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1):87-88
萨义德在其著作《东方学》中提出的"东方主义"理论,毫无疑问为后殖民时期的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为基础,围绕对黄哲伦最新作品《中式英语》的解读,指出其作品对东方主义的解构。  相似文献   

2.
萨义德认为西方的东方学设定了西方先进与东方贫弱的对比模式以及神秘、肉欲、感性、落后的东方特征,因此他把这样的研究命名为"东方主义"。萨义德在《东方学》中论证西方对东方的误读是殖民话语体系的构建,其目的是要与统治权力共谋。但是他对待东方学研究的态度过于激进以至于产生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将该学科描述整体误读为扭曲东方真实面貌、固化东方人刻板印象的内容。正因为萨义德后殖民批评的犀利与对待巴勒斯坦建国问题的激进,人们把他的理论拓展到一切边缘与中心的对立思考中。但是他的政治立场只关于中东民族矛盾中的巴勒斯坦问题,而不是要进行反帝国主义斗争。《东方学》中的"东方"是指伊斯兰世界,并不是当今文化批评中所理解的整个东方。萨义德著书立说去梳理西方的东方主义误读,而自己在论述"共谋"问题时就存在误读,也引发了人们在运用后殖民理论时对他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爱德华.W.萨义德通过其著作《东方学》成功地开启了后殖民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他对西方视野中的东方学作了知识考古式的探究,揭露出东方学掩盖之下的知识话语权利构成模式,为人们理解在后殖民时代西方是如何利用知识形成对东方的控制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方玮 《文教资料》2009,(35):71-73
萨义德在《东方学》总结了东方主义的三种含义:一种学术研究学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权力话语方式,并指出这三种内含的相互关联性。本文试图从东方主义的角度,对《蝴蝶夫人》和《图兰朵》两部西方经典歌剧进行分析.旨在展示这类西方中心主义文本中的东方主义思想与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5.
萨义德的<东方学>是后殖民主义研究的一部巨作.通过结合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和福柯的话语理论,萨义德展示了东方学下对东方文化否定和误读,为重新解读相关文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萨义德的《东方学》与其说是一部将东方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学术史考察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带有强烈文学研究性质的对于东方学著作的分析论著。在萨义德看来,东方学与文学文本具有一致性特点,即主观想象与有意建构两个特征,并且他在解读东方学著作时也普遍地运用了文学研究的方法。《东方学》是用文学分析的方法来分析非文学的著作。与此同时,萨义德在《东方学》中使用的文学性研究手段与结论又具有后现代性,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历史观念、艺术形式相互交织渗透其中,并且不断地申明自身。  相似文献   

7.
萨义德的《东方学》是后殖民理论的开山之作。作品不仅表现了萨义德对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在后殖民时代,对于中国现实有多方面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萨义德作为当代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个旗手,在其皇皇巨著《东方学》中揭示了东方主义将东方(主要是伊斯兰世界)文化与人民当作异域猎奇的风物使其本质化为一种异己的对象的历史建构,这种建构使东方沦为西方的他者,分离了自身的文化认证从而在西方赋予的镜像中参与了西方中心主义文化霸权的殖民话语行动。本文试图从萨义德的批评立场出发沿着其从拉康及福柯继承而来的学养轨迹进一步探讨东方主义作为西方的政治欲望是如何运行其殖民话语模式的。  相似文献   

9.
曾畅怀 《考试周刊》2011,(76):42-44
著名华裔作家黄哲伦的成名作《蝴蝶君》讲述中国间谍宋丽玲男扮女装与法国外交官伽里玛维持情人关系以便获取战争情报的故事。该剧本是东西二元的绝好的阐释文本,宋丽玲不断强化自己"蝴蝶夫人"这一东方女人形象,以颠覆这一刻板形象。本文运用萨义德在《东方学》里提出的东方主义等理论来探讨剧本对"蝴蝶夫人"这一形象的强化和颠覆,并探求在东西二元对立中,究竟谁是谁的"蝴蝶夫人"。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萨义德《东方学》为理论框架,分析霍桑的小说《红字》中"白种"对"红种"印第安人所执行地残酷的宗教统治以及严苛的种族歧视政策;并且通过对《红字》中女主人公海丝特形象的深入分析推断出霍桑眼中的东方女性形象——美丽、贤惠、荒淫、愚蠢、甘愿牺牲、丧失话语权、一成不变,再一次证实了霍桑无意识的东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郑大伟  张孟雪 《文教资料》2021,(1):68-69,111
爱德华·W·萨义德是近几十年来世界上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也是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他于1978年出版《东方主义》,这本书被视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开山之作,成为风靡文学批评界的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发轫之作。本文从萨义德生平简介、"东方主义"吸收的理论、"东方主义"的研究内容与意义和不足之处四个层面,对《东方主义》进行解读,正确认识西方眼中的"东方",同时进行东方反省,以寻求东西方之间的平衡和求同存异之道。  相似文献   

