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理性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三个角度来辨析近义成语。全文分为概括综述性的“总说”、子目列举性的“分说”、匡正近义成语误用的修订性的“正说”三部分。笔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较为深入地论述了近义成语的“同与异”。通过这种剖析,将有助于人们准确地选用近义成语,进一步增强驾驭成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色彩词摭谈     
人们常用“五颜六色”极言色调之繁富,又以“五光十色”极称色泽之艳丽。其实,“五”“六”“十”等数字,虽含夸饰意味,但岂能描摹色彩之万一?大千世界,人文景观,无不施奇色,无不敷异彩。描绘景色,烘染物象  相似文献   

3.
关于《汉语大词典》成语释义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商榷:一、多义成语的释义问题;二、兼类成语的释义问题;三、近义成语的释义问题。概言之,前两个问题说的是“释义不全”,当增立义项,以求完备;后一个问题说的是“立目不当”,误把近义成语看作等义成语,当各为主条,以求缜密。  相似文献   

4.
习语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等。汉英两种语言都有极为丰富的习语。数词在汉语习语中占有相当的份量。本文拟就一些常见的带数词的汉英习语作一比较。习语中的数词有些具有实质意义,如“一箭双雕”中的数量词“一”都是实指其数,是实义,有些则是虚指,如“五光十色”中的“五”和“十”是虚义,  相似文献   

5.
同义成语的连用和释义是成语运用当中的两种特殊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对同义成语是同时出现在一个语言环境之中的。下面分别加以分析。首先来分析一下同义成语的运用。这种现象可以分为三种:1.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都是比喻性成语。例如:“这正如俗话所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了酝酿已久的主题思想,有了考虑成熟的人物,写起来就神来笔就了。”(峻青《主题的选择和表现问题》)“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都有“条件成熟了,事情就会成功”的意思,是一对同义成语,并且都是比喻性成语。由于“瓜熟蒂落”以“瓜”、“蒂”为喻体;“水到渠成”以“水”、“渠”为喻体,这两条成语连用在一起,就从两方面比喻加以强调以增强语意。2.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一条是比喻性成语,另一条是直陈性成语。  相似文献   

6.
成语“扶老携幼”,常见的成语词典只讲了它的常用义:而忽略了它的特定含义。如《汉语成语小词典》释为:“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儿。”《汉语成语词典》的释文与上文几乎全同。这条成语的特定含义可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指众多的人出动,甚至连难以行动的老人和小孩也出来了。这一含义又可分两点说:其一,用于描写欢迎、送行、聚集等群众性的场面。如:  相似文献   

7.
创造力是选择、吸收、重新组合或改造知识的能力 ,从成果来看 ,也可以说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主要包括敏觉力、流畅力、变通力和独创力。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语言简练 ,内涵丰富 ,对启迪智慧、培养创造力有特殊功效。1 教成语释义时 ,培养学生的敏觉力。人们在使用成语时 ,大多用其比喻义或引申义 ,而少用本义。但我们在成语释义教学中 ,应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成语的字义、来源上 ,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到其中蕴含着许多古代语言文化知识。以“走马观花”为例 :先说“走”。古汉语中的“走”是“跑、逃跑”的意思。在这条成语中…  相似文献   

8.
成语,是汉词汇中极具感情色彩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其结构简洁、意思精辟,人们行文时都很喜欢选用.然而,在众多的喜欢成语人中间,有的对某词的义辨不清,有的对某条的整个意思不甚了了.于是常出现误用甚至“南辕北辙”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斗智(幽默)     
一家旅店里先后来了3个客人:一位是农民,另两位是衣着华丽的公子哥儿,他们为一张床争执不休。店家想了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各说一件东西,谁说的东西最大,谁就睡这张床。”公子甲抢着说,“我家盘子最大。”“有多大?”“天那么大”。公子乙说:“我家碟子最大。”“有多大?”“有地那么大”。农民说:“我家萝卜最大。”“有多大?”两公子抢着问。“切开装了一盘子,一碟子,  相似文献   

10.
习语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等。汉英两种语言都有极为丰富的习语。数词在汉语习语中占有相当的份量。本文拟就一些常见的带数词的汉英习语作一比较。习语中的数词有些具有实质意义,如“一箭双雕”中的数量词“一”“双”都是实指其数,是实义。有些则是虚指,如“五光十色”中的“五”和“十”是虚义,并不指五种光和十种颜色,“五”和“十”只表示多的概念。而有些原义就  相似文献   

