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北京奥运会脚步的临近,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海外媒体的记者们也不远万里来到这座千年古城。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北京奥运会国际广播中心(IBC)和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BIMC)的正式投用,显示了媒体在这场国际体育盛会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做好奥运会的报道"已成了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为此,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两次奥运会的见证者和亲历者——马胜荣,请他以他的亲身一线经历谈谈奥运会的对外传播及对北京奥运会理念内涵的解读,从而为在对外传播的新闻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外大传播》2008,(9):14-16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后,外国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关注达到顶点。据对Factiva数据库搜索统计,自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30家境外媒体涉及北京奥运会的英文报道除1天周末为400多篇,其余每天都超过600篇,最多的一天达到1000多篇。从总体上看,相比于之前对中国"施压"的舆论态势,奥运会开幕后外国媒体的报道相对客观。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8月18日发  相似文献   

3.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与伦比"的胜利召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受到空前关注,其对世界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如何以"和谐世界"理念与"软实力"来更好地与世界接轨,就成为我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看,评估奥运会的国际舆论环境,这个"成功"有几方面的学术判断标准:首先,大多数研究机构会对奥运会期间,西方媒体和国际舆论对于奥运会的举办评价进行内容上的分析和认定;其次,在判断奥运会与中国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会根据最初设定的国家形象塑造目标,来衡量奥运会中的媒体报道和舆论变化是否实现了这一目标。而更重要的是,随着西方媒体上代表中国形象的符号变化、报道中国内容的语境变迁,奥运会之后,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变与不变,已经成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命题。  相似文献   

5.
北京奥运会是巨大的成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令人惊叹!但在这些赞美之辞中间,一些西方记者在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中似乎总有一些酸溜溜的味道,他们一会儿说北京奥运会是"不惜重金,铺张浪费",  相似文献   

6.
北京在2008年8月奥运会结束之后,即已经进入了"后奥运时代",但在申办、筹备和举行北京奥运会过程中的一些优秀做法和成功经验却给对外宣传工作留下了永久的遗产。值此北京奥运会举办五周年之际,北京市委外宣办主任王惠为本刊撰写文章《北京奥运,给对外宣传留下永久遗产》,回顾了北京如何在奥运会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强化外宣组织和策划功能,通过国际媒体对外宣传国家形象、宣传北京,从而主导了奥运的对外传播。本文也被收录在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编辑、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地方外宣成功案例研究》一书中。  相似文献   

7.
2005年12月21日,北京奥组委召开了北京奥运会互联网项目启动会。会议对近期互联网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审议了今后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这标志着北京奥运会互联网项目全面启动。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主持会议。北京奥运会互联网项目由北京奥组委和北京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搜狐公司共同实施。该项目包括完成北京奥运会高级网站及赛时网站的所有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工作。其目标是在项目实施期间,利  相似文献   

8.
北京在2008年8月奥运会结束之后,即已经进入了"后奥运时代",但在申办、筹备和举行北京奥运会过程中的一些优秀做法和成功经验却给对外宣传工作留下了永久的遗产。值此北京奥运会举办五周年之际,北京市委外宣办主任王惠为本刊撰写文章《北京奥运,给对外宣传留下永久遗产》,回顾了北京如何在奥运会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强化外宣组织和策划功能,通过国际媒体对外宣传国家形象、宣传北京,从而主导了奥运的对外传播。本文也被收录在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编辑、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地方外宣成功案例研究》一书中。  相似文献   

9.
王惠 《对外大传播》2013,(10):42-45
北京在2008年8月奥运会结束之后,即已经进入了"后奥运时代",但在申办、筹备和举行北京奥运会过程中的一些优秀做法和成功经验却给对外宣传工作留下了永久的遗产。值此北京奥运会举办五周年之际,北京市委外宣办主任王惠为本刊撰写文章《北京奥运,给对外宣传留下永久遗产》,回顾了北京如何在奥运会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强化外宣组织和策划功能,通过国际媒体对外宣传国家形象、宣传北京,从而主导了奥运的对外传播。本文也被收录在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编辑、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地方外宣成功案例研究》一书中。  相似文献   

