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有幸聆听了一位课程改革专家关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报告,获益匪浅。但其中有部分观点,颇让笔者及周围一些教师和朋友感到困惑。比如,在谈及新课程期待的“新教师”角色时,这位专家指出,在我国广为人知、并被广泛接受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不妥,不宜再提。专家的理由是,将教师比喻为“工程师”,是工业模式的反映,似乎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任人摆布的钢铁,可以任工程师按照自己的蓝图塑造成产品。这一隐喻暗示了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而且,“灵魂”的说法将教师提升到一个神圣的境地,似乎教师是万能的…  相似文献   

2.
把教师看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对教师工作性质的一种隐喻,这种隐喻关涉的不是教师与学生在课程中“如何求知”的技术层面,而是“如何为人”的精神层面。它不仅暗示着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灵魂,而且学生也必须学着像教师一样变得“崇高”,反映了现代性对人的精神期待企图通过教师的影响来渗透到课程的每一个领域。然而,在当代,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同样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精神压力,甚至自身精神家园的迷失。一、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及其规训方式考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的出现,意味着对“教师是如何被塑造成灵魂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3.
把教师看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对教师工作性质的一种隐喻,这种隐喻关涉的不是教师与学生在课程中“如何求知”的技术层面,而是“如何为人”的精神层面。它不仅暗示着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灵魂,而且学生也必须学着像教师一样变得“崇高”,反映了现代性对人的精神期待企图通过教师的影响来渗透到课程的每一个领域。然而,在当代,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同样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精神压力,甚至自身精神家园的迷失。  相似文献   

4.
引言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冠以“蜡烛”、“灵魂工程师”等不同称号,近来,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师又提出了向“教育家”转变的口号。笔者在”蜡烛”与“灵魂工程师”的教育下长成,继而也成了“蜡烛”中的一根,“灵魂工程师”中的一员。曾几何时,我为“蜡烛”和“灵魂工程师”这两个称誉倍感自豪,对要做“教育家”神往已久。但回顾做教师的历程,反思其中感悟,渐感这些隐喻、口号令人困惑不安。在本文,笔者无意详究这些隐喻、口号的来龙去脉,只想从作为教师的我的体认出发,叙述教师的故事,解析在这些隐喻、口号冠名下我国教师(…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推广,不仅引发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也给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赋予了全新的释义。学生观是教育者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观,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科学的学生观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宗旨,这就要求教育者树立崭新的,基于每个个体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的学生观,从而使教育活动有“据”可依。在传统学生观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等都隐喻学生是教育的被动接受体,是无生命的、被批量生产的、规格整齐划一的…  相似文献   

6.
教师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的一句名言。由于它充分揭示了教师在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多年以来一直是人们对教师津津称道的标准术语。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话语,发现对教师的这一称谓有很多不合时宜的地方,尤其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不相一致。因此,对这句名言的充分诠释,就显得非常必要了。一、教师工程师吗事实上就这句话本身而言,只要我们稍加推敲,也会发现一些问题的。把教师比做工程师,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工程师”一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7.
把教师看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然使其工作性质带有很强的规训性。在学校课程中,这种隐喻不仅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灵魂的规劝与控制,而且可能导致教师自身灵魂的失落。因此,教师应弱化自己在教育现代性进程中作为“大我的工具性地位,确立以师生对话为基础的“小我”的审美生存形象,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人们常常把教师隐喻为“蜡烛”,而实际上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有的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因为它的光太微弱了。蜡烛一味燃烧,会越烧越短,不能加能,终有熄灭的一天。还有人把教师隐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教育质量观看,工程师论似乎暗示了一种固定的、统一的质量标准。教育被作为一个大工厂,  相似文献   

9.
传统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教师是园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等等。这些隐喻暗示了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学生的差异性,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传递单一的内容,把“教”与“学”变成了简单的“倒给”,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  相似文献   

