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习惯把“原来”写做“元来”,意思一样,笔画省去不少。不过既然意思一样,“元来”写法又不多见,为加强规范,国家语委2001年《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规定写“原来”不写“元来”。其实明代以前一直是写“元来”的。这有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为证。到元末,在朱元璋割据的地区已经开始以“原”代“元”,将“吴元年、洪武元年”的“元”一律作“原”。这件事最早的记录见于明万历年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和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十四》。以“原”代“元”其实也是一种避讳,是出于对元政权的仇视。避讳有两种。据《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2.
《示儿》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第十册中的一首古诗,其中有一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课本对“元”的解释是:“元”同“原”。很多学生提出:为什么“元”同“原”,为什么不能写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带着这个问题,我和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古代的“元”和“原”字是泾渭分明的:“原”字只有“宽广、平坦的地方”之意,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平原、高原之类;而“元”字包含“最初、第一个、最早”等义项,如元旦等。到什么时候有了变化了呢?据载朱元璋刚刚当皇帝时,元朝在北方还有残余势力。他在批阅奏折时,每次看到“元来”的字样,就大…  相似文献   

3.
对于《陈涉世家》中“与皆来会计事”一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北大中文系《古代汉语》、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都翻译为“一起来集会议事”。“皆”指“一起”,那么“与”是什么意思?对此,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略而不提,《古代汉语》认为“与’’迢‘举”,是全部的意思。对于此类注释,汪义华先生提出质疑。他认为“与皆来会计事”是“皆来与(之)会计事”的非常规词序省略句。窃以为将“与”看作介词是合理的,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之。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表示现代汉语代词“我”的文言词有“吾”、“余”,“予”等,这几个词有时在一篇文言文中同时出现。如《黄生借书说》中:“吾不得而见之矣”,“余幼好书”,“今黄生贫类予。”又如《捕蛇者说》:“余闻而愈悲。”“吾尝疑乎是。”请问:出现这种现象,是作者信手拈来呢,还是“吾”、“余”、“予”等同表示“我”的文言词还有意义或语气或用法方面的微妙差别呢?  相似文献   

5.
根据“元来”一词的使用情况,判定《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初,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明初除了官刻本多讳“元来”为“原来”以外,其他刻本仍有很多使用“元来”,由刻本中是否出现“原来”一词,大致可以推断该书是否为明代以前的刻本,而无法推断该书是刻印于明初还是明中后期,更无法推断其成书的年代.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原著使用的应当是“元来”,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之所以将“元来”全改成“原来”,主要是因为它是官刻本,认为有避讳之必要.  相似文献   

6.
说“何有”     
《论语》里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两句结构极为相似的话: (A)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B)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 哉?”(《子罕》)这两句话中都有“何有于我哉?”。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译文之后还有注解,大意是:如果把“何有”看作“不难之词”,那么,“何有于我哉”便应该译成“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全文由自谦之词变为自述之词了。  相似文献   

7.
道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这个词出现较早。《周礼·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古代表示“道路”的词常见的有: 《说文》:“道,所行道也。”徐承庆注:“道,人所行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本义是道路。《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  相似文献   

8.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首句“沛公军霸上”。课本注 :“[沛公 ]刘邦 ,起兵于沛 (现在江苏省沛县 ) ,号称沛公。”说沛公是刘邦 ,他“起兵于沛” ,于是“号称沛公”。这些都是史有明证 ,自然是不容置疑的。但还是有使人生疑之处 :刘邦“起兵于沛” ,为何不像陈涉一样称“王” ,而称“公”呢 ?这“公”是指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呢 ,还是指别的职位 ?看来有必要补释一下。《史记·高祖本纪》云 :“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 ,开城门迎刘季 ,……乃立季为沛公。”裴马因《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 :“旧楚僭称王 ,其县宰为公。陈涉为楚王 ,沛公起应涉 ,故从楚制 ,…  相似文献   

10.
卫青 《语文知识》2003,(12):30-31
《现代汉语词典》对“三长两短”的解释是:“指意外的灾祸、事故,特指人的死亡。”这个意义是怎么来的呢? 《全金元词》收有无名氏《蓦山溪》词:“不如归去,作个清闲汉。著甚来由,惹别人,三长两短。”本义是指说长道短,议论是非,后来意义发生了改变,其原因与古老的棺葬习俗和人们的避讳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札荅札荅,蒙古语,在最早的蒙古族文献《元朝秘史》中已有载录。1201年,成吉思汗联合王罕同札木合打仗,两军相遇,会战于阔亦田地方。《元朝秘史》第143节写道:“布阵间,札木合军内不亦鲁黑罕、忽都合两人有术能致风雨,欲顺风雨击成吉思军。不意风雨逆回,天地暗晦,札木合军不能进,皆坠涧中。扎木合等共说:天不护祐,所以如此。军遂大溃。”在这段叙述中,蒙文原文三次出现“札荅”这个词,旁译分别为“能致风雨的事”、“致风雨”、“风雨”;还出现一次“札荅剌浑(?)”,旁译“致风雨的事”。“札荅剌浑”是由名词、“札荅”派生的复数形动词。在这里,“札荅”具有一种明确的词义。一些蒙古语辞典把“礼荅”释为雨天、恶劣气候、魔法、妖术等,当源于此。  相似文献   

