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旗 《华夏文化》2003,(1):32-34
《西游记》在四大古典名著中 ,较少涉及意识形态。它以故事情节连贯完整 ,想象丰富 ,突出的娱乐性 ,成为老少咸宜的优秀作品。但《西游记》不只是以情节取胜 ,它也表现出相当高的政治智慧 ,这方面的价值往往隐藏在故事情节不能完全照顾到的地方 ,容易为读者所忽视。《西游记》展示了这样一个秩序世界 :它以仙界———人间为基本格局 ,介于仙、人之间的是一个边缘地带 :妖界。仙界秩序由两部分组成 ,以“道”为主的天庭和以“佛”为主的“灵山”。从后来唐僧取经的具体过程来看 ,“佛”的法力造诣似乎要高于“道” ,但是由于“佛”以“寂灭成…  相似文献   

2.
《十面埋伏》在故事上不是《英雄》的 续集,但在商业上却是《英雄》的续写。 自其公映以来,虽奚落、骂声从未远离, 但不妨碍一波又一波的观众涌入影院,在 做好心理准备的失望中扔出60元钱。 自传出张艺谋筹拍此片的消息,关于《十面埋伏》的新闻从未间断,待观众的 好奇心被吊至最高处,这部电影赚钱最多 的时机也已成熟。导演张艺谋和制片人张 伟平对《十面埋伏》的营销运作,再次凸 显“张氏营销”商业模式的威力,成为业 界的一则新的经典营销案例。 娱乐新闻的惯常炒作对“二张”而言, 早已驾轻就熟。《十面埋伏》开拍时,被 媒体以《英雄2…  相似文献   

3.
淮茗 《寻根》2009,(5):94-97
对现在的读者来说,沈复和他的《浮生六记》应该不算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虽然还不能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文学名著那样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但喜欢它的人也是相当多的,甚至有“浮迷”之说。之所以要提到这些,是因为这本书能流传到现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4.
王薇 《世界文化》2006,(11):41-42
一、《论语》与《圣经》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之核心——仁爱《论语》和《圣经》分别是东西方文化中的两个经典文本,它们对人类文明和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中国,有“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之说,这高度概括了《论语》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西方,《圣经》是基督教的圣书,自中世纪以来,《圣经》有“惟一的书”和“书中之书”的称号,从世界文化史上看,一千多年来没有第二部书能够像它那样对西方文化产生过那么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占据中西文化中心位置的《论语》和《圣经》,他们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也有相似之处。《论语》是孔…  相似文献   

5.
《上海文化年鉴》2005,(1):128-134
图书出版概况;第9届沪港出版年会;中国图书角逐“世界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设计艺术展;“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文化中国”系列丛书在美国面市;《大辞海》法学卷、语育学卷面世。[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如果给一个美国人讲《西游记》。一开篇就是“三打白骨精”,那么他最初的感觉一定是不知所云——几年间相继接触到《幽灵的威胁》和《克隆人进攻》的中国人,其感觉基本上与此类似。虽然打着“前传”的幌子,但从时间上讲,却已经是“星战”系列的第四、第五部影片。影片中的  相似文献   

7.
鄢云辉 《寻根》2007,(2):126-127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中国人千百年来凝聚而成的姓氏文化,全部浓缩在了一部《百家姓》中。《百家姓》是中国姓氏文化的结晶,更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发展的缩影。在这部浓缩姓氏文化的精华中,“熊”姓以其曾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在南中国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令世人瞩目,叫中原诸侯为之惊叹的楚国,而厕身其中。  相似文献   

8.
高照 《华夏文化》2002,(3):20-21
周易由《易传》、《易经》组成。《易传》诞生于春秋战国。当时,诸子百家曾出现过“大放异彩”、“各领风骚”的壮丽文化奇观,从而为中国文化奠定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博大精深、影响广远的坚实底蕴。  相似文献   

9.
在不久前闭幕的第9届北京国际图书展上,伊朗驻华使馆文化处展出的《从城邦世界到世界的城市》(伊朗总统哈塔米撰写)和“波斯经典文库”等中文版图书,掀开了伊朗文化神秘、深邃的一角,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 菲尔杜西和《列王纪》 《列王纪》是“波斯经典文库”的重要组成,共分6卷。它在中国的出版,写就了一段中伊文化交流的佳话。北京大学教授张鸿年等人在伊朗有关方面的协助下,历时6年、将其直接从波斯语翻译成汉语;不久前江泽民主席在出访伊朗时,与伊朗总统哈塔米分别在文库上签字,签字图书保留在各自的国家图书馆中作永久友谊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话剧,第三版《雷雨》于“2006中国化节”期间,在日本东京四季剧团“秋”剧场上演,这部以人性为主要请批示的经典剧目,超越了语言的障碍,深深地打动日本观众。该剧由顾咸任导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社会越来越多的瞩目,除了《周易》、《孙子兵法》等西方人耳熟能详的古籍经典外,许多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西方人的喜爱;对那些善于抓住大众关注热点的西方企业界来说,“中国文化”开始成为不可忽视的商机。1996的7月,位居美国三大电话通讯公司之一的MCI公司决定,于1997年初在全美发行一套以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位国演义》人物系列为主题的纪念电话卡,画面设计将访一位杰出的中国画家绘制。找寻中国画家的工作历经数月未果,其后的某一天,一位曾在上海朵云…  相似文献   