12.
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长期以来被作为反殖民的经典文本来阅读,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兴起,人们对它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后殖民理论的代表人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的发表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角度,作为一个二十世纪初的英国作家,福斯特未能避免西方集体意识的影响。对《印度之行》的重新解读证实了小说描写中存在着明显的东方主义话语,西方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体现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13.
萨义德的《东方学》在中国出版后,中国学术界开始将这种后殖民主义理论运用于对西方汉学的研究,并提出了"汉学主义"的概念,认为西方汉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不再是一种客观知识。文章在介绍了"汉学主义"的观点后,对中西学术界的"汉学"的概念做了厘清,并对东方主义和汉学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汉学主义在理论上的问题做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主义将后现代主义理论运用于对东西方关系的解释,将西方的东方学的实质归结为东方主义,其核心理念是西方中心论。作为西方关于东方的话语系统,东方主义是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权力认识论,是西方试图控制东方的一种思维模式,其中浸透着强烈的西方中心论和文化帝国主义倾向,其宗旨是为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张和控制进行合理性论证。  相似文献   

15.
《太原大学学报》2019,(5):19-26
当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提出"东方"是作为一个被界定的概念、而不是作为一个被虚构的名词的时候,他实际上采用了一种元史学意义的、文本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将"东方学"作为一种带有欧洲殖民主义政治色彩的研究思维方式来定义。在萨义德所说的"东方学"历史观中,欧洲人倾向于将东方的历史作为浪漫主义想象文本进行构建,虽然不在任何层面上认为或者承认东方高于西方,却可以通过解剖的形式从东方的历史中提取出"古老的有效成分",作为针对近现代欧洲社会病态状况的对症良药。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记载、研究和运用的思维中,同样存在一种"崇古"的历史观,中国的史学文本在构建历史文化形象的时候,同样具有一种将历史浪漫化、文学化的倾向,并且采用"厚古薄今"的方式,以历史文本作为当下社会病症的解药,但这种历史观下形成的东方形象与"东方学"视域下的东方形象有所不同。通过对比欧洲的"东方学"与中国的"崇古"这两种近似又不同的历史观,可以看出这两种历史观分别如何构建东方的历史文化形象,并且最终形成怎样的"历史的东方"的差异,以及隐藏在这些差异背后深刻的文化历史观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张艳菊 《海外英语》2014,(19):200-201,214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将香格里拉这一"天堂"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通过运用后殖民理论的东方学视角,通过对小说中异域形象的建构进行解读,探究潜伏的东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现在文本中,从而揭示西方长久以来的东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7.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将香格里拉这一“天堂”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通过运用后殖民理论的东方学视角,通过对小说中异域形象的建构进行解读,探究潜伏的东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现在文本中,从而揭示西方长久以来的东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8.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四大文明古国对全球文化产生了偌大的贡献,其中当以华夏文明为源泉的中华文化有着最为瞩目的影响。然而,中华文化的“东学西渐”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凭借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与权力间逐渐不对等的地位开始漠视、诋毁中华文化。美籍阿裔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借助黑格尔的“欧洲中心主义”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建构出“东方主义”理论,将此现象完美诠释。本文旨在以《鲁滨孙漂流续记》《面纱》《情人》三本西方名著为主,其它诸多历史材料为辅,结合萨义德《东方学》中的理论观点从“东西语境”逐渐转至“中西语境”,以历史发展为横向脉络分析各个时期的中国人物形象,分析西方著作中“荒诞”与“审视”的情节以及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的未来定位。  相似文献   

19.
爱德华.W.赛义德通过《东方学》一书详细介绍了东方学的内涵和实质,尖锐地指出东方学即是西方操纵控制东方的一门霸权主义学问。这一深刻而大胆的洞见揭开了后殖民文化的真正面目。同时,赛义德对东方学提出的某些观点也具有偏颇之处,他以不全面的文化观来看待西方文化,抹杀了西方进步作家的功绩,混淆了文化和政治的界限。这些问题无论是研究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都需要思考。  相似文献   

20.
如何看待萨义德对马克思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弥漫播撒,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应运而生,获得文化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元典是萨义德的 东方学 。这里,笔者着重探讨一下应如何看待萨义德在该书中对马克思的批评。萨义德把马克思在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中的话作为 东方学 一书的开篇: 他们不能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在中文 2版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第 678页上,马克思的这句话被译作: 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在萨义德看来,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正是东方主义不言自明的前提:如果东方能够自我表述,就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