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轼与鹤     
苏轼以鹤为知己,苏轼诗文中反复出现鹤这个意象,赋予鹤淡泊宁静、超脱放逸的人格品性,寄寓长生久视之悟,寄托鹤深挚之情,营造诗歌悠远的艺术之美。本文试从鹤这个意象探询苏轼的人格精神漂泊之路,领悟苏轼的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2.
    
导语鹤翔蓝天的优雅、鹤鹰激战的壮烈、救助伤鹤的浩气,一个个生动场面的描写,凸现了鹤群团结协作的精神。作者之爱鹤,不在于鹤的外形美,而主要在于鹤的性格美、灵魂美,爱鹤的平和、友爱,富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  相似文献   

3.
一、鹤文化及先唐咏鹤文学 鹤属鹤形目。除南美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鹤类中形态最美丽者为丹顶鹤.外形显著特征为朱顶露眼、雪翅修趾,形貌潇洒、飘逸脱俗,鸣中律、舞应节,古人称之为“仙人之骐骥”;国人对鹤类习惯称呼为“仙鹤”,原型也正是丹顶鹤。从这些美誉中可以看出古人对鹤的喜爱,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化中随处可见鹤的身影。更由于仙鹤高洁的形象。被人们赋予了极多的内涵,或象征君子,或表达离意,或隐喻神仙,或征兆祥富,形成了十分繁荣的鹤文学。  相似文献   

4.
<正>一、鹤文化及先唐咏鹤文学鹤属鹤形目,除南美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鹤类中形态最美丽者为丹顶鹤,外形显著特征为朱顶露眼、雪翅修趾,形貌潇洒、飘逸脱俗,鸣中律、舞应节,古人称之为"仙人之骐骥";国人对鹤类习惯称呼为"仙鹤",原型也正是丹顶鹤。从这些美誉中可以看出古人对鹤的喜爱,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化中随处可见鹤的身影。更由于仙鹤高洁的形象,被人们赋予了极多的内涵,或象征君子,或表达离意,或隐喻神仙,或征兆祥富,形成了十分  相似文献   

5.
鹤的舞蹈     
我相信自己与鹤是有缘的。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从杭州到北大荒下乡时,我报名的那个农场,就叫做鹤立河农场,隶属鹤岗市。想来在很久以前,三江平原湿地上,一定曾经自由地生活着许多许多白鹤灰鹤,那地方因鹤得名。但我到达鹤立河农场的连队时,几乎已经见不到鹤的踪影了水库边草甸深处,偶有一只白色的长脖老等,细脚独立,低头于浅水觅鱼,有人走近时,它便伸开翅膀迅速仰天起飞,单腿忽而变成两根,垂直悬挂于身后,瘦腿伶仃白羽飘飘,大有仙风道骨之态。那一刻我几乎惊呆,尔后激动不已从此固执地将此鸟认做白鹤,以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但事实上,那时候三…  相似文献   

6.
鹤赋在主题上汲取了古代鹤文化的内蕴:两汉魏晋南北朝鹤赋主要集中在羽仪之美、感恩颂德以及生命体悟三方面;唐宋鹤赋沿袭前代之外,出现高洁隐士主题;元明在因循之下增加了揭露讽刺、吊亡记异;清代鹤赋则进入全面模拟蹈袭状态,多同题之作.鹤赋主题流变过程中,有着历时性的继承与探索,对我们深入把握鹤赋文学本身的发展轨迹和弘扬传统鹤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古绝鹤乡掠影万里霜天染秋黄,苍茫大野落日凉。鹤月横空成画卷,芦风度槛入诗章。【赏析】品读王彦增先生的古绝《鹤乡掠影》,又一次走进了大野苍茫、草丰水美、仙鹤翱翔的画境。  相似文献   

8.
罗大经《鹤林玉露》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诗“兴”进行了阐说:一,提出“兴”重“观物”,且要做到“静观”与“活观”的统一;二,强调“兴”意乃“赋”、“比”之归宗,去“兴”则“赋”、“比”无所归依。上述两方面,为古典诗“兴”理论的完善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一生创作丰富,今存诗二千八百多首,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因此历来对白居易诗歌研究者颇多,但大都集中于讽喻诗和闲适诗,忽略了白居易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白居易的题咏诗。白居易的题咏诗真实的反映了他的生活情趣和价值观,通过对白居易题咏诗创作成因、题咏诗的分类及题咏诗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使我们更加的了解白居易的审美情趣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感遇诗强调"风骨"与"兴寄",在创作中主要艺术手法为"有感而寓于言"。经过陈子昂的实践,感遇诗的基本立足点和特点已确立。其后,张九龄在感遇诗的创作上继续深入,他把陈子昂感遇诗庞杂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保留其"兴寄"之体的特色,也就是感遇诗的最基本的特点和立足点。在张九龄的诗里,"比"和"兴"作为诗歌创作的两种手段的痕迹非常薄弱,可以说整篇都是"比兴"。更注重诗中有所寄托。白居易的讽喻诗是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与发展,白居易的讽喻诗与陈子昂感遇诗中的感事类一脉相承,并且白居易的咏物寓言诗,以及对比兴手法的熟练运用都充分证明了白居易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与发展。所不同的是,陈子昂的诗重在批判,而白居易则重在讽劝。  相似文献   

