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前,《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做了专题报道。 当记者问丁肇中先生:“……一个人怎么能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出人意料地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历来名人专访问及此,名人们都会侃侃而谈,传经授宝,可丁先生却在这出彩处答说“不知道”,可谓特立独行。记者追问:“这里面没有必然么?”丁坦然作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记者仍穷追不舍,直逼中心:  相似文献   

2.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当记者问及:“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么,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的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确…  相似文献   

3.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当记者问及:“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么,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能让自己在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确实这…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有报道: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做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后,按照陨例,丁先生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当有学生问道:“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说:“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仍说:“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坦然地说:“不知道。”面对这三个并非刁钻古怪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子沫 《学习之友》2013,(9):47-47
很多人有这样的焦虑:做一件事,碰到了障碍,不知下一步怎么办,很怕别人问起自己时。说“不知道”。柴静的一段经历谈得特别好。汶川地震期间,她去四川做节目,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报道角度。后来,她索性选择跟一对夫妻回他们的老家——杨柳坪。那是一对劫后余生的夫妻,已在地震中失去了儿子,柴静只是跟着,台里问她要拍什么主题,她回答说“不知道”。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到中山大学访问。面对记者的一系列提问,他“一问三不知”。因为这15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宇宙间寻找反物质。  相似文献   

7.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记者问:“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吗,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  相似文献   

8.
如何深化当今的教育改革,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教学做合一是我们的根本主张,经过试验,我们知道它是一个最有效力的方法,陶先生曾反复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任何把“教学做”三者割裂开来的看法都是一种误解。他所说的“合一”实际上就是有机的结合,“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而它们的中心则是一个“做”字,即实践。教学做三者在“做”字上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由此可见,陶行知先主完善而科学地揭示了教学的本质,因…  相似文献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一、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为南航师生作了一场学术报告。按照惯例,一小时报告后,丁教授回答同学们提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  相似文献   

10.
一位语文教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给学生举一个比喻的例子:“月牙儿弯弯像什么?”学生争相回答,有说像小船的,有说像镰刀的,回答虽然都不错,却没有跳出书本上学来的那些知识。在他的启发下,一个学生回答说:“月牙儿弯弯像香熊。”这一下,不但引起哄堂大笑,而且他还听到学生小声嘀咕:“嘻,月牙儿像香蕉?”“哼,她就知道吃!”  相似文献   

11.
去年12月3日,数学大师陈省身逝世,走完了93岁的人生。我从纪念他的文章中知道,他有一信条:“一生只做一件事。”他对人说:自己只会做一件事,就是数学。他爱数学,有一个原因是:数学简单,只要一张白纸和一枝铅笔就行。他说他不喜欢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也不会处理这些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校招生》2009,(1):57-57
当天气转冷母亲让你带上御寒的衣物时.你是否嫌麻烦而断然对母亲说“不”呢?你知道吗:你不但伤了母亲的心.你还因为抵抗不了寒冷的袭击而生上一场病:当上级领导跟你说“你这样做不太好”时.你是否想都没想就顶撞回去说“不,我没错”呢?你这样做所收获的就是你的工作能力或处事方式总在原地踏步、永远也得不到提高。甚至有可能招来某些针对于你的报复行为:当很多人都在跟你说“你做不成这件事”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时自己正在从事着的这件事说“不”字了呢?  相似文献   

13.
<正>一位哲学家说:有些事,做了才知道;有些事,错了才知道;有些事,长大了才知道。有些事,做了才知道。那是哲学家在告诉我们,知晓一件事、成就一件事,需要行动和实践。有些事,错了才知道。那是哲学家在告诉我们,知晓一件事、成就一件事,需要经验和教训。有些事,长大了才知道。那是哲学家在告  相似文献   

14.
自信,是我们对明天的控制力,它会使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信心百倍,让我们离成功更近。那么,你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吗?请先回答下面的问题吧!(如果回答“是”就画“菁”,回答“不是”就画“菖”,如果无法判别就画“○”)1.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立刻向别人请教。()2.从朋友那儿借来钱后就不想还了。()3.如果早上起得早的话,会把家里人也叫起来。()4.如果做某一件事不断出差错,你就不想再做下去,而是想另换一件事做。()5.你是独生子女。(摇)6.总是喜欢和别人一起吃饭。()7.不喜欢一个人去旅行。()8.每天最少要给别人打一次电话。()9.如果心…  相似文献   

15.
安迪没有回答。他知道父母不愿意去游乐场。母亲一坐木马就头晕。而父亲星期六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待在花园里。父亲不赞成去“魔鬼宫”,他说去过“魔鬼宫”后会做噩梦。他说的没错儿,上次安迪和约尔格逛了“魔鬼宫”以后,安迪夜里睡不好觉,在梦中简直比在现实中更害怕。尽管如此,安迪还是想再去一次。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一天要经历多少事啊!那么,一年下来呢?十年下来呢?事情一定多得如同天上的星星。有时候,让我们非要说出哪一件事情最难忘不可,是很难很难的。这里说的难,首先难在一个“最”字。“最”是什么?是居首位的,是没有能比得上的。因此,这个“最”也是别人所没有的。其次是难在“难忘”上。也就是说,这件事是要牢牢记住的,要忘记是很困难的,是不可能忘记的,同时,还要和“有趣的”事情等相区别。一次,有一家报纸在做“辞旧迎新”的栏目时,请一批名人回答“你最难忘的事是什么”,我不用思考就有了:给妈妈过生日。妈妈的生日,我根本不知道,或者曾…  相似文献   

17.
这一天,孩子们再也忍不住了。他们拿起电话,拨通了外屋人的号码。 “你好,请问是外星人吗?”大奇说。 “是啊,”外星人回答,“从信号的来源看,你是地球人吧?” “没错,”大奇说,“我听说外星人的心肠最好了,我想——不,是我们全体地球的孩子想请你们办一件事,不知道行不行。”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我在和小朋友一起看画报时,偶然翻到一张毛主席的画像,便问身边的小朋友:“这位是谁?”不料,小朋友们都说不知道。我叫他们再好好看一看,想一想,这时才有两个小朋友这样回答,一个说:“他是个好人。”另一个说:“他是天安门城楼画像上的人。”这件事,使我这个多年从事幼教工作的人吃惊非小,犹如当头挨  相似文献   

19.
孔令东 《教师博览》2005,(11):22-22
去年12月3日,数学大师陈省身逝世,走完了93岁的人生。我从纪念他的章中知道,他有一信条:“一生只做一件事。”他时人说.自己只会做一件事,就是数学。他爱数学,有一个原因是。数学简单,只要一张白纸和一枝铅笔就行。他说他不喜欢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不会处理这些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杨昌敏 《贵州教育》2010,(11):45-46
凝视窗外的夜幕,我想起了一次闲谈时同事无意问说到的一件事。有一天,他问刚放学的侄子:“晓林,今天老师教了什么?”他侄子回答说:“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好像在说‘日本话’,听不懂!”当时在座的人听后都哈哈大笑……有的觉得孩子调皮,有的说晓林上课根本不注意听课。当时我也不太在意。后来在教学中遇到很多困惑,让我又记起了晓林说的话——“老师在说什么?听不懂!”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