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元培以其深厚的中西学术背景以及在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强烈焦虑和关怀中为我们构筑了中国美育现代性的第一个思想体系。感性启蒙与道德人格的建立、个体人格的培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以及从“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中透露出的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张力使得蔡元培美育现代性思想不仅凝炼了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一切优秀的文化品格、学术旨趣和实践精神,而且比较全面地映射出中国美育现代性在创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逻辑矛盾和思想症结。蔡元培美育思想成为中国美育现代性理论不可或缺的文化底本。  相似文献   

2.
作为近代市民社会催生的一种启蒙话语的美学理论,在洋务运动之后中国市民社会初现端倪的时代传入中国。美学见证了中国社会现代性工程的起步,它为中国的启蒙话语注入了自由意志和自觉意识,但同时美学在中国社会特殊语境中又发生了价值诉求、思想资源和阐释旨归等方面的分化。就理论话语的公共性而言,中国现代美学在三个维度上体现了思想能量,即:启蒙、革命、救赎。  相似文献   

3.
对20世纪现代教育发生了世界性影响的杜威教育理论,实质上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美育理论;作为具有丰富美学内涵的核心概念,"兴趣"辐射在杜威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因而也可称这种教育理论为"大美育".杜威的美育理论直接导源于卢梭,他在对卢梭美育思想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同时,还使启蒙时代的美育理想和未来憧憬,转化为现代教育的具体实践和丰硕成果.从美育的角度解读杜威,有助于中国基础教育在新世纪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本土意识、语境意识与实践意识的研究旨趣和现代性的研究角度对杜卫的《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一书进行了解读,论析了独特中国现代性景观下审美功利主义作为中国美学、美育的现代传统之维的合法性及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钟仕伦先生的新著<中国美育思想简史>紧紧围绕着"立人"目标和使命,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为历史语境,以美学、教育学及相关思想文化领域的现代性追求为知识背景,对数千年以来中国关育的思想发生与演进趋向做了纵横捭阖的历史勾勒与深入研究.本文即是以书评的形式来分析该书作者在研究中国美育思想发展态势上的学术建树和本著述的学术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6.
粱启超后期反对功利主义与科学主义人生观,倡导趣味(审美)人生观,在他那里情感是具有本体意味的,艺术则是可以使人情感"向上提絮,向内体验"的表现,而美育则是关乎人的情感趣味的本原性的教育,梁启超后期的美学思想明显具有用审美现代性来抗拒启蒙现代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是西方现代思想语境的产物。西方现代思想语境中的(启蒙)现代性构成了海德格尔的基本反思立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张力结构则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批判向度。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批判意义则在于它代表了20世纪欧陆人文主义哲学对于审美现代性问题探讨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8.
“以美育代宗教”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美育命题之一,对20世纪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命题的形成源于两种资源,即中华传统的审美主义思想和西方现代审美主义,其中,后者主要源自卢梭的美育思想。救亡的时代背景使得这一命题明显带有实用审美主义的倾向,它吸收了卢梭美育把宗教、美育以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情感,把美育的最终目的落实于社会道德的内容,但同时又带有更多的古典形态,忽视了美育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光潜在中国现代性转型的社会文化语境下构建起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开启了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之路。然而,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及特殊且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朱光潜心理美学思想的构建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聚焦于其对西方现代美学及文化思想观念的"去语境化"的机械移植,由此破坏了其思想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美学在中国现代思想启蒙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上世纪20年代前后,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引发了随后学界美学与宗教之关系的讨论。这场讨论深入到美学与新文化运动之关系,检讨了新文化运动的科学理性偏颇,探讨了美感的培育对于新文化建构的重要性,其中所欲表达的情感启蒙,构成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另一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深化文艺美学研究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文艺美学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兴"是中华古典文艺美学中最重要最具民族特色的基元性范畴,"兴"论美学是中华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文化原型,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生动的集中体现,"兴"论美学研究对于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文艺美学研究角度,以中华古典兴论美学为例,探讨如何深化文艺美学研究,实现兴论美学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而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境,延展至今,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的一个强大推动力,改变了该学科的研究格局,成为学术研究新的生长点。本文以80年代为时间限度,考察了从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到《论"20世纪中国文学"》及相关现象,阐述了在特定语境中,"现代性"与"现代化"交互使用,取代沿用甚久的"革命——阶级分析"范式,建立"现代性——启蒙话语"范式的学术进程,并且对其中一些关节点予以较为深入的阐发。  相似文献   

