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敬爱 《武当》2015,(1):26-28
在太极拳界,素有"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之说,由此即可显见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转换之机枢,胯关节不灵活,不松沉,腰腿就很难顺遂。《十三式歌诀》第一句就是"十三总式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只有腰胯松沉了,才有利于气沉丹田和劲达四梢;只有腰活胯开了,才能使下盘稳固,动作协调,周身灵活。一、腰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心为令,气为旌,腰为虫,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致于缜密矣"。这就是说,要以腰胯为主宰,由意识来指导太极拳的运动。打太极拳,难就难在如何正确运用腰胯。因为在练太极拳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陈雄 《武当》2014,(9):16-18
杨式太极拳115式大架的肩、腰、胯练习要点,总体来说,就是将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太极步及虚领顶劲、开胯圆裆、松腰塌胯、扣胯、垂臀、尾闾下坠、落胯(沉胯)、坐胯、转胯、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练法融入拳架之中,以腰胯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达到式式身正安舒,动作虚实分明,势势松活沉稳。太极拳手上的动作相对来说容易看清楚,容易看明白。太极功夫不在手上,而在丹田和腰腿。习练太极拳,其肩、腰、胯的运动既难以看出来,又不好练,  相似文献   

3.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拳论曰:“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与腿的灵活性关键在于练好胯关节,其可以调解上下肢的灵活性,是行气主要关卡,是产生爆发力的源泉,又是技击进攻的武器。怎样把握好胯关节呢?一、胯与其它关节  相似文献   

4.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胯的技击作用很大。拳论曰:"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与腿的灵活性关键在于练好胯关节。因此,有经验的拳师讲"得机势应求腰胯"。胯的作用表现在:它可以调节上下肢协调,是行气主要关卡,是产生爆发力的源泉,是体重的承担者,是技击进攻的武器。怎样把握好胯关节呢?  相似文献   

5.
陈雄 《武当》2014,(11):26-27
(接上期)第三段四十四、左野马分鬃(第62式):承上式,左脚为实,扣左胯,用腰胯带动右脚跟、脚掌提起离地。然后垂左臀、松右肩、松腰、尾闾下坠,提起右脚往右前方上一大步,脚跟着地,开胯圆裆,于右脚塌胯的同时放松右脚踝关节,脚跟、脚掌、脚趾贴地,左脚蹬地,右脚弓出内收,胯根下沉。四十五、右野马分鬃(第63式):承上式,右脚为实,扣右胯,用腰胯带动左脚跟、脚掌提起离地。  相似文献   

6.
陈雄 《武当》2014,(10):19-22
(接上期)第二段十六、抱虎归山(第18式):承上式,由平行步变成左脚为虚,右脚为实。腰胯右转,带动左脚内扣(大约60度)。紧接着,左脚逐渐变实的同时,右脚逐渐变虚,松腰塌胯,尾闾下坠,沉到左脚底,右虚脚往右后走弧线上前半步,脚跟着地,松胯圆裆,松腰塌胯,放松右脚踝关节的同时放松左脚踝关节,脚跟、脚掌、脚趾贴地。然后左脚蹬地,右腿内收,胯根下沉,成为右正弓步型。这是一个下沉中带转动的整体落胯塌胯动作。  相似文献   

7.
用胯不用腰     
孙玉奎 《武当》2013,(8):23-24
胯和臀尾是一个整体,"用胯不用腰",也就是用全身最大最多的骨骼肌群。臀胯上的肌肉群上系腰椎,下系大腿和膝,主宰着躯干和下肢的主要运动,譬如跑跳、仰卧起坐、转体、起腿等等。骨骼肌群又叫随意肌群,都受意念指挥,任何功法若要启动骨骼肌以外的自律肌群,都是徒劳的。"用胯不用腰",如同车把式甩鞭子,握鞭把不握鞭杆的道理一样。鞭把是实木的,硬且短;鞭杆是细竹竿,而且前端细如筷子,再系上鞭绳,其鞭梢一甩即响,有逐级传递力量之能,而缺乏击打之功。"用胯不用腰",其理还如同耍两节棍。人的腰和  相似文献   

8.
徐世魁  张迎忠 《精武》2006,(10):39-39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拳论曰:“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与腿的灵活性关键在于练好胯关节,其可以调解上下肢的灵活性,是行气主要关卡,是产生爆发力的源泉,又是技击进攻的武器。  相似文献   

9.
王跃强 《武当》2024,(1):9-10
<正>太极拳有很多谚语都是经典流传,关于“腰脊行拳”的谚语,更多的是强调腰身具有核心价值的主宰作用,也堪称经典。比如,“以意领势腰在先,腰驱四肢有序动”,是腰身主动作为;“内不动则外不发,腰不动则手不发”,是腰身主控周身;“变换在腰,气行四肢”“腰送客走,胯坐帅府”“龙虎之劲腰胯功”等,道出了腰身是发劲之源。可见,求深习练太极拳,腰身功夫不可不察,正如前辈所言“时刻留意在腰隙”。  相似文献   

10.
宋学玉  宋玄 《武当》2008,(7):9-11
身步微调,变左弓步,两手齐胸向右向后捋带,眼随手行。双手覆掌向右胯拂按,然后以腰为轴带动身体左拧,两掌随之平行向左拂带至左胯侧,眼随手行。(图30)  相似文献   

