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8 毫秒
1.
小说家F·S·菲茨杰拉德(F.S.Fitzgerald)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查克·帕拉纽克(Chuck Palahniuk)的《搏击俱乐部》分别创作、发表于爵士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美国。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经历了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然而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现代人变得浮躁焦虑,麻木虚荣,曾经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在追名逐利和浮夸攀比中日渐沦丧和退化,处于消费主义重压之下的现代人处于崩溃的边缘。文章将立足当代消费文化语境,借鉴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采用文本分析与社会历史语境相结合的解读方法,以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查克〃帕拉纽克的代表作《搏击俱乐部》为阐释文本,探讨消费文化语境下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小说展示了作家们对消费时代现代人的独特思考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是苏珊·桑塔格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这个由历史人物改编成的故事中注入了自我意识,她通过玛琳娜的奋斗之路来展示女性适应社会、取得成就的坚毅与失落,"美国梦"背后取舍两难困境,其中寄托了作者对在消费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和保持真我之间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3.
正阅读,是人与自然、自我、社会、今人、古人的心灵对话。阅读,从根本上而言,是读者心灵与文本的交流与碰撞,它使僵死的文本变成生命之流、文化的血脉。然而,现阶段的阅读教学存在众多忽视阅读真正价值与本来意义的现象。在任务型教学的扭曲下,教师习惯于口若悬河,霸占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的主体意识也随之失落。教师机械的教学安排,将阅读弱化成知识的简单传输,忽略了学生心灵的参与,这样既降低了阅读的境界、格调,也淡化了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效。笔者认为学生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在步入消费社会的同时必然以人的异化和意义世界的失落为代价,对消费社会价值谱系的思考和探讨在今天尤显必要。文章剖析了当前消费社会的时代特征及其价值取向对真善美的遮蔽,并从宏观上提出真善美价值谱系回归与重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有赖于教师对文本的教学解读.教师面对自己、文本、学情时,要本着尊重自身、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学情的态度,从文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即文本的原生价值出发,寻求教学价值.在《看云识天气》《三峡》《羚羊木雕》三文的解读中,“关注创作过程”“向原著的寻源勘误”和“真实的原生价值”让我们看到了文本原生价值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20,(1):65-70
社会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具有现实性、主体性和社会性。马克思曾鲜明地预见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并创造了一系列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个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以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本文在忠实原著文本的基础上,挖掘文本内涵,反本溯源,从主体、实践和价值三个维度出发梳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逻辑,以期为国家治理改革和社会实践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叶舒宪教授的《熊图腾》一书,重构了一个失落已久的熊神崇拜的传统,在人类文化的广阔背景上探讨了熊图腾文化的普遍性,说明了人类文明对于农业社会之前的狩猎生活及信仰的遗忘。启示我们要跳出汉文本的主流定势和制约,从文学、历史和神话的多重角度反思农耕与文明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的致思取向及教育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理性宗教化和单子式主体自以为是的极端膨胀,造成了生态失衡、人性失落,以及人类文明与毁灭同在,时代要求人的存在方式、理论创新必然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西方主体间性理论,即认识论、存在论、文本、社会实践等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之间既联系又区分的致思取向,对我国当前教育中师生关系、理念创新、课堂改革、价值选择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反思功用。  相似文献   

9.
J.K.罗林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新世纪奇幻小说最为成功的代表作,体现了奇幻小说发展的新趋势。这一系列小说产生于英国后工业社会背景下消费文化语境中,得益于英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作品中处处呈现消费社会的典型形态。消费逻辑导致罗林的奇幻小说违背了传统奇幻小说的美学原则,呈现出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整体趋同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反映在了文本的具体情节形象当中。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批判反思的能力”。首先,欣赏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要删繁就简,直击要处。其次,欣赏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审美,是能动的内在审美需求、审美倾向的自主活动和价值取向。学生走入了文本,就会有自己的感悟,尤其是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对古诗的欣赏、感悟会更深入。  相似文献   

