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王橹 《中华武术》2006,(1):58-59
国人瞩目的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于2005年10月24日在六朝古都南京落下了帷幕。作为大会竞赛项目之一的武术散打经过4天10个单元的激烈角逐,于10月24日晚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淮海工学院体育馆收兵。武术散打男子6枚金牌(50kg、58kg、67.5kg、77.5kg、87.5kg、87.5kg以上级)女子小团体1枚金牌(52kg、60kg、70kg级)被6个省市代表队收入囊中。一些赛前被寄予厚望的优秀选手被淘汰出局,年轻选手得到锤炼,竞争的激烈与格局的变化是这次散打竞赛的主要特征。通过对各代表队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并与前几届全运会进行对比,从区域角度分析竞赛的变化,以期为散打项目的发展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散打运动的训练水平提高,散打技术越来越成熟。根据武术散打运动特点和规律,在对以前不同时期散打技术特点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站在散打制胜的角度,对参加第11届全运会散打比赛的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的运用次数、成功次数、成功率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技术运用的规律,简单介绍散打技术的练习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丁勇 《精武》2012,(26):92-92,94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以11届全运会男子散打比赛为例,对男子散打运动员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男子散打运动的发展趋势,找出其发展的规律,为散打教学提供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4.
研究武术散打人才资源的时空演化对打破武术散打运动发展困境、促进武术散打运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地理学空间分析法探析我国武术散打冠军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发现:1)从空间格局看,我国武术散打冠军呈“东、中多,西、东北少”“北多南少”格局;豫鲁皖苏浙五省冠军最多,豫鲁皖苏4省交界的淮海地区有明显集聚特征;2)从时间演化看,东部冠军数量波动下降,中部逐年上升,西部近年略有增长,东北保持现状,锦标赛、冠军赛金牌总数从17上升至19个,全运会金牌总数从7降至5个;从空间演化看,冠军输出省份整体向西南方向迁移,并呈现不断扩张的趋势;3)从影响因素看,经济与人口因素奠定冠军的总体分布格局,自然因素重塑着冠军分布格局,政策与文化因素对冠军格局变化有重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对第十二届全运会散打比赛项目设置及竞赛办法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重新构建男子个人赛及团体赛的体重级别;团体赛采用累积记分的竞赛办法等改进思路,目的是借助全运会竞赛窗口,充分展示散打运动魅力、降低项目缩减带来的不利影响,使散打运动保持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男子散打技术运用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踢、打、摔是散打比赛中的主要得分手段,良好的技术运用和高质量的技击效果是比赛获胜的关键.现阶段我国男子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技术得分困难,动作效果差.通过对第10届全运会武术散打比赛录像的观察,了解运动员的技术运用情况,记录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寻找对策,为散打运动技术的有效得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散打比赛中无效抱缠现象的分析及判罚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东省第20届运动会散打比赛录像资料、第九届全运会散打比赛相关数据、“散打王”擂台赛录像的统计分析。认为无效抱缠现象是影响当前散打比赛连贯性和精彩激烈程度的重要原因,对此现象出现的原因及类别进行分析讨论,并从裁判规则的角度提出如何判定赛场上的主动无效抱缠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判罚的建议,以期达到在今后的散打比赛中减少无效抱缠现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王涛 《中华武术》2005,(12):2-18
10月19~22日,十运会武术散打决赛在江苏连云港淮海工学院体育馆举行。 来自35支代表队的132名运动员在4天的比赛中瓜分了十运会散打项目的7枚金牌。男子50公斤级、58公斤级、67.5公斤级、77.5公斤级、87.5公斤级、87.5公斤以上级金牌分别由浙江队石旭飞、四川队于飞彪、江苏队邰普庆、浙江队郑裕蒿、前卫队青格勒、安徽队吴松禄获得;女子52公斤级、60公斤级、70公斤级小团体金牌由河南队获得。 7枚沉甸甸金牌的争夺过程不仅充分体现了散打项目的特点和魅力,而且充分表现了当今中国散打的竞技水平和走向。 面对全运会这种上上下下都重视的大赛,每个参赛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异常谨慎,只有综合实力强劲的队伍和运动员才会获得最后的胜利。 每一场比赛的输赢都有原因,每一枚金牌的归属也有它的过程和理由。金牌大战偃旗息鼓,全运风云逐渐平息,我们是时候看一看耀眼金牌背后隐藏的道理和故事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第10届和第11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打比赛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探索散打运动的国际化发展现状。研究表明:参赛规模逐步扩大,不平衡性发展特点突出;男女项目比赛的竞争均日趋激烈,欧洲和美洲选手实力攀升,而且亚洲男女选手在中、小级别中存在一定优势,欧美选手则在中、大级别上实力不...  相似文献   