10.
奥运会是体育与文化共同参与的盛会.全世界对于每一届奥运会的记忆之所以历久弥新,除了因为奥运体育精神的隽永长盛,更镌刻着人们对奥运文明、主办国文化的独特印象. 回首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印""祥云火炬""中国长卷"这些彰显中华文化的奥运元素仍历历在目.14年时光如白驹过隙, 2022年北京冬奥会又如约而至.  相似文献   

11.
"美国甜心儿"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郎平的女儿白浪从美国回到北京,同北京女排在一起训练,笔者闻讯后几经联络,最终对这个在美国长大、媒体鲜见报道的神秘女孩进行了采访。在北京南城的一条小胡同里,我  相似文献   

12.
14年前,北京举办了夏季奥运会,今年又迎来了冬奥会,至此北京成为世界上唯一举办过冬夏两季奥运会的城市.2008年奥运会是在酷暑中进行竞技,2022年呈现的是冰雪覆盖的壮丽景象.  相似文献   

13.
日本文化名人、中川美术馆馆长中川健造先生及夫人,应邀于2008年8月6日至11日来华出席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回国后,中川健造先生追忆奥运,先后接受了《读卖新闻》及日本多家媒体采访,把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日本主流媒体传递给日本民众。其中,日本《读卖新闻》从8月28日起连续3天,以上、中、下的形式刊登了中川先生的文章《文化金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亲历记》。中川健造先生的文章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一块文化金牌"为主题,详细描述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况。文章说,开幕式展现了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和平友好的国家形象。邀请中川健造夫妇来华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所取得的外宣效果是明显的。一个有影响的日本文化人在日本主流媒体上所作的客观介绍,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蒸蒸日上的真实而生动的中国,让那些没能亲临开幕式现场或者不了解中国的普通日本民众加深了对北京奥运会以及中国的了解。这是我们外宣工作一直追求的目标,是国务院新闻办和外文局领导周密部署、相关接待单位辛勤工作所取得的可喜成果。这种让外国人亲历亲为、顺其自然、"眼见为实"的方法,对于今后利用外力的工作不无借鉴。现将日本《读卖新闻》连载的中川健造先生的文章译载如下,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一个日本友人笔下的奥运开幕式。  相似文献   

14.
2000年6月20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秘书长王伟在瑞士洛桑向国际奥委会正式递交申请报告。报告回答了国际奥委会向申请城市提出的22个问题,陈述了关于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计划和构想,是北京市申办2008年奥运会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的第一份正式答卷。  相似文献   

15.
每届奥运会的奖牌都有牵动人心的故事,2008北京奥运会的奖牌更是格外精彩.当"金镶玉"呈现到世人眼前时,立刻就成为赞誉的焦点.但奥运奖牌--金玉良缘的最大赢家,却不是中国的企业,而是地地道道的外商--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多元化矿物及奖牌赞助商必和必拓.  相似文献   

16.
奥运回眸     
2008年8月8日晚,雄浑的脚步声响彻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巨人的脚步"沿着北京城古老的中轴线一步步迈向"鸟巢",全世界的目光跟随这些壮美的脚步开始了一场奇妙、梦幻的中华文化之旅,他们的眼前呈现的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一个年轻的中国,一个希望与全世界的朋友构建和谐家园的中国。虽然奥运会已经闭幕了,但是北京奥运会将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世界观,也改变了世界的中国观。  相似文献   

17.
王眉 《对外大传播》2008,(10):41-42
北京奥运会闭幕后,本刊记者采访了一位日本驻华记者,由于媒体的规定,该记者要求不透露他所在的媒体和他本人的姓名。《对外传播》:您所在媒体对奥运报道的情况如何?答:为了采访北京奥运会,总部一共派了几十名记者来中国,包括体育  相似文献   

18.
马术从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起就成为正式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将在香港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谈到香港协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霍震霆认为这是天时地利人和,在他看来,香港最适合也最擅长举办马术比赛。  相似文献   

19.
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 聚焦上海世博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多元文化的展示与交流"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落幕不久,世界的目光又将聚焦上海。500多天之后,在黄浦江畔,将举行世界顶级展览盛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相似文献   

20.
从1907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提出中国期望举办奥运会,已经100多年了。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百年盛景。在狂欢与激动中,我们也在思考和探索,为什么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