11.
悲剧精神主要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格格不入以及主体对自我的追求与超越。在加缪创作的《局外人》这一文本中,主人公默尔索与他人、他社会难以沟通,最终被社会视为异类而被排除在外。但是面对荒诞的社会生活,默尔索表现出强烈的抗争精神,坚持对本真自我的追求,实现了精神上的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12.
王继贤 《考试周刊》2010,(50):33-35
基兰·德赛的小说探讨了广泛的主题,并且揭示了在复杂多样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困惑。本文主要通过对文中主要人物法官、比居、赛伊和基恩的分析,探讨失落主题:人性的失落,梦想的失落,以及爱情的失落。  相似文献   

13.
丁玲的《在医院中》,陆萍的遭遇表征着作为新政权雏形与象征的解放区,法律、条文上的性别平等并未深入社会机制和妇女的思想意识与日常生活,女性整体上依然处于精神匮乏、价值缺失和无法获得类的存在的生存状态。陆萍的悲剧揭示了将女性解放等同或捆绑于民族国家解放的狭隘和困境,将民族国家解放后妇女解放之路将走向何处的问题揭示了出来,启示新的历史背景下,女性解放应在主体精神和社会文化价值的维度确立女性的主体存在,发展女性独立的个性和丰富的人性,实现女性自由、自觉的类本质。而反观现实,这也正是文本对当下女性解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对话理论来看,文本解读应算是“主体间”对话。所谓的“主体间”对话即教师(阅读者)和文本都是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为主体、互为解释、互为沟通的关系。其对话过程即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者或文本主人公见面,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的回答。如何直面心灵面对文本呢?我试以人教版第十册《将相和》为例,探讨如何从自由对话走向规则对话,确定对话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丁燕 《文教资料》2005,(20):89-90
日本当代作家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通过一个看似平常的婚外情故事,探讨了现代社会人的生存与社会伦理道德之间存在着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小说的主人公通过性爱来寻求失落已久的生命价值,暴露出现代人在社会中的尴尬境遇。该往哪里去,路该怎么走,这是《失乐园》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爱德华·P·琼斯的代表作品<已知世界>文本中体现的微型对话、大型对话、文本与社会的对话,显示作者构建文本"对话性"的叙述策略和以复调对话形式展现复杂黑人奴隶社会主题的重要技巧.文本对话性的构建充分显示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窈窕绅士》借助电影叙事艺术地再现了中国消费社会出现过程,男主人公通过对物的符号价值的占有,对文化资本的占有和欣赏趣味的提高,最终在消费中实现了自我的身份认同与他人的"承认"。然而,通过仔细研究发现,影片通过消费社会的符号意义的诠释揭示出了消费社会的本质、消费社会的悖论,指出消费主义文化对个体的意义以及消费的无限性造成个体严重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8.
于丹对于《论语》的接受,不是通篇的囫囵吞枣,而是有所选择的。这种选择建立在于丹对《论语》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并最终以主体经验参与完成了文本的重构。这种重构,是在解读《论语》过程中,是她使用修辞技艺将《论语》解构为零散的状态,并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建构为新的文本《于丹〈论语〉心得》。作为主体的读者,也是以主体经验的形式,实现了对作为客体的《于丹〈论语〉心得》的解读,融入了主体的价值判断,最终实现了主客体的交融。  相似文献   

19.
在《水浒》这一独立完整的“话语空间”里,儒道释三教的相互激荡与摩擦,不仅让我们确定无疑地看到了儒家所处的绝对优势、以及道释宗教在这种权威控驭下的妥协态势,更在其循环往复的递级上升中,窥见一个至为分明的“扬清激浊”的理性内核——宋江在文本中最终的灰飞烟灭、价值失落,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20.
郑国是《左传》中记载较详尽的诸侯国之一。通过《左传》的文本,我们可以重建郑国的文化空间。文本中记录郑国的文字,显示出处于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的郑国人的生存处境及复杂心态;极具雄辩力的说辞记录,展示了言说主体的价值取向;《左传》文本中显示出郑国人某些学术观念;反映出郑国人在人格方面的自我修养和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