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大多数学者认为异地高考政策更加有利于家庭条件较好的随迁子女,少数学者则认为该政策能有效保障农村随迁子女的教育权益,但已有文献仍缺乏关于异地高考政策对两类流动人口高等教育机会影响差异的比较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异地高考政策对城乡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并探究了该政策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异地高考政策对农村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城镇随迁子女,且这种效应仅在高政策门槛地区存在,低门槛地区不存在。从政策的调节作用来看,异地高考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村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意愿,且对农村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作用要显著高于农村留守子女。同时,异地高考政策可显著降低农村随迁子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为此,各地方政府应坚持并完善异地高考政策,充分发挥该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杠杆作用;流入地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本地高中教育服务能力;中央政府要进一步推进、完善高考录取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包含了教育目的观、教育内容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观、教育与环境观、教师观、教育方法观、教育评价观等内容。在今天高考改革过程中,他的教育思想对我有重大启示价值,启迪着从高考改革的价值观、高考改革目标、高考改革的内容、高考改革的信息化、高考改革的理论研究等方面去研究如何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高考作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一项活动,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引发了一系列被称做"高考现象"的社会现象。"高考现象"的出现表明高考已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情,而且已经变成整个社会的事情。"高考现象"出现的背后有种种原因,但学历社会的现实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将"高考现象"放入学历社会的背景下考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4.
Many studies have examined whether children’s gender influences their educational attainment. However, there are limited studies on both the impact of parents’ education on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gender gap in rural 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parents’ education o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in rural China using comprehensive rural household data. We find that the educational gender gap in rural China has been decreasing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Moreover, the educational gender gap decreases as parents’ education increases. Parents’ initi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arrowing the educational gender gap.  相似文献   

5.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资源的占有上处于不平等地位,教育水平与全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高考录取时,国家给予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投档的优惠,是对少数民族考生不平等地位的一种补偿,是国家从少数民族群体的利益出发来调节和处理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体现了一种作为公平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6.
异地高考是从教育起点上解决务工随迁子女升学考试、促进教育起始公平的政策.文章从教育公平视角分析现行异地高考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困境:本地考生与异地考生利益冲突致新的教育不公,诱导隐患中的“高考移民”现象爆发,引发寻租、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通过促进政策内容设计的科学化、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与管理、改革名户籍制及分省配额制完善异地高考政策.  相似文献   

7.
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素养,对完善家庭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描述统计和结构方程的方法得出,目前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处在较低水平;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与子女教育获得呈显著正相关;课外补习在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与学生成绩间起中介作用;课外补习在中考政策了解度的中介效应高于高考政策和“双一流”政策。政府应从完善教育政策宣传路径,提升家长教育政策了解度;引导家长合理参与补习教育,制定低产阶层参与补习的帮扶机制;优化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加快推动考试改革等方面提升家长教育政策认知度及教育获得感。  相似文献   

