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相似文献   

2.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家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相似文献   

3.
爱莲说     
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相似文献   

4.
爱莲说     
<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春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相似文献   

5.
爱莲说     
<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特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相似文献   

6.
爱莲说     
<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相似文献   

7.
《爱莲说》中有这样三个句子: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也。课本注释“隐逸”为“隐居的人”,注释“君子”为“品德高尚的人”,而注释“富贵”却说是“富贵的(花)”。从结构上看,三个句子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意义上却作不同的解释呢? 我认为,这三个句子,结构相同,都是一个独立的判断句,以“……者也”的形式出现;各句的主语是花名,各句的谓语都是一个偏正词组,对得  相似文献   

8.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净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相似文献   

9.
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历久传诵不衰的经典之作。作者在这篇文章里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现了爱君子之德的主旨,言简意丰。本文章法极为严密,首段“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总提,接下来分别说“到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第2段开头又进一层,依次赋予“菊“”、牡丹”、“莲”不同的象征意义。结尾再“以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表明不同的人生态度。写文章是要注意前后照应的。但《爱莲说》第1、2段开头都按照“菊—牡丹—莲”的顺序安排,而结尾却将牡丹放在后面,变化为“…  相似文献   

10.
梁远才 《湖南教育》2007,(10):37-37
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历久传诵不衰的经典之作。作者在这篇文章里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现了爱君子之德的主旨,言简意丰。本文章法极为严密,首段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总提,接下来分别说到“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第二段开头又进一层,依次赋予“菊”、“牡丹”、“莲”不同的象征意义。结尾再以“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表明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1.
渊明何爱菊?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为什么爱菊呢?他在《爱莲说》中解释说:“菊,花之隐逸者也。”他认为陶渊明爱的是菊的品格。这个看法对当时以至后世都产生了决定的影响,后人不但以此来看待诗人与菊的关系,同时菊也就被看作是凌霜傲雪、超俗脱尘的象征。深秋时节,飒飒秋风,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中意象的解读有助于学习文本。一篇《爱莲说》,引出千百年来人们对道德模范的追求。文中"莲""菊""牡丹"三个意象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周敦颐爱君子之莲,因为"莲"清且通,直且香;他理解但不赞同"菊",因为"菊"虽清而不通,虽香而不直;他鄙夷"牡丹",因为"牡丹"不清不净,唯有一团庸俗的香气。  相似文献   

13.
《爱莲说》一文不仅抒发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对于莲的深深爱恋之情,而且在褒奖莲的“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及“不可亵玩焉”的同时,也间接表达了他对菊或是牡丹的“不爱”.周敦颐之所以不爱“菊”,是因为菊的孤傲、不问世事,以明哲保身为由不敢与世事抗衡;而之所以不爱“牡丹”,或是因为它的谄媚、攀富、趋势.“菊花”和“牡丹”正是欠缺了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品德要素、佛家的纯净以及道家的本真,因此,造成了周敦颐爱莲,却不爱菊花和牡丹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换言之,周敦颐的儒释道三者合一的思想是他“爱”与“不爱”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遂宁市第七中学七年级(2班)余胜勇同学问:周敦颐的《爱莲说》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他们处世态度有什么差异吗?  相似文献   

15.
陈胜 《四川教育》2005,(12):40-41
【案例】 《爱莲说》教学片断:在对课思想主旨的领悟上,我让学生对“菊”、“牡丹”、“莲”所代表的价值追求进行讨论,产生问题。  相似文献   

16.
爱莲说     
周敦頤 《广西教育》2010,(20):F0004-F0004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 子独爱莲之淤泥而不染,  相似文献   

17.
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全篇只有两个自然段,二百个字。结构谨严、语言简洁、寓意深远。在教学时可把重点放在讲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和题旨上。文章先总提一笔:“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接着,从很多可爱的草木之花中,点出晋陶渊明独爱菊,李唐以来,世人却很爱牡丹。然后笔锋一转,写道:“予独爱莲。”轻轻一笔,便引出了作者所要描写的对象——莲。这样写来,不仅使文章曲折有致,而且也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民俗中,花卉中的牡丹芍药与禽类中的鸾凤孔翠都是富贵的象征。对于牡丹一项,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正因如此,千百年来,牡丹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周敦颐又说:"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据此可知,对于牡丹的钟爱兴盛于李唐时期。至于以牡丹为题材入画,虽然没有准确的史料或出土文物证实始于何时,但据文献记载,至少可追溯到北齐时期。唐代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说"北齐杨子华画有牡丹",这是关于  相似文献   

19.
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布局巧妙,论述精辟,被广为称颂。除了文学上的经典性,它托物言志、巧用正反衬的写作手法也使之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选文。关乎《爱莲说》的教学设计层见叠出,但鲜有从结尾处对"菊""莲""牡丹"的反常排序进行分析者。试从教学角度出发,对此结尾方式做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曾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为什么爱菊呢?周敦颐解释说:“菊,花之隐逸者也。”也就是说,他认为陶渊明爱菊是爱菊花的品格。周敦颐的这个看法,对当时和后代很有影响,成为一种传统的看法。菊花在后人的心目中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但如果我们结合当时士大夫文人的生活,认真研究一下陶渊明诗中的咏菊之处,就不难看出:陶渊明推崇菊花,并不全是如后人所说是爱菊的品格,他爱菊的真正原因,乃是爱菊花的药用价值,他爱的是服食菊花,爱的是饮菊酒。陶渊明所处的社会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各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复杂,正因为如此,一些士大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