10.
在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安徽省获得七块金牌、六块银牌、六块铜牌,获奖牌数名列全国第十六位,比第四届全运会有很大的进步,这是可喜可贺的。但是,和一些体育运动先进的省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有待于进一步努力。我国已申请举  相似文献   

11.
国际散打竞技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第1届至第5届散打世界杯的相关资料,结合散打发展的历史,揭示出国际散打的竞技水平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加强培训等相关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1.前言 第七届全运会上,辽宁由六届金牌第二跃居全国之首;北京、四川、湖北的江苏等省在综合实力上也有较大进步。上海面临辽宁、广东称雄,北京、江苏、四川、湖北等省穷追不舍的夹击之中。 回顾历届全运会,上海虽一直名列前茅,有着光荣的历史,本届全运会也有惊无险,保住了金牌,总分第三位。然而当  相似文献   

13.
前言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手段被近几年来我国游泳所取得的新成绩所证明。去年,国家游泳集训队和上海游泳队为迎接在羊城举办的第六届全运会游泳比赛,到高原进行了三周强化训练,使九项亚洲纪录被刷新;黑龙江队女蛙王黄晓敏在女子200米蛙泳比赛中以2分27秒75的好成绩改写了亚洲纪录,并逼近世界纪录。上海队在游泳32块金牌争夺赛中,以获得14块金牌总数力挫群雄,为上海队在全运会保持优势建立了奇功;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亚洲游泳锦标赛上,中国游泳队以20:4的金牌比例第一次战胜了  相似文献   

14.
回顾我区田坛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深受鼓舞,展望未来充满信心。从我区健儿参加第1—6届全运会所取得的成绩,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①迅速起步,逐步发展阶段(第1—2届);②全面发展和稳步提高阶段(第3—4届);③进进退退的徘徊阶段(第5—6届)。广西田坛三十多年发展的竞技高峰,出现在第3—4届全运会期间,尤其是在第四届全运会上,以五枚金牌、四枚银牌、一枚铜牌等优异成绩,获全国团体总分第二名。一、迅速起步,逐步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一、发览概况纵观我国40年来竞技体育运动发展史,就会清楚地看到我国女子竞技运动发展之快,影响面之大是十分可观的。在历届全运会上,共有17人打破13项世界纪录,在第7至11届亚运会上,我国女运动员共获金牌199枚,奖牌400枚,分占总数的46%和41%。在第23、24届奥运会上。我国女运动员获金牌数占我国获金牌总数的40%,在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女运动  相似文献   

16.
1.前言 第七届全运会上,辽宁由六届金牌第二跃居全国之首;北京、四川、湖北的江苏等省在综合实力上也有较大进步。上海面临辽宁、广东称雄,北京、江苏、四川、湖北等省穷追不舍的夹击之中。 回顾历届全运会,上海虽一直名列前茅,有着光荣的历史,本届全运会也有惊无险,保住了金牌,总分第三位。然而当我们冷静思索上海竞技体育的未来时,便  相似文献   

17.
当代广东各项运动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第五届全运会跃居金牌第一,第六届全运会获金牌、总分第一,在亚运会中所获得的奖牌越来越多,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广东体育的持续发展,得益于广东的改革开放政策,也是广东省体委坚持“两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散打运动的发展,战术在比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2001年全国第九届运动会武术散打比赛情况,阐明主动进攻战术在比赛中的重要性,同时依据训练实践,提出主动进攻战术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9.
范海彪 《精武》2003,(5):32-32
中国散打国家队与泰国泰拳国家队共交手三次,首次广州之战以散打5比2战胜泰拳而告终;第二次曼谷决战,泰拳以4比1大胜散打,还以颜色;第三次,双方又在广州交手,散打以6比1再胜泰拳,从而在三届中国散打VS泰国职业泰拳争霸赛中以2比1获胜,打破了泰拳“五百年无敌手”的神话,散打在国际武坛亦名声大振,许多国家都纷纷开展散打运动,学者趋之若鹜。  相似文献   

20.
试论当代中国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我国武术散打运动的现状及制约其发展的问题.结论指出:发展散打运动,必须加强散打运动的宣传力度;加强散打运动的教化功能;努力吸取传统武术中优秀的攻防技术、方法以及建立更为合理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