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故乡》,经常被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展现了极大的文学价值与教学价值,为此,通过对《故乡》重要地位和教学价值的分析以及《故乡》主题的深化解读,探究鲁迅先生这场关于故乡的艰难“身份认同”之旅。一、《故乡》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一)《故乡》的写作背景《故乡》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小说中的“我”其实就是鲁迅先生自身的影射和写照。《故乡》创作于1921年,  相似文献   

2.
宋翠娟 《考试周刊》2010,(11):56-57
一、新课标人文性要求及鲁迅启蒙教学的意义 2005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专门编写了一个“初识鲁迅”单元,收录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及《有的人》。鲁迅教学结束了分散教学形式,首次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入到小学语文教材,这是历史性的转折。“主题单元”的设置顺应了新课标“人文性”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课标的人文性要求与鲁迅先生的“以人为本”思想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3.
鲁迅教学,是小学语文不可回避的话题。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亲近鲁迅——落地麦儿童语文课堂》(以下简称《亲近鲁迅》)一书,记载了刘发建近年“鲁迅教学”的成果,这是一本小学“鲁迅教学”的新突破,这是一本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突破,这是一本儿童语文的新突破,此书一出版,就引起了有关鲁迅研究专家的重视,钱理群称这是一项“拓荒性的实验”;周一贯称这是“为‘鲁迅教学’及教材建设填补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刊物(包括《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这一北一南两家权威)和参考书都说藤野先生是《藤野先生》的中心人物,同时又说“全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不但自相矛盾,而且不符合文章实际,不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既然《藤野先生》“全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中心人物怎么会是藤野先生? 是鲁迅从属于藤野,还是藤野从属于鲁迅?答案是后者。更明白地说,对藤野先生的态度是表现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一个方面。鲁迅之所以特别敬重、特别怀念,并且以他来激励自己,就因为他“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军国主义的日本,在歧视中国的氛围里,唯独他没有民族偏见,希望中国强盛起来。尽管鲁迅如此敬重藤野先生,但还是不到毕业,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为的是要从事文学救国。时事电影的放映是鲁迅作出如此重大抉择的直接原因。在这一点上,藤野先生的作用远远不及电影里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教学预设1.感受“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个小故事,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2.整合文本,在反复的感悟和融情的想象中,发展语言。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的共鸣。教学主线跨越时空整合文本,将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经删改的语句融合对照参读,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巴金的泪”情感主线,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点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  相似文献   

6.
任教仁 《小学语文》2007,(12):29-29
近日,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领导小组发布了《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公示名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类图书《现代教学论》与光盘《鲁迅笔下人物》《盛世钟韵》榜上有名,分别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与音像电子网络奖。《现代教学论》(共三卷)为“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与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主编为裴娣娜,副主编为杨小微、熊小川。  相似文献   

7.
在很多的《教学参考资料》里,都将鲁迅《故乡》(初中语文第三册)的思想教育目的写作“使学生认识旧中国农村日趋破产,农民生活日盖贫困的社会根源,理解鲁迅先生通过‘我’所表达的憎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希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感情”、“理解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感情”。但是,这些  相似文献   

8.
赵吉文 《课外阅读》2011,(10):319-319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曾经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孔乙己》、《社戏》、《故乡》、《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祝福》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及初中学生实际,要学好鲁迅的文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因教时的限制,需抓要义,才有收效。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巧妙切入,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教学鲁迅的《鲁迅自传》,本人从“转折”入手,展开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鲁迅自传》,呈现了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  相似文献   

10.
读了邢孔荣同志发表在《青海湖》一九八五年八月号的《论鲁迅的创作生涯》(以下简称“邢文”),毋庸讳言,很难苟同。邢文对鲁迅一生创作生涯的总结是:“失败的历史小说”,“非文学创作的《朝花夕拾》,”“生涩的译作”,“隐晦艰涩”的《野草》”,“表明鲁迅艺术创造力衰退”的杂文。作为现代文学奠基作的《狂人日记》,邢文认为是“模仿之作”。蜚声中外的《阿 Q 正传》,邢文又说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在邢文看来,鲁迅只有《孔乙已》、《故乡》等三五篇屈指可数的佳构。其它,则都“艺术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11.
“诚望杰构于来哲也”──鲁迅论《中国小说史略》钟扬一、“此稿虽专史,亦粗略也”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它问世之初,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胡适除了在他的小说考证中多次借重鲁迅的成果(当然,鲁迅在《史略》中...  相似文献   

