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就是那一只蟋蟀》一诗中,流沙河暗引了宋代姜《齐天乐·蟋蟀》中的“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句。课本只对“呼灯篱落”一语作了出处的简注,句意作何解,需寻波探源,作进一步查阅、研究。《齐天乐·蟋蟀》是姜黎与友朋聚会,‘们屋壁间蟋蟀有声”“仰见秋月,顿起幽思”而即席吟咏,为后人留下的内涵丰富、“托寄遥深”(郑文体《负暄杂动)的词。视录于此: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裴回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  相似文献   

2.
易喜平 《语文知识》2000,(8):45-45,26
《就是那一只蟋蟀》(见高中《语文》第四册,流沙河作)一文的课后习题问,文中的蟋蟀有何寓意?《教学参考书》回答说:“蟋蟀不仅是客观自然中的物体,更深的寓意是反映我们民族共同的心理心态,反映我们中国人共同的血缘和共同的文化。”我们的不少教者对此照本宣科,在具体分析诗句时却屡陷困窘。共同的心理,共同的血缘和文化就是蟋蟀的寓意吗?对这个含糊的答案,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3.
蟋蟀声声     
丁超 《老年教育》2008,(9):44-44
九月返乡,住在童年的老屋里。听到那久违的蟋蟀鸣唱,不禁想起了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童年,我是一个捉蟋蟀、斗蟋蟀的能手、彻头彻尾的“蟋蟀迷”。参军后,秋日里行军宿营的时候,偶尔听到蟋蟀鸣叫声,心头总会激动一阵,那种抹不去的“蟋蟀情结”,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少有了。  相似文献   

4.
诗意蟋蟀鸣     
王会华 《山东教育》2013,(12):62-62
蟋蟀,又名“促织”.俗称“蛐蛐”,曾经是无数骚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蟋蟀入诗最早见于《诗经》,其中有“季夏之月,蟋蟑居壁”“处暑蛩鸣”“立冬蟋蟀入室”等诗句。《豳风·七月》对蟋蟀的记述更为详细:“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相似文献   

5.
顾言 《文教资料》2012,(26):138-140
《蟋蟀》为《诗经·唐风》之首,历代对于其主旨的大致有六类观点。理清本诗主旨不仅对理解这一首诗有帮助,对把握整个《唐风》也是不无裨益的。综合考察诗文本身和其产生的文化背景,《蟋蟀》大致应为晋国士大夫相警戒之作,表达了及时行乐又不忘节制的思想。这也反映了《唐风》所独有的思深忧远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蟋蟀的住宅》一文结构紧凑、语言生动,具体形象地写出出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怎样建筑住宅。教学中若能抓住课文中关键的三句一词,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梳理了前人对《诗经?唐风?蟋蟀》诗旨的解说,对刺晋僖公、相互警戒、感时说等说法,逐一加以考辨,指出此诗所体现出的是联类而及的人生感悟,显示出作者张弛有度的生活态度和忧深思远的思想境界。在此基础上,将清华简《蟋蟀》与《诗经?唐风?蟋蟀》作了比较,得出前者为源,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屡经润饰而成。并指出简本《蟋蟀》原本为流传于民间的具有唐地地方色彩的乐歌,周武王伐耆(黎)得胜凯旋,在饮至典礼上周公吟咏此诗,借以告诫王及臣僚胜固可喜,然前路维艰,不可沉迷于享乐之中。唐风初形成于唐地,后唐并入晋,唐风犹存。《诗经》编辑者将其归为《唐风》自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8.
余萍 《江西教育》2007,(7):13-13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 【教学导入】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蟋蟀的住宅》。“熟悉”的“悉”字加“虫”字旁,就是“蟋”;“率领”的“率”字加“虫”字旁,就是“蟀”。[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乔治·凡尔登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代广场的蟋蟀》,实在是一本好书。这是一个有关蟋蟀、老鼠、猫之间友谊的故事,一个有关各种生命之问爱和关怀的故事,一个发自大自然、涤荡心弦的音乐之声的故事。我带着孩子们一边读书,一边走进了纽约市的时代广场,聆听那只叫做柴斯特的蟋蟀的吟唱,感受亨利猫、塔克老鼠与柴斯特的友情,领略作家赛尔登创造的那一片温情天地。  相似文献   

