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女性而言,逃离与回归围城,不过是命运的安排,但是,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不仅以细腻的文字描绘出平凡女性的形象,更是细致刻画出她们平淡真实的生活,这些女性都有着对生活的相同期盼:不为命运所安排,逃离围城。本文就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分析门罗的主要写作特征,以及分析小说的女主人公对围城的逃离与回归。  相似文献   

2.
艾丽丝·门罗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并成功问鼎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运用J.R.Martin等人提出的评价理论,对艾丽丝·门罗的代表性短篇小说之一《荨麻子》中的态度资源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态度的转变,为解读该部小说的主题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短篇小说大师、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的代表作之一《逃离》中体现了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门罗通过女主人公卡拉与代表自然的小羊弗洛拉的日常生活、逃离的尝试与最终的回归,为两性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寻求出路进行了尝试。解读这种尝试,能更全面理解门罗在小说中体现出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叙述的是一些简单、平凡的故事,然而,在朴素的外衣之下,作家赋予《逃离》象征主义的骨骼,使小说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揭示了女主人公注定“逃而不离”之命运。《逃离》中的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动物象征、物品象征及人物象征。这些象征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将整部小说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5.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自传体小说《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以20世纪40年代的加拿大西安大略小镇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黛尔的成长经历。其中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思考贯穿于整部小说之中,敬畏自然、关怀动物、在精神上与自然认同均体现了门罗对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的反拨。  相似文献   

6.
《橘子和苹果》是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她的小说多集中于描绘加拿大乡村居住者的情感生活。本文试图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橘子和苹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叙述者和叙述角度;小说中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以塑造女性形象见长,她在女性叙事话语下对男性形象的颠覆性描写改变了以往小说中男性中心主义的叙述方式。作者对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男性形象作了具体分析,并以此反映出艾丽丝·门罗作品中男性形象的一致特点。  相似文献   

8.
《办公室》出自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只想找个僻静角落安心写作的女人一次次碰壁与失望的过程。主人公是一位有丈夫,有孩子的知识女性,她想拥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在里面安静地创作小说,可是家人的冷漠,房东的怀疑,乃至自我的否定使她寻找办公室的道路充满坎坷,最后她愤怒地离开了办公室。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家庭、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女作家面临的创作困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门罗对女性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邵义强 《海外英语》2012,(19):202-203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和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鸟》都是以描写少数族群中女性生活为主题的。她们的生活都要面对三座大山,即种族歧视,父权主义和生活的贫困。然而由于环境和自身性格的不同,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截然不同。《紫色》的女主人公西莉最终获得了经济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独立,然而《潜鸟》的女主人公最后却葬身火海。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二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指出少数族群女性如何才能走向独立自由。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和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鸟》都是以描写少数族群中女性生活为主题的.她们的生活都要面对三座大山,即种族歧视,父权主义和生活的贫困.然而由于环境和自身性格的不同,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截然不同.《紫色》的女主人公西莉最终获得了经济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独立,然而《潜鸟》的女主人公最后却葬身火海.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二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指出少数族群女性如何才能走向独立自由.  相似文献   

11.
自然和女性是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重要主题。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逃离》,对小说中女性与自然的独特联系进行分析,揭示了艾丽丝·门罗是一个具有生态关怀和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详细分析了门罗的短篇小说《漂流到日本》;并以此为个案,总结了门罗小说创作在心理现实主义、结构和意蕴方面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达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小说有自己特殊的文体表达规范和方式,还有各自特殊的文化环境。不同的小说作者,又有各自创作和写作风格,本文以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为例,从门罗的语言特征、叙事手法等角度,对门罗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探究,来印证门罗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色彩,哥特式风格,以及其女性主义和美学体现。  相似文献   

14.
短篇小说《荒野小站》虽然取材于苏格兰移民在加拿大拓荒的历史,但作者艾丽丝·门罗有意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改写,通过女性书写显示出男性对女性施加的威胁与暴力,将关注引向宏大历史叙事中往往被人们忽略的女性身体和女性体验。女性哥特主义元素的运用,是作品的突出特点,不仅增添了小说诡异恐怖的气氛,还凸显了女主人公从压抑到觉醒再到反抗的转变,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挣扎求生的努力,对进一步丰富加拿大早期女性人物形象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晓梅 《文教资料》2011,(30):23-24
《菊花》是约翰·斯坦贝克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在这篇小说中.斯坦贝克塑造了一个男权社会里勤劳能干、向往自由生活、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人物形象,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妇女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本文对女主人公伊莉莎的人物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以加深读者对这一艺术形象的理解,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莱辛的《天黑前的夏天》和门罗的《逃离》讲述了两位女主人公由于觉醒的自我意识而逃离家庭的故事。她们在逃离的路途上经历了完全不同的风景,但最终都选择了回家。比较这两部相隔近三十年的小说,寻找促使两位女性共同走上回家之路的原因,可以看到两代妇女对待家庭和情感需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我是怎样遇上我丈夫的》是加拿大当代女作家艾丽斯·门罗少女题材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小说中,她以其特有的女性视角和自己少女时代的切身体验,从最能揭示人物性格及内心活动的事件行为入手,运用心理现实主义的手法探索和展示了主人公小保姆的内心世界及其心理活动轨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清纯可爱的少女形象。它不愧是一篇少女成长题材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8.
《到十九号房间》是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于1963年发表在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中的最后一篇短篇小说。本文采用二元对立的手法分析这篇小说中的主题思想。从男女主人公的性别到女主人公的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灵,到他们生活的大房子与弗雷德的十九号房间,这些二元对立项帮助作者表达及深化了主题,并且赋予文本深邃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对男性的探讨虽少于对女性的观照,但她的作品绝不拘泥于描述家庭生活中自我身份迷失的女性群体,她笔下的男性也不是千人一面的父权形象。通过选取门罗不同时期的作品——《快乐影子舞》《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爱的进程》《幸福过了头》《亲爱的生活》,结合瑞文·康纳尔的男性气质理论,试图剖析门罗作品里的两性关系和代际关系中的男性形象,并探讨门罗对男性身份焦虑问题的思考,以期更全面地洞悉门罗包容而辩证的性别观。  相似文献   

20.
杨益华 《广西教育》2009,(33):78-79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则是凯瑟琳·安·波特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两部作品都以独特、高超的写作技巧刻画了女主人公的悲剧形象,揭示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问题。本文将从小说主题、写作技巧两个方面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