10.
肖天乐 《河南教育》2011,(12):24-25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中国.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或许正因为此。很多人也非常认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观点。但是.教师到底是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的灵魂可不可以被教师加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关乎人的独立、人的尊严。关乎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徐吉洪 《中国教师》2006,(10):25-26
按照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的见解,教育语言主要由三种形式构成: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何为隐喻?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将其定义为“一事物借用另一事物的名称”。教育隐喻就是一种运用比喻的手法对教育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说明。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极,教师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人们以隐喻的方式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桐子”、“教师是园丁”、“教师是春蚕”、“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教师隐喻。这些隐喻性背后隐藏着“教师是什么”的深刻涵义,本文尝…  相似文献   

12.
音乐教师不仅是人类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而且也是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塑造完美人格的“灵魂工程师”。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音乐教师正遭遇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的课程研究范式,一个要求教师角色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扩展的时代背景。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边改革边造就适应改革的教师。  相似文献   

13.
心静淡泊     
心静淡泊刘礼革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明教师的灵魂首先是纯净高尚的,然后才能成为“塑造下一代灵魂”这一巨大工程的师表。心静淡泊不是说对工作无一点热情,对学生无感情,而是说作为教师不要太注重“物质享受”,在物质利益面前要做到心静淡泊。有的教师...  相似文献   

14.
郑丽青 《甘肃教育》2007,(9S):15-15
从“教书匠”到“引导者”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不只是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和“蜡烛”的角色,更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自身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从对教师的隐喻性陈述看教师形象之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照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的见解,人们往往使用三类语言讨论教育问题,即定义性陈述、口号性陈述与隐喻性陈述。对于学校教育活动积极参与者的教师,人们同样以隐喻的方式给与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是导航者”,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陈述。这些隐喻性陈述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含义,本文尝试着对此作一番剖析。   一、传统社会的教师形象隐喻──蜡烛论   蜡烛论这个隐喻由来已久,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那无私奉献,甘于牺牲…  相似文献   

16.
“教书育人”应当是“通过教书来育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 最熟悉的,往往是最容易被人遗忘的。提起教师这种职业,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作为教师,在陶醉于“工程师”美誉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塑造)人类灵魂”这个词语。珠不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是对人民教师的尊重,更是人民教师的职责。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为大家所共识。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新世纪的中学教师,培养学生,也是全方位的。在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了。这样,作为教师首先要具备一  相似文献   

18.
教师形象之变迁—从教师的隐喻性陈述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炜 《教书育人》2001,(23):32-34
按照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的见解,人们往往使用三类语言讨论教育问题,即定义性陈述,口号性陈述与隐喻性陈述。对于学校教育活动积极参与者的教师,人们同样以隐喻的方式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是导航者”等等,都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陈述。这些隐喻性陈述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含义,本文尝试着对此作一番剖析。一、古代社会教师形象隐喻———蜡烛论蜡烛论这个隐喻由来已久,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那无私奉献,甘于牺牲的蜡烛,燃…  相似文献   

19.
简斌 《高教研究》2005,21(4):26-28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全社会整体素质的的重任,由于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在各个国家都受到社会的尊敬,其职业地位也很高,人们把教师比做“春蚕”、“蜡烛”、“人梯”。教师这一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直接与学生打交道,课堂上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生活中与学生交流沟通,  相似文献   

20.
课程是教学改革的依托和根本,教学既是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课程的创生过程。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三分天下而居其一之显赫地位的确立.教师在选择和开发课程方面自主权的赋予,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的取代,灵活、多元的考评制度的建立等,都使广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声筒.而将成为课程的真正主人。其专业自主权将会获得更为宽广的提升空间。此时,教师不应该再在专家的“影子”中、专家的指点下生存,而应该学会凭借自己的实践智慧在课堂生活中去发掘、去创造。在教学实践中,理论专家的魅力将会退至幕后,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人”之一(另一个“主人”是学生)的形象将会显现。换言之,在专家面前昂首改革是课程变革赋予我们教师的特权.我们具有专家所不具备的实践智慧。重树教师的专业自信,重建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人”身份,教师作为课程实践专家的角色必将随之而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