10.
一只蟋蟀能牵动一个世界,能关乎上至抚军,下至百姓、孩子的命运,能烛照出一个个被时代扭曲的灵魂。蟋蟀能让人贫,让人死;蟋蟀能让人生,让人贵。“蟋蟀”只是道具,在围绕“蟋蟀”展开的滑稽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读书人的悲哀、父性的缺失、人性的扭曲、社会的不公。  相似文献   

11.
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示范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蟋蟀的住宅》。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我教过数次了.以往我都采用常规教法——品析语言文字,解渎蟋蟀住宅的特点来体会蟋蟀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也不乏精彩之处,但总觉得这样一成不变地教下去,不免给人以单调感。于是,我做了一次尝试,另辟蹊径试教《蟋蟀的住宅》。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2.过程与方法: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句子"蟋蟀的住宅的确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学习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观察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3.
捉蟋蟀     
“快点来呀!这儿有!”一到下课,只要有人在草丛里喊一声,马上就有大堆“蟋蟀迷”蜂拥而至,把偌大个草丛围得水泄不通。  相似文献   

14.
《蟋蟀的住宅》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文主要介绍了蟋蟀巢穴和挖掘巢穴方面的知识 ,生动而有条理地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 ,说明了蟋蟀建造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从而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一、课前准备收集有关蟋蟀的图片、资料。二、以读为主 ,读中探究1.自主读书引言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动物住宅的文章 ,你们想了解是什么住宅吗 ?教师板书课题。请大家用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老师有两个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似文献   

15.
《蟋蟀的住宅》一文是19世纪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所著。作者通过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及用它柔弱的工具怎样建造住宅,借以赞扬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自食其力,热爱劳动的品质。文中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文章描绘得具体、形象、生动。拟人 1.蟋蟀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主人有的是时间。句中的“专家”、“主人”是把蟋蟀比作人。2.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蟋蟀就在这  相似文献   

16.
当代诗人流沙河先生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以下简称《蟋》)可以看作是与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蟋蟀吟》的唱和之作。全诗生动活泼、流畅自然,宛如行云流水,却又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对于这首诗的主题,课本〔自读提示〕第①自然段这样说:“……用蟋蟀的呜叫为主旋律,谱成一曲思乡之歌。”第③自然段又这样说:“……充分渲染和强调了怀乡的主题。”不难看出,课本将《蟋》的主题视为“思乡”。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其一,“思乡”,顾名思义,客在外而思故乡。而这首诗  相似文献   

17.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师 :(拿出放大的蟋蟀图片)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生 :蟋蟀。师 :“蟋蟀”两字怎么写?老师忘了 ,谁帮老师一下?学生说字形 ,老师板书“蟋蟀” ,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2.师 :小家伙虽小 ,但人缘特好 ,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 ,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板书 :“建住宅”二、初读课文 ,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 ,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 ,用“———”画出有关句子。2.讨论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三、变换角色 ,再读课文。1.…  相似文献   

18.
蟋蟀.亦称作“促织”“趋织”“蛩”“吟蛩”“秋蛩”等.俗名为“蛐蛐儿”。蟋蟀鸣声多样:或高亢,或低沉;或激烈,或舒缓;或愉悦,或凄凉……不一而足。蟋蟀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入诗,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如《诗经·唐风》中的《蟋蟀》诗有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诗经·豳风》中的《七月》诗有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相似文献   

19.
M·路易·达美是法国19世纪的一位抒情诗人,生平不详。他这首抒情诗《蟋蟀》(翻译成汉文时被译成了散文形式,但仍能感受到浓浓的诗意。)成功地模仿了拉封丹的寓言形式,让家庭的温馨重新浮现在法国诗歌海面上,引人驻足观看、深思。1857年,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  相似文献   

20.
蟋蟀     
他是一只家里的蟋蟀,出生在壁炉架的夹缝间。厨房便是他的世界,从善良的祖先那儿继承下来的宽敞的洞便是他的卧床。你会说:“好一座宫殿!”好吧,不管是宫殿还是陋室,只要你感到舒适,那又有什么关系?从早到晚欢天喜地,从无半点口角生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