11.
论苏轼诗词中"鸿"与"鹤"意象的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诗词中鸿、鹤两种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前者具体化为飞鸿、孤鸿、归鸿,分别象喻了苏轼人生历程中的青年、壮年、老年阶段的生命体验,后者以"驯鹤"为主要形式,象喻了主体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反映妇女生活,提出妇女问题是白居易诗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妇女问题上,由于受时代意识的影响,以及所处阶级的限制,白诗表现出了进步与保守并存的特点。本文从分析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男性权利话语入手,通过个人诗作分析来揭示白居易的妇女观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3.
姚合是中晚唐之交颇具影响力的诗人,以“武功体”闻名。目前学者多注意其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及闲适尖作品的成就,对姚其他类型的作品则缺乏深入的探讨。姚合的反映幕府戎旅生活的作品,在姚合的诗歌中独具特色,此类作品多为胸襟抱负的直接抒写,感情浓郁而强烈,反映出姚合的爱国之情、忧国之思与济世之怀。研究姚合这类作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姚合诗歌风格发展演变的轨迹以及全面地把握姚诗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4.
根据建筑起重机的实际工况,对起重机小车行走轨道进行受力分析,运用Pro/E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并用ansys workbench进行有限元分析,最后得到起重机行走小车轨道的受力情况,对建筑起重机的设计与优化以及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维多利亚时代的宗教信仰危机的一个最大焦虑便是死亡。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言人,丁尼生将这种焦虑深深地根植在他的诗作之中,表达了自己对生与死、怀疑与信仰的深邃思考,使其大部分诗作蒙上一层悲剧色彩。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奠定了他诗歌的悲情基调,信仰危机及死亡意象构成了丁尼生诗中的主要悲情元素。  相似文献   

16.
丁芒1940年代初的诗作凝视生命与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命运,传达富有蕴蓄感与意境追求,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新时期“归来”后的歌唱,多数流于流畅与平庸,缺少独特个性的凝想与沉思。他的那些属于自己深层精神世界的体悟与歌唱,咏物抒怀中深藏诗人的人文情怀与批判锋芒,无论是创作还是平庸,都昭示一个事实:当前青年的精神匮乏正是那一代人的灵魂所拥有。  相似文献   

17.
在宋初诗坛上,晁迥可谓"一身兼三派":诗拟"白体",名列"西昆",而实开"理学体"门户。其"拟白"诗主要表现为形式上对白体的模拟,这种模拟甚至到了句句求似的地步。56诗中拟乐天诗11首,拟乐天诗句8句。  相似文献   

18.
本从查慎行咏怀诗尤其是仕宦时期的诗作入手,通过对其不同时期不同心态的分析,阐释其咏怀诗厚深婉屈的思想意蕴和化内涵,透析其艺术品格和美学风格,展示特殊时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心路及其创作对于后世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著名诗人白振华的诗向读者敞开了其作为新加坡政治家的情感世界。他以诗人的感觉,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用时而激越时而柔和、时而乐观时而哀伤的富于变化的语言,抒发着内心的深情与沉思,创造了一个爱与情的斑斓世界。他的诗歌无疑很好地诠释着他的爱与美的哲学,在他的诗中,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社会是融洽的,人与人是相爱的,白振华用他的“爱”的眼神发掘这个世界无所不在的美。白振华的诗有着睿智的哲思和生活的智慧。他以鲜活的语言和自由的形式,在随意的书写中蕴涵着朴素的哲理。  相似文献   

20.
戴复古一生飘游江海,诗鸣东南半天下。作为江湖诗派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台州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文学家,其人其诗浓缩了东南沿海及江湖文化的诸多特质:心慕手追、老而益切的归宗情结,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江湖本色,身为布衣、敢犯龙颜的民主意识,坚忍不拔、诙谐乐观的草根风格,不拘一格、博采众长的兼容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