12.
彭林 《华夏文化》2012,(2):18-20
祭祀是人类早期近乎本能的文化行为,世界各民族历史上都出现过祭祀。中国古代的祭祀,及于天神、地祗、人鬼(此为《周礼·春官·大宗伯》之说)等三大类,自成体系,祭法多样,意蕴丰富,卓具特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祭祀文化地位之高,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大视野     
《中外文化交流》2012,(9):86-96
《凤仪亭》让世界聆听川剧美 近日,中西合璧的歌剧《凤仪亭》在美国林肯中心上演。新版歌剧《凤仪亭》由中央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郭文景根据同名川剧创作,由曾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的加拿大著名电影导演Atom Egoyan执导,全剧舞美、配乐等均出自国际一线团队。剧中沈铁梅出演女主角貂婵,她用川剧高腔“搭档”京剧和现代音乐,向美国观众讲述了“吕布凤仪亭私会貂蝉”的三国故事。  相似文献   

14.
“法国文化之死”,2007年11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欧洲版)的封面以此命题。 毫无先兆,无端一支冷箭射来,不知是谁又触动美国人的哪根神经。稍稍定下心神的法国各大媒体,纷纷以《不,法国文化没有死》(费加罗报)、《法国文化真的死了吗?》(解放报)、《美国人眼中的法国衰落》(世界报)等为题回应。一场论战,乍看得人心惊胆寒,“死”与“不死”,谁来定论?美国人凭据何在?法国人又做怎样反击?细细品来,我们才看出些许端倪。  相似文献   

15.
2003年的日历刚刚翻过一页,享誉世界的白俄罗斯国家芭蕾大剧院便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北京观众奉上了那部走遍天下、盛演不衰的世界芭蕾经典《天鹅湖》。来自白俄罗斯的《天鹅湖》此前此后相继在广东、上海、湖北、北京和山东等地巡演共12场。  相似文献   

16.
美国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以在影像传播中有效建构与传播美军军人形象见长,《巴顿将军》《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等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秘密行动组》是好莱坞精心制作的一部反恐电视连续剧,讲述特种部队的故事,“1979年,国会授权组建了一支精英部队。  相似文献   

17.
近来,许多观众纷纷反映.打开电视机到处都是飞檐走壁的剑客侠女.这边是《碧血剑》、《神雕侠侣》、那边是《一代侠女》、《义薄云天》、一部接一部的武侠剧占领了荧屏的黄金时段。荧幕下,又有《射雕英雄传》等多部“金庸剧”拍摄正酣。与此同时.梁羽生的武侠名著《白发魔女》古龙的《楚留香》、《武林外史》也相继被搬上荧屏.轰动一时的电影《少林寺》也“重出江湖”再拍电视版的《少林武王》。一时间.荧屏上下“江湖”泛滥.“武侠热全面升温。  相似文献   

18.
阿陈 《世界文化》2004,(1):29-31
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钢琴家》上映后,赢得好莱坞及全球评论界和观众的认可,先后获得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搁大奖、法国电影恺撒奖,波士顿影评人协会、美国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导演,以及第7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波兰斯基从影以来,拍过包括中国观众熟悉的《苔丝》、《苦月亮》等在内的大大小小的作品27部,在国际影坛享有“罪恶大师”的盛名。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独,其中有不少是恐怖片和悬念片的经典,这源于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并与他经历中形成的独特世界观、人生观有关。童年磨难波兰斯基1933年8月8日出生于一个侨居巴黎的…  相似文献   

19.
《讲故事的人与他们的故事》 大概,没有人的成长经历不伴随着“故事”,对于与电台广播相伴成长的几代中国人来说更是如此。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单田芳的《隋唐演义》、刘兰芳的《岳飞传》、田连元的《水浒传》等脍炙人口的经典评书名篇,是电台广播中最受欢迎的评书节目。其影响之广,远胜于一般小说,而这四位评书表演艺术家如今更是家喻户晓,被并称为“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本期《传记文学》便希望以他们为核心人物,向读者讲述这些“说故事”的人自身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自话剧《茶馆》1958年首演以来,于是之、蓝天野、郑榕、英若诚等老一辈话剧表演艺术家的精彩表演,便使之成为中国话剧家喻户晓的经典。上世纪80年代后,《茶馆》相继登上德国、新加坡、法国、瑞士、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舞台。如今,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等数十位北京人艺新一代实力派演员,协力推出的新《茶馆》作为在美国举办的“中国化节”的压轴戏,赴美交流献艺,不仅是中国话剧首次登上美洲大陆,也是《茶馆》继征服欧洲观众后的又一次破冰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