13.
审美主义的内涵及其在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两种路径,即感性的、主体性的审美主义和主体间性的审美主义。最后,笔者对中国现代存在审美主义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对刘小枫先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中关于中国审美主义的一些说法进行了商榷,并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启蒙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4.
审美现代性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艺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背景之一。从现代性概念的发生来看,审美现代性始终都是现代性观念的内核。因此,清理出包裹在现代启蒙进步主义之下的审美现代性概念,并把握其内在矛盾,可以为中国现代性的理论积累提供重要的价值参照。另一方面,从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现状来看,挖掘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现代性理论资源,深刻理解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对更好地把握审美现代性这一现代性话语的本质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席勒美学思想中关于崇高的论述内容丰富,这位诗化的哲学家由于钻研历史与哲学而深受康德的影响.席勒在论述中加入了个体体验从而使其崇高美学思想带有自传性,同时席勒看到了偶然性的世界、将来异化的人以及上帝的隐去,于是其崇高论就具有了现代性色彩.席勒的崇高美学思想与启蒙理性之间形成对话关系,对构建现代美学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随感录”是启蒙的产物.中国散文的审美现代性是作为启蒙的反思而产生的,中国现代散文审美性的发生首先体现在散文理论方面,并且深受西方文学艺术资源的影响.外国的Essay理论、“美的文学”理论以及古典主义理论对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美学建构产生了直接而又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由于批判哲学在"现代性"进程中的"蓄水池"地位,其启蒙向度自然也成为"现代性"的批评者的主要批评对象。但是,在其最严厉的批评者——"后现代性"的驳斥观点中,却不难发现误解的存在;并且在这些观点的出发点上,也不难发现与"现代性"的基本内涵相重合的地方。因此,"后现代性"并不构成"启蒙"或"现代性"的反例;反之,"后现代性"是对批判哲学所表征的启蒙向度的思想延续。  相似文献   

18.
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的美学研究即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美学传统滥觞于先秦两汉,提出于魏晋南北朝、拓展于唐宋元明,而更为系统地理论化于清代,赓续与创新于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之中,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中国美学理论传统."易象通于比兴"论贯通了中国古典哲学意象与诗歌审美意象,揭橥了《易》之象与《诗》之比兴之间的内在相通性."易象通于比兴"论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铸就了中国古代美学哲思与诗魂的统一,成为中华美学精神走向理论自觉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规范和建立,是在西学的影响之下产生、发展的,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给予中国现代以来的美学建设和社会启蒙以巨大的理论价值.当西方的异质资源面临本土化和中国传统,当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学科体系冲击传统的“诗文评”言说方式,内在的张力性差异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从朱光潜美学而言,从美感体验到艺术化人生、从感性直观到从形象中得解脱这一美学体系正是处在中国现代美学转型期的“风口浪尖”之上,是中西差异的典型代表.探求西方审美现代性与中国启蒙美学之间的差异,进而发掘朱光潜美学理论中的审美独立与审美超越之间的胶着和张力,将给现代美学的建设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美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并努力挖掘美育政策背后深刻的学理依据,为现代美育建设提供思想支撑。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现代性审美批判的经典之作,对美育有许多卓越深邃的认识。通过与席勒穿越两百多年的"对话",可以丰厚与拓展教育变革的美学理论视域,与国家教育政策一起实现美育变革的双轮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