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自然的独立性、先在性、内部规律性的阐述,揭示了自然是人类存在的前提,得出实践是人与自然的纽带,只有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和解才能最终达成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本文通过整理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涵,探究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助力实现生态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消费异化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批判的重要视角,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解读,将这一理论与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对消费异化理论进行合理性与局限性分析,最终实现没有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3.
预防职务犯罪历来是司法实践探讨的课题。本文从预防职务犯罪对维护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和谐,维护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等方面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力图抛砖引玉,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主客二分”促进了西方近代科技与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也带来了科技与主体性的片面发展 ,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给人带来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高远境界 ,但不利于科技进步和主体性的高扬。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理论为指导 ,超越“主客二分” ,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目前人与自然和谐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该文从分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状入手,从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等方面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和谐取决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程度,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其核心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的传统道德观是能够融合在一起的。中国的传统道德强调的是坚持人道主义,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能够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从更加理性的角度去分析道德,去规范人们的道德品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的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的发展,摆脱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基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维视角,从道生万物、自然无为和清静无为三方面内容入手.透视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的哲学内涵。人与自然是同根同源、和谐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坚持因顺自然、积极事功的思想和少私寡欲、功约事省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生态伦理学讨论的热点话题。基于此在回顾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的基础上,从生态伦理学视角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辩式思考。提出人与自然是相互改造的关系,人对自然的认识随着对世界的改造逐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对立观的否定,习近平总书记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与发展,其蕴含的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特别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其重要的历史渊源就是先秦的和谐观,即认同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和谐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生态危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现状出发,论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明确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其目的就在于调节人的行为,改变危害环境的盲目、短视的人类活动,以求缓解生态危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消除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种种社会不公平,最终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背景下构建体育生态环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没有生态和谐就没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没有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因此,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就必须学会仁爱生命,加强体育健康教育,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3.
围绕生态美学开展翻译一直是翻译工作者关注的课题,文章以生态美学理论为指导,探讨印第安文学史翻译中展现出的语言结构形态美和文化意象美,揭示美国印第安人敬畏土地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思想,期望能为生态美学的研究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和谐:生产力内涵的生态诠释与双赢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克思、恩格斯赋予了生产力内涵以生态学意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传统生产力内涵凸显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生态文明诠释的生产力不仅是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能力。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要通过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的对策措施,实现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需要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 ;需要反思人类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 ,自律自控自身的非理性需求 ;需要运用技术政策等综合手段维护、扩展、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保持自然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人通过劳动实现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进而满足生存繁衍的需求;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代谢,成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本源。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建立生态文明,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宏图。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如何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自然环境恶化、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荣?这是当前人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陈寿朋先生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守护者,为我们解答了这一难题。可以说《草原文化的生态魂》既是一部热爱自然、崇尚自然、赞美自然、教育人类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如何防止自然环境恶化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部宣传生态道德教育的巨著。  相似文献   

20.
一、创建和谐校园的本质意义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学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过程中,学校作为文化机关应该率先垂范。在校园中,应该本着关爱为先,表扬为主,实施“以人为本、以德育人”方略。让教师和学生在关怀温馨和谐的环境中,一起成长。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和谐的环境,赞扬正面的说话,以身作则的良好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