11.
对于成语“不可救药”,《辞源》(修订本)、《辞海》、《中华成语大辞典》(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新编成语多用词典》(金盾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五种语文工具书皆把“药”字释为名词“药物、药品”之“药”。愚以为不确。“不可救药”之“药”字应当是动词,表示“疗、治疗、疗治”之义。“不可救药”源出《诗经·大雅·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原意是说西周厉王多行暴政,就像重病人一样,不能再医治了。而唐朝孔颖达解释这两句话说:“多行惨酷毒害之恶,谁能止其祸?如人病甚,不可救以药。”孔颖达把“不可救药”解释作“不可救以药”,即“没法用药救治”。这种解释在意义上说得过去,但不符  相似文献   

12.
<正>人之于物多有好恶之感,因而词语中有褒贬之义,成语也不例外。但褒贬色彩并非一成不变,有些会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好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从成语感情色彩变化的历史看,历来由褒转贬者多,如"大放厥词""亦步亦趋" "明目张胆" "钩心斗角",原来都是褒义的。近来,一些贬义成语如,"趋之若鹜" "守株待兔" "一塌糊涂",也开始有转为中性乃至褒义的。"始作俑者"也可视为其中之一例。  相似文献   

13.
美丽的小溪     
森林里有一条晶亮的小溪,小溪里有五颜六色的鹅卵石,小溪两旁长着绿绿的青草,开着美丽的鲜花。一只野鸭走过来说:“啊,这小溪真美啊!”于是,他在小溪边搭了一间草房,住了下来。一只灰兔走过来说:“啊,这小溪的水真清啊!”于是,他在小溪边挖了一个洞,住了下来。  相似文献   

14.
成语语义与所有汉语词义一样,都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这种“反映”和“主观评价”产生相应的变化,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语语义的演变,这主要表现在成语理性义的演变和感情色彩义的演变两方面。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成语构成成分意义的变化、成语结构形式的特点以及结构形式的变化都是导致成语语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莘莘学子”的使用频率并不低,但令人奇怪的是,小到中学生用的《汉语成语词典》,大到《中国成语大辞典》,竟都没有收入这条成语。有人说这是因为它并不是成语的缘故。其实,成语和非成语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6.
一、引论宋人王子韶创“右文说”,认为“古之字、,皆从右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此后,王观国、戴侗、黄生等人都支持这一说法。至清代小学大倡,认声音通训诂,右文说又得到进一发展,但颇有过激偏颇之词。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凡从某之字多有某某义”,“凡从某之字皆有某某义”。前一说近乎事实,后一说则过于武断。黄承吉在《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中则说:“谐声之字其右旁之声必兼有义,而义皆起于声。凡字之以某为  相似文献   

17.
耳闻目睹和耳濡目染是近义成语.本文想将这两个成语作个比较分析.一,产生历史:耳闻目睹: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其变式有:耳闻目见(南北朝梁) 目见耳闻(宋) 耳闻眼睹(元) 耳闻目击(明) 目击耳闻(明) 目睹耳闻(清) 耳闻目睹(现代)耳濡目染:最早见于唐·韩愈《清河郡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其变式有:目濡耳染(唐)  相似文献   

18.
范培培 《现代语文》2009,(10):110-112
汉语成语和英语中的idiom虽然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方面都有所不同,但都存在大量以“狗”设喻的情况。本文通过列举汉语成语和英语idiom中以“狗”设喻及其应用的例子,发现汉语成语中以“狗”设喻多含有贬义色彩,而英语中则更多含有褒义色彩。其原因在于两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价值取向具有深层的语言心理差异。  相似文献   

19.
欢乐的小溪     
人们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你看,村前那条小溪边上来了三们大嫂,顿时搅活了整条溪水。小溪,五光十色,溢彩流光。那是什么?是一条崭新的花被单。一位胖大嫂挥动她那粗壮有力的手臂,上下掀动着花被单,掀得溪水飞溅,像启动了一台搅水机。“唷!  相似文献   

20.
秘密情报     
大侦探有神探美名,许多年青人都欲拜他为师。但大部分人均未过关,只有屈指可数的智商超群者,才经受住了大侦探的考验。有一名叫刘怀素的年轻人慕名找到了大侦探。侦探从怀里取出一封信,对他说:“这是一封重要的军事情报,请送给公安局张局长,请他阅后立即烧毁。”刘怀素边说保证完成任务,边讲出两句成语,侦探十分满意。请问:刘怀素讲出的两个成语是什么?秘密情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