12.
也谈鲁迅的"骂人"及"施鲁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鲁之争》的作者,重提1933年鲁迅与施蛰存关于《庄子》和《文选》的争论,以为鲁迅对施蛰存进行“人格攻击”,致使后者受到“极大的伤害”,还说鲁迅有“骂人的习惯”,“骂,是‘鲁粹’之一”等等。论文驳斥了《施鲁之争》作者的种种观点,并回击了其对鲁迅的轻薄、诋毁与辱骂,认为当年“施鲁之争”这一公案,是关乎“五四”开创的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的原则问题,决不是文人之间的“私怨”和毫无意义的“吵架”。  相似文献   

13.
1921年,继《故乡》后,鲁迅创作了《阿Q正传》,把对《新青年》的“政治”与“中国的人生”的“路”的思考,转向了对“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的描写。“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究竟处于什么状态,它联系着鲁迅改造“愚弱”国民精神最缺乏“诚”的价值取向,也与鲁迅对民国共和危机渊源的思考密切相关,隐含地呼应着《新青年》的“政治”。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与中国学生语文作业和考试之比较以鲁迅︽祝福︾为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谢世涯新加坡初级学院和中国大陆高级中学的教科书里,都编选了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不过,中国是把《祝福》作为“语文”教材,新加坡则把它作为“文学”教材。由于“语文科”...  相似文献   

15.
<正> 毛泽东晚年说“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不仅在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分析上,而且在文艺思想上,都可作如是观。鲁迅逝世后不久,毛泽东就在《论鲁迅》、《新民主主义论》等讲演和文章中对鲁迅作出全面、深刻的历史评价;后来又向全党推荐鲁迅著作《答北斗杂志社问》,作为延安整风中“反对党八股”的学习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并解决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发展的方向、路线等重大原则问题,《讲话》还总结了“五四”以来中国文艺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大量吸收并深化发展了鲁迅的文艺思想。本文从文艺的服务对象、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个人与群众的关系等方面,探索《讲话》与鲁迅文艺思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有“生长在可为中国模范的名城里的杨荫榆女士和陈西滢先生,真是洪福齐天”一段文字。《鲁迅全集》(1981年版)注:“模范的名城”指无锡。陈西滢在《现代评论》发表的《闲话》中说,“无锡是中国的模范县”。鲁迅后来写的散文《无常》中又有如下文字:“凡有一处地方,如果出了文士学者或名流,他将笔头一扭,就很容易变成‘模范县’。”《全集》注又说:这是对陈西滢的讽刺。陈是  相似文献   

17.
此文是对笔者以《示众》为契机摄取到的关于《呐喊》、《彷徨》一种意义结构的补充论证,笔者认为,在“沉默鲁迅”的《怀旧》以及日记(1912年至1917年)中同样可以看到在《示众》和《呐喊》、《彷徨》的其他作品中存在的一种意义结构,即《呐喊》、《彷徨》富于层次地呈现着鲁迅审视下的20世纪中国现实——一个“生民苦难—社会黑暗—生命虚无”的世界。笔者认为鲁迅的这一思想建构虽则显露在他1918年后的文本中,但却生成于鲁迅的“沉默”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二八年初,黎锦明在《论体裁描写与中国新文艺》一文中称鲁迅为“stylist”,但是黎锦明以及旧版《鲁迅全集》将“stylist”译作“体裁家”,其意义不甚明确。新版《鲁迅全集》译成“文体家”,意义就明白清楚了。所谓“文体家”,指的是讲究文体或具有个人文学风格的作家。  相似文献   

19.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释疑陕西/史世辉最早提出“费厄泼赖”的是林语堂吗?在中国,若提起鲁迅“痛打落水狗”的战斗精神,人们会自然想到林语堂,因为林语堂是鲁迅著名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直接鞭笞的对象。高中语文第四册《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注...  相似文献   

20.
名家寄语     
《快乐阅读》2012,(17):2
刘运峰,1963年出生,河北省束鹿县(今辛集市)人。毕业于南开大学,法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传播学系主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出版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编著有《鲁迅佚文全集》、《鲁迅序跋集》、《鲁迅自选集》(校注)、《鲁迅先生纪念集》、《鲁迅全集补遗》、《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孙伯翔谈艺录》、《芸斋小说》、《书林独语》、《文房清玩--笺纸》、《鲁迅著作考辨》、《中国书法全集》(10、11)、《藏书--因鲁迅而展开》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