反响.本文试从语言和文化关系角度入手,分析两代人之间"失语"现象的成因和"失语"背后的语言文化障碍.作者谭恩美(Amy Tan)站在超越两种文化局限性的高度,看待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将华裔家庭中的文化差异与母女情深艺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这在当今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得以体现.美国华裔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其母女两代人的隔阂与冲突最能反映这种文化差异.在同一家庭,当注重谦卑、孝顺的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以“个人主义”、“自由”、“平等”为核心的美国价值观,会产生怎样的误解和冲突,又是怎样获得沟通与和解.本文主要以谭恩美、汤亭亭等华裔女作家的作品为例,以母女关系为切入点,探讨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3.
赵俊 《文教资料》2010,(25):24-26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处女作《喜福会》中真实直白地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在美国主流文化的统治下所遭遇的身份构建从茫然困惑走向勇敢自信的过程。一方面,她通过母女冲突及两代人在美国的边缘人境遇彰显美国主流文化的排他性,另一方面,对东方文化的回归和认同使得母女两代人对个人身份有了完整统一的构建,同时也显示出东西方文化的抵制与消解。  相似文献   

4.
谭恩美的《喜福会》以母女两代人的矛盾冲突表现了美国华裔在两种文化下的迷惘。本文试图从美国华裔所处的边缘状态探讨其文化身份的确认足迹,并揭示两种异质文化融合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其成名作《喜福会》中描述了四对母女之间耐人寻味的关系.母女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同时反映了异质文化之间的对立与抵抗,其次是二者之间的调解与融合,这意味着异质文化之间的包容与共存.在《喜福会》中,谭恩美通过母女关系来透视中美两种文化的关系,传达了和谐共处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电影《喜福会》是根据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改编而成,小说中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四个女儿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揭示了母女两代人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美国精神之间的冲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母女之间的矛盾体现的冲突;中国式的谦虚与美国式的直爽之间的冲突;夫妻关系体现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集中描写了四对母女:抛却国难家仇的四位母亲移居美国和生长在美国的华裔第二代女儿们。因为成长环境、自身经历、所受教育的不同,母女的价值观迥异。从“他者”和“主体”的角度来解读母女关系,挖掘中美文化的差异,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母女矛盾的解决体现了血浓于水的人性情感和两种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关(Amy Tan)的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一发表,立即获得巨大成功。小说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人的故事。母亲们在旧中国受尽磨难,最终迫不得已远离故土赴美国以求生存,女儿们则生在美国,在美国文化与教育熏陶下成长,分别代表中国和美国文化的母亲女儿两代人之间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本文通过对四对母女间的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分析,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关两种文化的矛盾与对立是冲突的主因,以及诠释出中美文化由隔阂到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谭恩美在其第四部力作《接骨师之女》中,又一次再现了她一贯的主题——居美华裔母女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借助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进行分析,便可注意到"失语"作为一种现象经常出现在文本中,母女三代人以不同的方式受到"失语"困扰。作者谭恩美将三个人不同形态的失语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历经挫折后,三位主人公各自做出努力,力图打破"失语"的困境,找回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10.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创造了一个以母女关系为主线的女性世界。文章拟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喜福会》进行解读,通过对华裔母女两代人在文化观和婚恋观上的冲突和融合揭示小说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少数族裔女性的观照,以及作者期望建立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和相互依存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渴望。  相似文献   

11.
《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绘四对母女关系,深刻地揭示出美国华裔的"边缘心态"。分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探析小说中母女关系所代表的文化冲突以及通过母女的互相认同而实现的文化融合,从而突出消除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母女关系书写领域独树一帜,其笔下的母女关系往往历经误解、冲突、沟通直至和解。国内外学者在探讨其小说中的母女关系时,往往将二者割裂,强调女儿对母亲的理解及其对原生家庭的和解,忽视了母亲在治愈创伤过程中身份和心理的动态变化。从家庭创伤记忆角度出发,解读《奇幻山谷》中主人公微奥莱与母亲路路惊人相似且彼此共通的人生经历,以期阐明家庭创伤记忆的书写文学意义,探讨其对构建新时代良性家庭文化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3.
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之女》真切动人地描写了华人移民家庭母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展示了两代华人移民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文化选择走出自身的"文化认同"危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在文化认同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盛周丽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3-15
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之女》真切动人地描写了华人移民家庭母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展示了两代华人移民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文化选择走出自身的"文化认同"危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在文化认同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在该小说中谭恩美以独特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关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最终认识到东方/西方、自我/他者的二元对立是确立华裔女性移民自我身份的最大障碍,只有消解东西方二者之间的文化对立才能建构华裔女性的独特自我身份:将自我身份建构为联接东西方文化,不排斥任何一方,促进二者的融合。这对于移居美国的第一和第二代华裔女性来说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其内容同前三部小说一样,围绕着华裔母女几代人的困境与心路历程展开。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文中“沉默”这一主题,并突出作者利用书写打破“沉默”之枷,为华裔女性重获话语权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其小说《喜福会》中选择母女关系作为故事的重要线索,表现母女之间存在的矛盾。文章分析这种矛盾产生的由来、其深层根源和解决的过程,以揭示华裔家庭面临的困扰,暗示出母女间的理解和沟通是解决这些困扰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谭恩美的作品大多描述在美华裔女性在异国他乡进行自我探寻的旅程。而本小说探寻的核心是她们如何在母女关系冲突与和解中获得身份认同。小说中四组母女关系都与"镜中像"这一意象密切相关,显现了维系母女关系的四种不同纽带,母女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联系可以超越年龄代沟及文化隔阂,最终达到精神上的一致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持续不断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对华裔心灵上的影响。小说中展现的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正好集中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母女关系为视角,分析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作品《喜福会》中对构建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探索。文章从民族身份、性别身份、文化身份三方面对华裔女性的身份做了分析,探究因文化冲突、语言隔阂,甚至阶级差异而造成的更复杂的母女关系,并进而讨论在双重文化处境里,这些女儿们在经历与母亲冲突和磨擦过程之后,如何撷取中西文化上的特点来适应美国情境和完成女性主体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