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997年全国高考语文卷小作文题为考生提供了下列材料:“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这段话的语病在于误用了集合概念“日子”。所谓集合概念,是指只反映一类事物的集合体、不反映一类事物的个体的概念,如森林、车辆、人类、书籍、灯火、马匹、人口、信件等。集合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把《短歌行》中的“去日苦多”译为“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这一译法值得商榷。杜甫《登高》中有“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和《大学语文》(徐中玉、钱谷融主编)都把“苦恨”释为“特别恨”。我们认为“去日苦多”中的“苦”字也是作副词,表程度,“去日苦多”应译为“过去的日子很多”,作者有慨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之意。  相似文献   

3.
关于钱梦龙语文教学“三主”论的争论,正如刘孝学在《钱梦龙语文教学想讨论述评》(载《上饶师专学报》1991年第6期)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分歧集中在教师的教学中处于什么地位”。我认为,纠缠子“主体”或“主导”的概念无助于同题的解决,只有揭示它们的涵义,才能理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这年月的人们似乎喜欢偏激的字眼.有位叫汪中求的人写了本书叫《细节决定成败》。前些日子,在火车上见一年轻人手拿本名叫《性格决定婚姻》的书正滋滋有味地读着。有一次去外校听课,教室侧面墙壁上贴着醒目的几个大字:“性格决定命运”。某著名中学在招生宣传册中也写道“性格决定命运”。很是令人惊讶,为什么人们偏偏喜欢“决定”这个词汇?  相似文献   

5.
《物理教师》2005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核衰变”和“核反应”》的文章(以下简称“原文”),《原文》作者认为“衰变”和“核反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形式逻辑上来看,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是“全异关系”,不能互换使用。笔者读后认为,“原文”作者的观点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6.
曾祥芹在改革开放30年来,独著、主编出版了28本书,达1000多万字;学界公认他是中国当代文章学、阅读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一语(语言)双文(文章、文学)”新语文观的首创者和用文章学、阅读学指导语文教育的推行者;其代表作是《现代文章学引论》《汉文阅读学导论》《语文教育学别论》。  相似文献   

7.
《语文知识》2005年11期《“身家”不是“家财”》一文认为“身家”与“家庭财产”根本沾不上边,“上亿身家”中的“身家”应当用“家财、家产、家私”等来替换。笔者认为“身家”可以指“家产”。  相似文献   

8.
读《语文学习》2010年第9期姜燕萍《“相”、“见”是什么词》一文,颇觉“相”字字义还可作些梳理,以使读者了然于胸。“相”在文言中是个常见的字.要了解它的意思,可以顺藤摸瓜,从字的本义开始探究,一线串珠,引出一长串“相”字的引申义来。  相似文献   

9.
孙敬华 《教学月刊》2003,(10):44-45
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 ,而且“听说读写全面训练”一向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但在以往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这一点却没有得到全面贯彻和实施 :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读写轻听说 ,而且听说教学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不注重实际应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以下简称《标准》)首次提出了“口语交际”的概念 ,并和“阅读”“写作”一起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标准》的这种变化既反映了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同时也显现了当前的口语交际教学迫切需要改变以往听说训练教学方式的事…  相似文献   

10.
丁玲在1970年代末复出,当时正是固有文学体制松动和新文学体制建构的历史转型期,她对《在严寒的日子里》叙事策略的不断调整和修正,内现出“新时期”前夜的复杂状况以及创作主体的文化尴尬。从其195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的8章和1979年重写发表在《清明》杂志上的24章,可见复杂的权力关系对文学生产乃至文学史叙述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电视连续剧《许世友上将》热播期间,我即使不吃饭不睡觉也每集必看。看着看着,“文革”时期在许世友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的那段日子,便又清晰地展现在脑海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相关课文:《难忘的泼水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泼水节的庆祝活动一般持续三至七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相似文献   

13.
《物理教师》2005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核衰变”和“核反应”》的文章(以下简称“原文”),《原文》作者认为“衰变”和“核反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形式逻辑上来看,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是“全异关系”,不能互换使用。笔者读后认为,“原文”作者的观点有待于进一步商榷。首先,大家都知道,核反应虽然成千上万,但是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衰变、人工转变、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显然,衰变是核反应的一种类型,从这个意义上说,衰变过程也是一种核反应的过程,即原子核发生变化的过程。我们来分析一下“原文”中对“核反应”的定义…  相似文献   

14.
漆昌琼 《湖北教育》2006,(10):21-21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早早的来到了办公室。刚在办公桌前坐下,便有同学来打“报告”:我班教室里,一扇窗户的两块玻璃昨晚被风刮破了。  相似文献   

15.
也说“秀”     
尚红 《语文知识》2003,(5):20-21
《语文月刊》2001年第3期刊登的李瑞河先生的《说“秀”》一文,认为时下流行的“时装秀”“脱口秀”中的“秀”字是增强了构词能力的词素,“大凡优异杰出者都可以‘秀’称之”“‘秀’已是具有美学意义的评判标准“。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有需要说明之处。  相似文献   

16.
虚词“的”与“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语言成分,“的”和“地”是分用还是合用,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王力先生主张分开使用(见《汉语史稿》),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多是分写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还专门分析了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不主张分开使用的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吕先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很难区分,中小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7.
刘贤方 《今日教育》2008,(10):59-61
《我在美国任教的日子》选自《人生落子无悔》一书。该书的作者自称是一个素质一般,运气很差的人.但他最终成就了平凡的人生功业:从“土”知青奋斗到了“洋”博士.从美国课堂上“纸上谈兵”的终身教授。到中关很多合作交流项目的牵线人…… 书中,你会目睹作者在种种逆境下的一次次崛起,在夹缝生存中宽容地感恩,以及“人,是要有点骨气的”.“没有诚信,自取其辱”的宝贵人生经验……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课程,这一点似乎已成为不少人的共识。最近,读潘新和先生的新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其中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也赞同这一观点。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形成这一共识是不容易的。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多数人都把语文学科当做工具学科,只承认语文的工具性。工具论者最具典型的论断就是: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语言是工具,因此,语文学科自然而然被看作是工具学科,语文的本质属性被认为是工具性。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纯工具论倾向给了我们极其惨痛的教训。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所发表的邹静之、王丽、薛毅的三篇文章对此有过淋漓尽致的揭露,并引发厂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这场讨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语文课不能“课中无人”,语文课必须“以人为本”。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有论者在学理层面上论证,与其说语文是“语言”,还不如说是“言语”,因为“语言”是一个客观的知识系统,它主要是一种物质存在。但“言语”则突现了“言语主体”即人的存在,“言语”强调的是“人与语言”的关系。应该说,“言语”概念是在“人文”概念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属性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具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19.
语文,自1902年独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学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社会各界口诛笔伐,一句“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把语文钉在了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20.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2001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把这一考点再度列为“考试内容”。笔者认为只要科学实施如下三条复习对策,还是可以突破“字音识记”这一考点的。一、明确识记重点根据2001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的精神,“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复习范围应为现代汉语的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但要在短时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