11.
悟一关于太极拳状态按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太极拳的状态应当是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头正项直,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坐腕撑掌,松腰落胯,圆裆裹膝,虚腋屈膝,腰为主宰,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相似文献   

12.
一、托天掌 身体立,然后屈膝下蹲,两掌相合向前头顶上方托起,左掌在上右掌在下,眼平视远方(图1)。继续向上托单,长腰舒胯将膝伸直,目视斜上方,意念有托天之势,而起到调理三焦之功能(图2)。 二、二郎担山 接上式,两臂左右分开,两掌下按,头左转并向左微转腰,松胯屈膝下蹲,右脚跟略外展,身体朝南稍偏东,重心在右脚,眼顺左手食指向正东远视(图3)。 收颏竖项,头上顶,手、肘、肩自然上浮,直腰舒胯将左腿屈膝,右膝自然直立,身向东南,面仍朝东,眼顺左手食指远视(图4)。 左腿伸膝左脚跟蹬出点脚尖左膝微屈。两臂…  相似文献   

13.
刘振忠 《武当》2012,(7):18-20
第三式侧立圆"∞"字形滚球功侧立圆"∞"字形滚球功是身体侧身站立,在胯、膝、踝关节的旋转带动下,双手抱球在身体的侧面划立圆"∞"字形的功法,所以叫侧立圆"∞"字形滚球功。动作一:左腿在前,右腿在后呈丁八步(不丁也不八)站立,脸面朝左前,两腿平均承担体重。双手抱球置于身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右手掌心朝上,左手掌心朝下,右手掌与脐同高,离脐约10厘米,两掌相距约20厘米左右。松腰松胯,开胯圆裆,如(图17)。动作二:让我们的身体在以左胯左膝为主,右膝右  相似文献   

14.
广西 《武当》2013,(6):26-28
"脚跟"同虚实有密切关系。就全身而言,虚实就是重心的位置;就局部而言,虚实指力量的分布。肩是上三关之根,捋就要捋对方的肩根(腋下之处),使对方东歪西倒;腰是整体之根,推按对方的腰根(软肋之处),对方就会往后跌出去;胯是下肢之根,拍打对方的胯根(髋关节之处),对方就会向外侧跌出去。破根是牵动重心的有效手段,最好是由名师悉心指教才能熟练掌握。  相似文献   

15.
张耀 《精武》2007,(4):23-23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无数爱好者为之不断探索。现在,我们不必去看它外在的复杂轨迹,而是直接进入它的核心——腰隙命门处。腰胯相连处,是人体重心所在,是人体平衡的关键之处。人体重心在运动中  相似文献   

16.
薛蔚昌 《中华武术》2004,(10):26-26
在杨式太极拳中,称腰为“中盘”;胯为“下盘”;肩为“上盘”。“三盘”,以“中盘”为主宰,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
孙保才  周美良 《精武》2007,(2):15-15
白元星、张世禄老师传此“枯树盘根”式的口诀曰“束骨盘盘腿,八方扁扁身”,指的是“枯树盘根”式主练下盘功夫,有上中下三盘功夫同练的功用,盘法稍变化,就会变成“龙形折叠大铺身”式。又曰“掂叠横竖不求势,任凭敌人八方来”,“叠”为腰胯带动手足四肢的配合,“掂”指手足并用与腰胯的配合,使整个身形处于不停地灵活多变之中,此时的外三合表现最为突出,动态之后的突然  相似文献   

18.
李建炜 《武当》2014,(10):41-42
拳谱中常说:“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武术技击之精粹。无论是什么拳法,对腰的锻炼都是重中之重,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太极拳要求腰胯松虚灵活,沉降随意,旋转如轮。李经梧先生说过,要练出一根“铁轴”,这是“活似车轮”的前提。腰也是力量传输的枢纽,起于根,发于腿,主宰与腰,形与手。太极拳讲究“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所以,不但要有韧性,还须有力量。  相似文献   

19.
李虎 《精武》2011,(1):86-88
习拳初起,要使身子悠起,似有拔地欲飞之感,这样才能不至于一身笨力,才能六方灵动,八方浮涌。然,怎样才能悠起,如何形成拔地欲飞之势呢?首先要有"意想成真"的转识之能,即诚切的意感。要感觉自身形成“十”字结构再加一前后横线,形成上下、左右、前后的立体劲力之势,其横竖交叉在腰胯或在屁下。  相似文献   

20.
3 勾拳勾拳是一种距离短、力量大、用于近战的拳法。出拳时屈臂如勾,以对方的下颌、太阳穴、腹部为主要目标。勾拳分侧勾拳和上勾拳两种。①左侧勾拳:从基本姿势开始,左肘抬起与肩同高,大臂与小臂约成90°角,同时左拳拳心向下略偏内,路线成平面半圆形迅速向右方勾击,右拳微上举,保护下颌(图13)。注意出拳力量从腰胯发出,击打后立即收回,还原成基本姿势。②右侧勾拳:与左侧勾拳动作要领基本相同,只是腰胯发力的动作更为明显,右拳向左勾击时,左拳迅速收回,保护下颌(图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