8.
统一高考制度是与统一教育制度、统一社会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制度)同时产生的一种招生制度。其"唯分数"及早期的"重家庭成分"倾向,与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教育的宗旨存在着深刻的隔膜,该制度在精神主旨和思想方法上的行政性取向,使其缺乏教育理性方面的合法性,呈现出权宜性特征。其在现实活动中导致的功利化和工具化现象,只是体现了社会公平的意义,而缺乏弘扬教育理性的意义,难以促进教育的实质性进步,应该进行彻底改革。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考制度经历了数次变革与调整,每一阶段的高考制度既是当下时代发展的产物,又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家教育事业价值判断的战略选择。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治教兴学史,党领导下的高考制度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新中国成立前体现以效率为目标、采取集中管控手段的政治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体现以公平为杠杆、形成统一招生模式的经济价值取向,21世纪以来体现以发展为中心、探索多元招生方式的教育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考制度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从关注工具价值到重视本体价值、从关注重点部分到重视整体布局、从关注群体发展到重视个体差异的演进逻辑,启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要抓牢为党育人、为国选才的基本方向,在坚持统一高考的前提下探索多元化招生方式,破解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发挥高考制度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江霞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0):138-140,148
"泛智论"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主要思想之一,其内涵在于不同政治经济地位的人们在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都公平,目前,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异地高考"的正常推广,现以"泛智论"为理论基础,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分析教育公平与"异地高考"的关系,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探索出解决问题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统一考试在高校自主招生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我国高校招生体系中,完全由高校自主考试录取者仅占少数,统一考试录取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高考的特殊功能、现有自主招生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基本国情决定的。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需要依法行使招生自主权,兼顾招生选拔的教育效率与经济成本,坚持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原则,协调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与自主选拔的关系。高考作为测量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手段,能够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依据,在维护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节约招生成本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核心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毛泽东为劳动人民争取了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邓小平通过恢复高考制度重建了社会公平与正义。江泽民积极发展全民教育,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胡锦涛主张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高考竞争的本质与现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考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在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高考竞争日趋激烈、高考科目多与考生负担重、追求高考升学率等问题,本质和根源并不在高考,高考只是使一些问题突显出来而已。高考并非万恶之源,而是各种教育及社会矛盾的集合点。没有高考,这些矛盾和问题多数还照样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透过现象看本质,高考制度虽有不少局限,也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但它能公正客观地选拔人才,对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而言还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4.
Gender gaps in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postsecondary enrollment are well studied, but few scholars have investigated the extent to which students realize or fail to realize their expectations. Even fewer have examined how the likelihood of realizing one’s expectations may differ for men and women. Using 35 years of data,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ole race, social class, and significant others’ influences have played in realizing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how these relationships have differed for men and women. It also investigates how group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gap between the proportion of men and proportion of women who have realized their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via college enrollment. Results show trends in realized expectations by gender over time. Group gender differences explain little of past gaps but returns on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differ by gender, which has been a key explanatory factor for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realizing their expectations.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relative to policy and program initiativ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有机整体,人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需求,但不同发展阶段教育之间应保持相对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保持中学与大学教育的有机衔接与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中学与大学教育存在脱节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学与大学教育在办学理念上存在脱节,中学教育理念缺乏对大学教育的关照;二是未能建立起中学与大学教育有机衔接与融合的课程体系;三是我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导致中学与大学教育缺乏有机互动。这些问题导致难以满足新时期我国对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不利于中学与大学教育的有机互动与良性发展。在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与融合方面,英国无论从中学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还是大学招生考试科目设置等方面都有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6.
高考制度在我国长期被视为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和尺度,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考本身虽然具有相对的公平性,但究其本质,它毕竟只是一种普通的人才选拔制度,在日趋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它并不具有保障社会公平的责任和能力。目前我国高考改革领域出现的众多问题和阻碍,正是由于高考被赋予了太多它本身不该也不能承担的社会责任所致。因此,让高考回归"教育本性",才是目前高考改革的理性目标。  相似文献   

17.
应试教育是在转型社会里,由高考所衍生出的一种教育现象。深入研究和探讨应试教育产生依存的条件和背景,对有效消除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完善高考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考新政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新政前后高中生的科学教育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导致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被强化还是被弱化?这些问题亟须探讨。研究建构科学素养理论框架,编制高信度效度的高中生科学素养测试卷,结合访谈,采用纵向调查设计,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三个维度调查北京市和山东省一流、较好、一般三层次高中参加老高考的2016级和参加新高考的2017级学生。研究发现:与新政前相比,高考新政后两省市高中生科学素养整体水平下降,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下降最为明显,此系两省市新老高考方案对科学科目要求差别较大造成;不同层次高中科学素养变化程度不同,一流层次学校高中生变化较小,一般层次学校下降幅度较大,此系不同层次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及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异造成;新政带来的积极变化是男女生选考文理科的界限被打破,科学素养差距显著缩小,但所付出的代价是男生比女生科学素养降低幅度更大,其原因并非女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所致;随着两省市首批考生新高考的结束,“选科博弈”或将加剧,上海市和浙江省遇到的困境或许会重现,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可能被进一步弱化。据此,研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清末学海堂在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课内容和方式以及专科肄业生制度四个方面体现了其不以科举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而仅把科举作为向国家输送人才的手段。学海堂与科举的关系对于如何处理教育与高考关系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职教高考”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通过实现教育机会公平,保障职业院校学生平等享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通过实现社会身份公平,确立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人才类型的成长路径和独立地位;通过实现符号权力公平,提升工作本位知识及其语言表征系统在权力场域中的地位。但是,在试点过程中,“职教高考”出现了一些激化不公的隐忧,体现在考试内容设计、过程实施和录取方式三个方面,即如何选择和设计公平有效的考试内容、如何确保考试实施的严肃性与公平性、如何制订和平衡不同类型的录取方式。弥合这一分歧的关键在于以考试研究为抓手,强化“职教高考”内容的科学性;以技能评价为突破,推动“职教高考”评价的标准化;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彰显“职教高考”实施的公平性;以强势监管为保障,突出“职教高考”管理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