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绝句中有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句式,即"问答体",根据其特点的不同具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一问一答式,联章问答式,问而不答式,寓问于答式.但这一句式并非唐人的首创,而是在继承前代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价值意义是值得后人探讨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唐绝句中有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句式,即“问答体”,根据其特点的不同具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一问一答式,联章问答式,问而木答式,寓问于答式。但这一句式并非唐人的首创,而是在继承前代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价值意义是值得后人探讨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云雾缭绕的松林中,一行者似乎正向一小童询问着什么,远处云海茫茫,群山隐约。这就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呈现给我们的清新画卷。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寓情于问,十分精妙。诗人与童子的三问三答融于五句诗中,干净利落,内容丰富练达。第一句“松下问童子”,隐去诗人“你师父在吗”之问。第二句用“言师采药去”作了轻松回答。第三句“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诗人“到哪里采药去”之问。第四句“云深不知处”之前,隐去诗人“山中何处”之问。按理三问三答至少需用六句,方可把此事表达清楚,而诗人寓问于答,把问句隐含在答语中,短短三…  相似文献   

4.
在英语中,有一类疑问句表达一种并不需要答复的询问,这种问句为了加强修辞的效果,常常带着这样一个假定,即只有一个答复是可以接受的,寓答于问中。这种故意提问,通常只是引出问话答案的下文,或是唤起听者或读者的回响,或是表达惊奇、责难、不信任、赞叹等强烈的感情,从而使语言生动有力。另一类疑问句或是要求得到证实或是要求作出某种答复,在询问句中,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或者增加一些具有强势作用的词或结构,使疑问句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情效果。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疑问句的修辞意义,这种修辞意义可以出现在各类疑问句中,主要有…  相似文献   

5.
沈雅源 《湖南教育》2003,(15):41-41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自问自答”属于发现学习,也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完全是一种自主型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知,其效果当然要比被动接受好得多。养成好学的习惯。“自问自答”的前提是深入钻研。钻得越深,问得越深,答得也越深。如果每篇课文都这样钻研,都这样“自问自答”,那么,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养成了好学的习惯,终生受益。培养创造力。在“自问自答”起步训练的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肤浅。随着训练的逐步深入,学生提出的问题也逐渐显出深度。他们在学习中最喜欢用的表述是“…  相似文献   

6.
反问是一种只问不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又叫诘问、澈问,或反诘、反激。它的运用产生的效果一般是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问“也不例外。“a问c曰b”句式是“问”字虚化的基础。在这一句式的频繁使用中,“问”字语义泛化,削弱了其动词性,使其“询问”义消失,因此不再指示时间信息,虚化为介词;整个“a问c曰b,句式由连动式变为状中式。“问”虚化为介词后,对“问”字句(含有介词“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形成制约;只有三价的、内向的动词才可以进入“问”字句。与“问”相应的“答”字却没有语法化,那是因为“答”字预设了前有疑问信息出现。  相似文献   

8.
作为近代汉语“把”字句中的一种特殊句式结构,“我把你这个NP”句式只用于人物对话中,尤其是文学作品的人物对话中,句中不出现谓语动词,是一种口语化程度很高的句式。该句式用主语“我”来对受话人“你”进行责骂,詈词有名词性成分充当,而这种詈骂有时带有嘲讽、戏谑、亲昵的语气,成为一种特殊的称谓语。本文选取一些文学作品作为范例,从句子结构、语义和名词性词组的构成及特点三个方面加以阐释.笔者认为“我把你这个NP”句式是一个语义自足的“把”字句式,整个句子不强调动作的位置,以表达詈骂有力为目标,语气迫促,内涵深广。  相似文献   

9.
提问应讲究艺术,不能自问自答,我们应该善问、巧问,只有教师的“问”之有道,才有学生的“答”之有理,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变得丰富多彩。下面,我结合本人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一、反问句的定义及作用反问句即通常所说的反诘疑问句,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的疑问。“它疑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反问句的转换河北/陈淑敏反问句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的疑问,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句子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内容。为什么?那要把握反问句问号的作用。在平时训练和考试中,常出现肯定...  相似文献   

12.
“X是X”句式以“是”为轴心,前后成分完全相同,表层形式简单而内在意义丰富,是一种特殊的句式。从“语义——语用”互补原则的角度出发,对“X是X”句式进行比较细致的语义分析可以发现,“X是X”句式并不像许多研究者认为的那样,毫无语义学上的意义。它具有非常丰富的显性语义和无限的潜在语义内容。  相似文献   

13.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是有名的问答体诗作。文字虽清淡如水,问答艺术却精湛高超。概括起来,可有下列四方面特色。一、用问领起篇首的问,领起全诗。无此一问,就无童子连串的答。第一句的问。更引出二、三、四句的隐性问,为诗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问问答答,促使诗的内容向前推进。全诗由问始,以答终,寓问于答,架起了与众不同的问答式结构。  相似文献   

14.
设问句是疑问句的特殊形式之一,它无疑而问,自问自答,旨在引起读者的思考。如《看 戏》中:“我们这位艺术家是谁呢? 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这一快捷的设问,是在前文描写 艺术家高超的演艺及观众强烈反应之后而提出的,正如“珠落玉盘”,立即引起读者极度的 关注,对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敬意油然而生。设问句也正是由于这一优势,广受写作者的青睐 。不过,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依据不同情势,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就其特殊形式而言,笔 者以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曲答式。这种设问,其答句往往是似答非答,而答案却包含其中…  相似文献   

15.
句式灵活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有文采中的又一项要求。所谓句式灵活,是指在写作时,根据语境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呈多样性,这样行文才会活泼、自由,不生硬,不呆板。选择句式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句式不同,语气情调也就随之变化,因此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的效  相似文献   

16.
设问包括自问自答的"提问"和问而不答的"激问"。元明清时期散文中的"设问"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体现出动态美、朴素美、力量美、节奏美和均衡美,尤以朴素美、均衡美为主,兼具情韵美等。元明清时期散文中设问辞格的审美特点主要通过丰富的语义逻辑关系及语气类型、结构特殊的设问和突出的过渡作用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设问开篇法
  设问是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以这种方式做文章的开篇,叫做设问开篇法。使用这种方法能启发人的思考,让作者的思想活动鲜明。
  使用这种方法应注意:
  1.#是自问自答,是无疑而问的。
  2.#有问不答,不是设问。  相似文献   

18.
一、[问]“Whose clothesare these?”和“Whose is thisshirt?”中的Whose用法是否相同?[答]以上两个句子中的Whose都是疑问代词,但它们充当的成分不相同,前者位于名词之前,具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特性,作定语,其句式为:  相似文献   

19.
论《金瓶梅词话》的疑问句及疑问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词话》中的疑问句分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以及反诘问。其表达语气有三种手段——语义关系、疑问词和固定句式。《词话》的疑问词分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和凝固结构。  相似文献   

20.
"比N还N"句式是一种特殊的句式,言简意赅,有丰富的语用意义,但它又不符合传统语法,"还"是副词,其后需要形容词性的短语来做述语。我们运用构式语法从整体上分析了此句式的理解机制,并认为"比N还N"是一个构式,有自己独立的语义和语用意义,并对其中的名词进行压制,认知转喻是压制的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