12.
漫话“一”     
张雁 《语文知识》2002,(10):13-13
“一”是汉字中最简单的字,却有十余种解法。 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一”是最小的自然数,是“数之始”。“一”有“纯一不杂”之意,如《管子·水地》:“故水一则人心正。”尹知章注: “一,谓不杂。”“一”作“全”“满”解,如李煜《清平乐》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当“一概”“都”讲,如《荀子·劝学》:“一可以为法则。”而《孙子·谋攻》里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中的“一胜一负”,只有理解为“或胜或负”才是准确的。杜甫《石壕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阅读或教学中,有时会碰到古人用古称现象。例如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袁有守多惠政”。句中“袁有守”很容易使人误解。实际上只要掌握古代行政区划和古代职官的一些基本常识,就会知道:句中的“袁”是袁州路,为元朝行政区划名称,当时路的长官是总管而非“守”。唐以后从未设置郡级行政区划,也就没有“郡守”之官职,那么为何明人笔下会出现“守”呢?原来元朝的路级行政区划与唐以前的郡级行政区划相当,郡的长  相似文献   

14.
问题觧答     
問:秦末农民起义时,“伐无道,诛暴秦”是誰講的話?为什么说这是起义的口号? 答:“伐无道,誅暴秦”这句話載于《史記·陈涉世家》。原文是这样的:“(陈涉)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計事,三老、豪杰皆曰:‘将軍身被坚执銳,伐无道,誅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相似文献   

15.
徐旻 《现代语文》2008,(10):41-42
“于是”、“以为”在现代汉语里是两个常用的双音节词。“于是”是一个“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大家一鼓励,我~恢复了信心。也说于是乎。”(《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以为”是个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就是“认为:不~然|不~苦,反~乐|这部电影我~很有教育意义|我~是谁呢,原来是你。”(《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二册《劝学》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这两句中的“至”和“致”都译成“达到”,且所支配对象相同,那为什么不只用其中的一个呢?二者有什么区别?原来,“至”,《说文解字》作“”,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是到达目的地的通用词,它表示主语指称的事物的到达或到达何处。如《劝学》中“风至苕折,卵破子  相似文献   

17.
《陈涉世家》是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基本篇目之一,但是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对以下三个地方的注释似乎都不尽如人意,特提出与大家商榷。一、怎样理解“与皆来会计事”起义军占领陈县后,陈胜为了扩大声势, 也为了使个人实现“鸿鹄之志”名正言顺,便“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人教版、苏教版教材对“与皆来会计事”的注释基本一  相似文献   

18.
王炜 《湖南教育》2005,(23):36-37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呢?认知——思索中获得案例《:雨中》(小学语文浙教版第七册)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你们读懂了哪些词或有哪些疑惑?生:我认为“冒出”这个词用得不妥,应该用“露出”。生:(举手)不同意!我认为“冒出”这词用得妙,它表示姑娘箩筐里装的苹果很多,高高耸起;而“露出”的苹果没“冒出”…  相似文献   

19.
崔建文 《文教资料》2006,(1):184-185
“丈夫”这个词,今天常用来表示女方的配偶。这个意义在古代就有,那么,其含义从古到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是词义的扩大、缩小还是转移呢?这将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丈夫”在古代有如下含义:①妻称夫为丈夫。《水浒传》第十七回:“只见老婆问道:‘丈夫,你如何今日这般嘴脸?’”《太平广记》卷三零六引《河东记·卢佩》:“母曰:‘老妇将死之骨为天师再生,未知何階上答全德?’妇人曰:‘但不弃细微,许奉九郎巾櫛,常得在太夫人左右则可,安敢论功乎。’母曰:‘佩犹愿以身为天师奴,今反得为丈夫有何不可。’”杨朔《潼关之夜》:“她的丈夫几次激…  相似文献   

20.
《小站》中有这样一句描述:“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蜜蜂的歌舞和小站的宁静相映成趣,富有诗情画意。“点缀”一词如缕缕情丝联系其间,牵动全篇。如何使学生对这个词的感情色彩有敏锐、丰富的感受呢? 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运用字典,懂得“点缀”的本义是装饰或衬托得更美好。然后,启发学生把词放进原句里加以理解。师:“在这一句中是讲什么‘点缀’着什么?”一学生答:“蜜蜂嗡嗡地飞舞点缀着宁静的小站。”显然,对这种复述性的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